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呐喊》(苏教版高三选修)
浏览次数: 46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呐喊》(苏教版高三选修),
《狂人日记》就是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情节几乎没有。直接的环境描写也没有。人物性格也不是很突出,可以说性格是比较单一的。小说人物方面不是特色。它是日记体式,全部都是狂人的内心活动,是他对周围的一切的感受。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可以说是抒情小说。它的情感特征是比较激烈的,凄厉、压抑而愤怒。《狂人日记》主要表现方式是象征。象征,就是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一种形象暗示出思想、感情。狂人的风言风语象征着反抗的新文化的声音,或者说,用这些象征鲁迅的思想、感情。
(二)《药》课文鉴赏
一、关于主题。
作品的明线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二 关于结构。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三 关于人物描写。
《药》的人物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都非常精彩。
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行动描写。小说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从枕头 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过来后“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他们的洋钱来之多么不易。小说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 “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语言描写。在茶馆这一场景中,小说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的盛气凌人,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华大妈的小心“搭讪”,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是转述的夏瑜的两句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阿义可怜”,也极其传神地画出了夏瑜这个革命者的思想境界。至于最后写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和驼背五少爷重复说“疯了”,不仅强调革命者不被人理解,而且突出了群众的极度愚昧麻木,增强了《药》的悲剧意义。
(三)《阿Q正传》鉴赏——中国民族的劣根性探究
《呐喊》中《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体裁属于杂感;《兔和猫》,《鸭的喜剧》体裁属于小品;惟《风波》,《阿Q正传》才得称为真正的短篇小说。在这14篇文字中,《阿Q正传》可算是鲁迅的代表作。已经翻译为好几国文字,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博得不少国际的光荣。
《阿Q正传》这样打动人心,这样倾倒一世,是由于它不单单教人笑,其中实包蕴着一种严肃的意义——对中国民族的劣根性的探究。
《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的劣根性,总结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卑怯,欺软怕硬
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
二、精神胜利法
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发明固然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三、善于投机
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善于投机是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每次革命起来,最先附和的总是从前反革命最出力的人,而后来革命事业便逐渐腐化于这些病菌滋生之中。这种劣根性同精神胜利法一样,与异族长久的统治大有关系。当异族侵掠进来时,我们种族中间那些忠愤激烈,有节概,有血气的人,不是慷慨死敌,就举室自焚了;而那些贪生无耻,迎合取巧之徒,反多得生存传种的机会。千余年来我们民族就不知不觉变成现在的模样。
四、夸大狂与自尊癖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
具有夸大与自尊癖性的人,也最容易变成过分的谦逊,与自轻自贱。阿Q被未庄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五、“se情狂”,“卫道精神”,“多忌讳”,“狡猾”,“愚蠢”,“贪小利”,“喜欢凑热闹”,“糊涂昏愦”,“麻木不仁”,都切中中国民族的病根,作者以嬉笑之笔出之,其沉痛逾于怒骂。当《阿Q正传》用“巴人”笔名在北京晨报副镌发表时,有人在《小说月报》上表示对这篇文字的不满,他说阿Q不像真有其人,为的作者形容太过火了。沈雁冰便替他辩护道:阿Q有否其人我不知道,但阿Q确乎处处可以遇见,我好像同他面熟得很原来中国人个个都有阿Q气质。阿Q其实是中国人的典型。沈氏又道:我们不断地在社会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体中也不免带有一些“阿Q相”的分子。
阿Q既代表着中国人气质,为整个中国民族的典型,所以最初发表时读者每疑阿Q就是指着他自己。《现代评论》涵卢(即高一涵)曾记他一个朋友初读《阿Q正传》时惴惴然,疑这篇文字出于某人手笔,阿Q的事迹样样都在对他讽刺。后来打听出来作者与他并不相识,这才释然。阿Q是个典型人物,同时也是个个性人物。《阿Q正传》之所以在文坛获得绝大成功,其原因无非在此。
五、模拟测试(一)
