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浏览次数: 64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江苏兴化市钓鱼初级中学 苏叶和

内容提要: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难度。兴趣是阅读的前提,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只要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兴趣是可以培养的,还可以增添学习语文的动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 阅读 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那么,什么是兴趣呢?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下产生的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做一件事,如果感兴趣了,便会主动愉快地去探究,不但不会把它当成一种负担,而且会废寝忘食地去干。反之,硬着头皮去做,不但做不好,还会产生厌恶的心理。所以,兴趣是探究知识的一种内驱力,也是学生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可见,学习中培养兴趣是多么重要。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正在淡化,甚至有不少学生产生了“语文上与不上一个样”的错误想法。因此,笔者觉得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要提高语文课教学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对照课标,探究原因。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对阅读材料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表达出来。这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难度。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因而感受不到课内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另外农村学生大多数家庭条件差,买书少,学生阅读面窄,较少有自己的见解、体验。不少农村中学缺乏资金,少有课外阅读,不能建立一个像样的图书室,藏书少,没有开设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导致学生的阅读受到限制,达不到预期效果。再加上农村初中大多还是那种以讲代读,以练代读的教学模式,学生没有机会去积累、感悟,这种模式剥夺了学生自己品味作品的权利,使学生缺乏灵性、悟性和创造性。
二、激发兴趣,营造气氛。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课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生动有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激发学习语文积极性的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是一门艺术,应在传授知识中,不断点燃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之火,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推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从而乐于主动地去探索语文中的有关问题。教师应挖掘教材中学生感兴趣的元素,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与乏味的内容,结合起来交替进行,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维持在最佳状态。
同时,教师是学生的良师,又是学生的益友,健全的师生关系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师生的互动。在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同时也伴随着心灵的接触,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在知识活的身体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畅流。”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俯首称臣”“跪服在你在教鞭之下”,积极配合你的教学,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的目的,收到预期效果。
三、养成习惯,注意方法。
在西方教育中,对培养学生习惯,看得十分重要。他们认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人才成功乃至决定人生命运的重要因素。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许多文章中都谈到了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性。他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而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到许多条件的制约,少有阅读习惯。如文化氛围的制约,农村很少有人在闲暇之余读书看报,他们有的走家串户,说东家长,道西家长,有的整天坐在麻将桌上,在这种文化底蕴下的孩子们很难有阅读的习惯;经济条件与家长认识上的制约,虽说现在农村生活提高了,但要他们拿出余钱来给孩子买课外书,有的家长负担不起,有的家长不乐意,有的可能还会认为孩子们不务正业;教师认识错误上的制约,某些教师认为学生读课外书会影响正常的学习……
鉴于此,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无时无地,一本书,一期杂志,一张报纸,都是我们阅读的材料。习惯的培养离不开实践。新课标中规定初中学生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即每天的阅读量不少于3000字。还要养成阅读时动笔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每天阅读必定做好摘记,或摘录文中要点、或摘录名言警句、或摘录精彩片段。如果当时没有记录的,一定要及时补上。
中学生语文阅读兴趣淡化的又一个重要原因,是感到语文课教法呆板。因此,必须努力改变语文教学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学手段单一的状况。要充分运用音频、视频、投影等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增强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雪》的时候,教师可充分利用音频,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词的魅力,然后出示以雪为背景的伟人画面,学生兴趣顿生;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实质上是追求教学方法的普遍适应性,即以多样性的教学方法去适应不同的教学要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教学活动在整个传输过程中的消耗和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有助于激发学生从不同风格中,不同侧面内发掘创造内潜。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形式、途径和方法,克服教学中的单调感与模式化给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以适应学生心理与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尽可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语文课文选文文体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融汇着多个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教学中应因“材”(教学内容)施教,不同文体教法各异,相同文体也应采用不同的突破方式,即使同一篇课文,也可采用多样式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学习的兴趣,投身于学习之中。
过去,不少教师只管“讲”,教学上搞一言堂,课堂气氛过于拘谨,甚至死气沉沉。学生在这种环境下阅读学习,心情感到压抑,兴趣受到压制,思维活动是不可能活跃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尽量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扬民主,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做到民主地、平等地与学生交流思想,讨论问题,鼓励学生反驳、反问、更正和补充教师的意见,满腔热情地肯定学生的创造精神。这样的教学,气氛活泼,学生阅读也颇感兴趣。
四、利用教材,发掘趣味。
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就曾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
语文教材本身就蕴含了许多学生感兴趣的知识,充分挖掘这些“快乐的宝藏”,很好地利用这些“快乐宝石”,可以使学生产生广泛的好奇心,也可以使学生从多方面引起对语文学习的注意和探究,从而形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像《看云识天气》介绍的是天文知识,《鼎湖山听泉》介绍的是地理知识,《奇妙的克隆》、介绍的则是生物学方面的知识,《中国石拱桥》介绍了建筑知识,《本命年的回想》、《端午日》则与民俗民风有关,而《曹刿论战》、《陈涉世家》、《出师表》介绍了历史知识,诸如此类,这样的语文教学向学生展示的是一个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这样的语文课不但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在无形中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细节而言,有这样几处可以充分挖掘:
1、文题。文题的“措词”以醒目为前提,以便引起读者的有效注意。文题巧妙的分析,可启发学生去理解课文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结构,有的用箭标符号,有的用语法符号,还可划横线分析文题。如 有教师板书《济南的冬天》: 济南→ 的→冬天,济南←的←冬天。首先教师在“的”上方加一箭标,读为“济南→的→冬天”,结合箭标讲课文的第一部分;接着在“的” 字下方再加一个与此反向的箭标,读着“冬天的济南”,又恰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内容。不仅能讲清楚课文的结构,也揭示了教材中课文题目所蕴藏的乐趣。
有些文题巧用修辞修饰。语文教师应用一双修辞的眼睛,一副修辞的头脑,善于从文题中挖掘修辞,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由此达到理解课文激发兴趣的目的。有的文题用比喻,如《变色龙》,作者把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奥楚蔑洛夫比作“ 变色龙”,这不仅暗示出作品的主要人物,而且一语道破其本质特征,收到形象生动的讽刺效果。有的文题运用双关,如《多收了三五斗》表面上写农村的丰收,实际上是对30年代中国农村谷贱伤农的高度概括,巧妙而深刻地暗示了丰收成灾的主题。运用对偶的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运用设问的如《周总理,你在哪里 》,……这些文题或化抽象为形象,或言在此而意在彼,或互相映衬,或唤起读者深思……分析文题所用的修 辞容易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1] [2]  下一页


农村中学语文阅读兴趣探究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语文  中学   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