1、下列叙述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周树人首次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B.《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落后不觉悟农民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C.《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D.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明线是次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主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E.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答案:(错项为CD。C项《祝福》收在《彷徨》中,D项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呐喊》(苏教版高三选修)
《狂人日记》就是表现内心生活的小说。情节几乎没有。直接的环境描写也没有。人物性格也不是很突出,可以说性格是比较单一的。小说人物方面不是特色。它是日记体式,全部都是狂人的内心活动,是他对周围的一切的感受。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可以说是抒情小说。它的情感特征是比较激烈的,凄厉、压抑而愤怒。《狂人日记》主要表现方式是象征。象征,就是不直接表达而是通过一种形象暗示出思想、感情。狂人的风言风语象征着反抗的新文化的声音,或者说,用这些象征鲁迅的思想、感情。
(二)《药》课文鉴赏
一、关于主题。
作品的明线是主线,突出地描写了群众的愚昧和麻木。主人公华老栓愚蠢地相信人血馒头能治痨病,居然让孩子把革命者的鲜血当“药”吃,而且对革命者这样冷漠无情,对刽子手康大叔反倒毕恭毕敬。茶馆里的一伙人对革命者宣传革命,“感到气愤”;对革命者挨牢头的打,幸灾乐祸;对革命者叹息牢头不觉悟,纷纷胡说“疯了”。革命者被杀害,人们“潮水一般”地去看热闹。这些都充分说明群众毫无觉悟,麻木不仁。
作品的暗线突出地描写了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忧国忘家,却被族人告发;在狱中仍然宣传革命,却招来一阵毒打;在刑场被杀,只招来一帮“看客”;鲜血还被别人当“药”吃。他的母亲上坟,还感到“羞愧”,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可见他是多么寂寞,多么悲哀。
鲁迅与友人谈到《药》时说:“《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捷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鲁迅先生自己的说法,既符合作品本身的实际,又符合当时他的思想,是对《药》的主题的精当的概括。
二 关于结构。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明线:一个秋天的后半夜,华老栓到刑场买“药”—→当天早上,小栓在茶馆吃“药”—→当天上午,茶客在华家茶馆谈“药”—→第二年清明,华大妈为小栓上坟。暗线: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在茶馆被吃—→茶客在茶馆谈夏瑜—→夏四奶奶上坟。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三 关于人物描写。
《药》的人物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都非常精彩。
肖像描写。康大叔的肖像描写最为精彩。“浑身黑色的人”,“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只这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凶残、蛮横的刽子手形象。
行动描写。小说开头,写华老栓夫妇准备去买人血馒头。华大妈从枕头 底下“掏了半天”才掏出一包洋钱,老栓接过来后“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这中间的“掏”“抖抖的”“按了两下,充分表现了华老栓夫妇的贫苦,他们的洋钱来之多么不易。小说写康大叔把馒头交给华老栓,一连用了六个动词“抢”“扯”“裹” “塞”“抓”“捏”,生动地刻画了刽子手的贪婪、凶恶和华老栓的老实、胆小。
语言描写。在茶馆这一场景中,小说用个性化的语言写出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康大叔的盛气凌人,花白胡子的低声下气,华大妈的小心“搭讪”,驼背五少爷的幸灾乐祸,写来都是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就是转述的夏瑜的两句话“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阿义可怜”,也极其传神地画出了夏瑜这个革命者的思想境界。至于最后写花白胡子、二十多岁的人和驼背五少爷重复说“疯了”,不仅强调革命者不被人理解,而且突出了群众的极度愚昧麻木,增强了《药》的悲剧意义。
(三)《阿Q正传》鉴赏——中国民族的劣根性探究
《呐喊》中《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体裁属于杂感;《兔和猫》,《鸭的喜剧》体裁属于小品;惟《风波》,《阿Q正传》才得称为真正的短篇小说。在这14篇文字中,《阿Q正传》可算是鲁迅的代表作。已经翻译为好几国文字,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博得不少国际的光荣。
《阿Q正传》这样打动人心,这样倾倒一世,是由于它不单单教人笑,其中实包蕴着一种严肃的意义——对中国民族的劣根性的探究。
《阿Q正传》所影射中国民族的劣根性,总结起来大约有以下几种:
一、卑怯,欺软怕硬
阿Q是喜与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D,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
二、精神胜利法
阿Q与人家打架吃亏时,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发明固然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三、善于投机
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Q看得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但阿Q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善于投机是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每次革命起来,最先附和的总是从前反革命最出力的人,而后来革命事业便逐渐腐化于这些病菌滋生之中。这种劣根性同精神胜利法一样,与异族长久的统治大有关系。当异族侵掠进来时,我们种族中间那些忠愤激烈,有节概,有血气的人,不是慷慨死敌,就举室自焚了;而那些贪生无耻,迎合取巧之徒,反多得生存传种的机会。千余年来我们民族就不知不觉变成现在的模样。
四、夸大狂与自尊癖
阿Q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Q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
具有夸大与自尊癖性的人,也最容易变成过分的谦逊,与自轻自贱。阿Q被未庄闲人揪住辫子在墙上碰头而且要他自认为“人打畜生”时,他就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五、“se情狂”,“卫道精神”,“多忌讳”,“狡猾”,“愚蠢”,“贪小利”,“喜欢凑热闹”,“糊涂昏愦”,“麻木不仁”,都切中中国民族的病根,作者以嬉笑之笔出之,其沉痛逾于怒骂。当《阿Q正传》用“巴人”笔名在北京晨报副镌发表时,有人在《小说月报》上表示对这篇文字的不满,他说阿Q不像真有其人,为的作者形容太过火了。沈雁冰便替他辩护道:阿Q有否其人我不知道,但阿Q确乎处处可以遇见,我好像同他面熟得很原来中国人个个都有阿Q气质。阿Q其实是中国人的典型。沈氏又道:我们不断地在社会各方面遇见“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省,常常疑惑自己身体中也不免带有一些“阿Q相”的分子。
阿Q既代表着中国人气质,为整个中国民族的典型,所以最初发表时读者每疑阿Q就是指着他自己。《现代评论》涵卢(即高一涵)曾记他一个朋友初读《阿Q正传》时惴惴然,疑这篇文字出于某人手笔,阿Q的事迹样样都在对他讽刺。后来打听出来作者与他并不相识,这才释然。阿Q是个典型人物,同时也是个个性人物。《阿Q正传》之所以在文坛获得绝大成功,其原因无非在此。
五、模拟测试(一)
1、下列叙述错误的两项是( )(5分)
A.周树人首次以“鲁迅”这一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
B.《阿Q正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落后不觉悟农民阿Q形象,他的“自欺欺人”、“精神胜利法”,“欺软怕硬”、“自我作践”,都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把中国人的深层人物性格揭示得淋漓尽致,这是鲁迅的一个巨大的贡献。
C.《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创作意图为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助威。《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祝福》都收在《呐喊》中。
D. 《药》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一家,暗线是夏瑜一家。 明线是次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主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两条线从并行到融合,突出因群众的冷漠而带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E.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全文仅一千字左右,作者描写的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
答案:(错项为CD。C项《祝福》收在《彷徨》中,D项 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次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呐喊》(苏教版高三选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哈姆雷特》(苏教版高三选修)
- ›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呐喊》(苏教版高三选修)
- ›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雷雨》(苏教版高三选修)
- ›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家》(苏教版高三选修)
- ›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女神》(苏教版高三选修)
- ›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红楼梦》(苏教版高三选修)
- ›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欧也妮•葛朗台》(苏教版高三选修...
- ›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之《老人与海》(苏教版高三选修)
- › 高考必考的十大名著解读之《边城》(苏教版高三选修)
- › 高考必考英语内容:情态动词考点透视
tag: 名著 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
栏目导航
语文辅导大全 推荐
- ·语文教学的导课艺术
-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 ·如何多角度使用论据
- ·语文学法指导七字诀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课本剧(鲁人版高三
- ·东周列国之秦晋大事年表及君主更替(鲁
-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
- ·长相思(高三)
- ·高一,你讲语法了吗?(人教版高一必修
- ·落日与英雄之美(苏教版高一必修)
- ·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粤教版高一必修
- ·《俗世奇人》教学设计(八年级选修)
- ·以情育人,宽严相济
- ·《孔雀东南飞》“区区”就是“小”吗?
- ·用两个词写篇文章--谈记叙文构思
- ·关于《荷塘月色》中两处比喻解释的质疑
- ·综合实践,让每一个学生自由飞翔(语文
- ·阅读教学中的“三警惕”
- ·“清澈见底而又安然自得的一瞥”——兼
- ·积累、思路与技巧(高三)
- ·诗教的真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 ·文言句式的难点(高三)
- ·口头作文的指导与训练(七年级)
-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读后感(人教版高
- ·中小学生减负对策的研究
- ·《事事关心》也是典型的纵式结构
- ·《威尼斯商人》教学反思
- ·读写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指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