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之二
浏览次数: 730次| 发布日期:06-12 11:19:01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之二,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 ;着衣:不得不 至多 绝对
3.和北方的夏夜比较。 北方的夏夜-----明朗
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A.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在什么样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呢?(晴和)
B.从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的。第9小节。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5.运用比较的手法也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手法。
举例:《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十)还有什么特点?
化用或者仿造古典诗句,使语言更典雅。“门对长桥,窗临远阜”“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到的”。
(十一)郁达夫散文特点:
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十二)从郁达夫散文中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3.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
4.行文节奏要和所写的意境相合。
五、探讨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个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又如何理解呢?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曾用达、达夫、春江钓德等笔名。幼年丧父,1913年随兄赴日留学,毕业于九洲大学经济部。1921年以小说《沉沦》轰动文坛。他组织发起创造社,是重要成员。1923年到上海任《创造季刊》、《创造周刊》编辑。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执教。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入“左联”。抗战爆发后,辗转香港、南洋群岛从事抗日宣传,后流亡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一生著述颇丰,有文集十二卷,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沉沦》、《迷羊》、《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散文集有《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江南的冬景》出自《闲书》。
(二)结合写作背景谈:
幼年丧父,和后来的饱受屈辱和歧视的留日生活都对他的思想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使他感伤、愤世,另一方面屈辱的异国生活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曾经去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但是他强烈地不满反动军阀投机革命。他不满现实,心中是苦闷的。
1933年4 月他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等,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无论怎样郁达夫还是爱山水的,爱自然几乎成了他的本性,他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作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之二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扬州的 》(早晨、春天、秋天等)
附资料:
a.德国的冬天
欧洲诸国的地理位置都比较靠北。但实际上德国气候温暖,非常适合旅游。这里一年当中四季分明。无论哪个季节来访问,只要准备中国华北地区适用的服装就可以了。这里夏季干燥,冬季温湿多雨。因此夏季不管气温有多高,只要一走入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立刻就凉快了,这点跟北京差不多。夏天的夜晚有时比较凉快,带上毛衣最好。
北部的冬天令人意外的暖和。德国的地形按照南部的山岳地带、中部的丘陵地带、北部的平原地带分成三大块。与明朗温和的中南部相反,北部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寒冷阴暗。其实这未必正确。夏天北部的气温的确比南部低,但到了冬季受海洋的影响,天气其实要比南部暖和。夏天北部的日照时间短,多阴天天气,所以难免给人以阴暗伤感的感觉,不过这也算是一种旅游的趣味吧。要不然,冬季到北部去看看如何?
b.德国人的散步
在德国散步
德国人很重视散步这项健身活动,而且是天天走,按时走。参加者自然以中老年居多。我注意窗外的行人,原来许多是散步者,往往是准时来到,风雨无阻。
德国人散步时很注意服装的整洁,衣冠楚楚,尤其到了星期日,老头老太手挽着手出来,更是穿得整整齐齐,即使是一套穿了多年的西服,也是熨得平平整整。德语里专门有一个词叫“星期日服装”,就反映了德国人的这种习惯。
一人散步太寂寞,故许多人散步或邀伴或牵条狗。据说狗从不在家里拉屎,故迫使主人每天都得带着它出来遛一圈,客观上对主人的散步起了督促作用。人狗散步,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狗的意志为转移。那狗对某一点发生了兴趣,滞留下来东嗅西嗅,那主人就耐心等待,实在不耐烦了,就过去同它“商量”,絮絮叨叨,和颜悦色,那狗好像也通灵性,经过一番“劝说”,也就怡然离开了。
到了休息日有较多的时间,我们到莱茵河对岸七峰山去散步。七峰山有七个山峰,是一个较大的自然保护区。专程开车到这里来散步的人,大都准备走较长的路程,这是更高档次的散步了,德国人称之为“徒步”。徒步需一定的装备,如厚底鞋,束腿裤,一根手杖,以及双肩背的包,包里装些饮料、小食品之类。路线的长短由各人根据自己的体力自定。可以选择爬山的路线,也可只走平地。每到风和日丽的春秋两季,许多地方都组织“徒步日”,以鼓励居民到户外去活动。我曾参加过波恩《总汇报》举办的徒步日。手续很简单,只要按广告所指定的范围,到达指定地点即可,领一个证和一张图,选定走小圈、中圈还是大圈,然后就是随大流,快慢不限。沿途有许多站,每到一站就盖一个章,表明走完了这段路,抵达终点者有奖。像这种徒步活动,即使走小圈也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我急于照相和采访,只走了一段路就折回来了,但后来还是得到了奖品。
德国的地方当局都很重视这种大众健身活动,除了为居民区尽可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外,还专门为散步者设置路牌,如我们居住的地方,有专门的栗色路牌,指示出散步路线,让人尽可能避开汽车,走幽静的小路。即使在七峰山这样的大片自然保护区,或城郊的大片森林里,也有刻在石上的路标,指明每条路通向何处,距离多少。地方当局还绘制、印刷详细的徒步地图,在书店出售。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买一份这样的图,也就对徒步区了如指掌了,不必担心走丢了。图上往往用绿、蓝、黄、红等颜色标明长短不同的路线,供人量力而行。在自然保护区里,也设有大牌子,把本地区的徒步路线图画在上面。
德国是一个环境保护极好的国家,在清新的空气中去寻访绿色的大自然,实在是一种无上的享受,是一种不论贫富、人人可得的享受,因此,即使在这样的富裕国家,散步也仍然是最大众化的健身活动。
c.德国的气候很温和,冬天较为暖和;德国人喜欢散步。
d.
井栏砂宿遇夜客
李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解说:
傍晚,在潇潇雨声中去井栏砂小村投宿,夜里遇到了久闻我诗名的绿林好汉。今后我不用隐名埋姓了,因为如今世上有那么多的绿林好汉。诗在幽默诙谐中包含着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对现实的感慨。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之二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 ;着衣:不得不 至多 绝对
3.和北方的夏夜比较。 北方的夏夜-----明朗
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A.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在什么样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呢?(晴和)
B.从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的。第9小节。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5.运用比较的手法也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手法。
举例:《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十)还有什么特点?
化用或者仿造古典诗句,使语言更典雅。“门对长桥,窗临远阜”“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到的”。
(十一)郁达夫散文特点:
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十二)从郁达夫散文中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3.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
4.行文节奏要和所写的意境相合。
五、探讨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个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又如何理解呢?
(一)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曾用达、达夫、春江钓德等笔名。幼年丧父,1913年随兄赴日留学,毕业于九洲大学经济部。1921年以小说《沉沦》轰动文坛。他组织发起创造社,是重要成员。1923年到上海任《创造季刊》、《创造周刊》编辑。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执教。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1930年入“左联”。抗战爆发后,辗转香港、南洋群岛从事抗日宣传,后流亡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一生著述颇丰,有文集十二卷,包括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翻译等。
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沉沦》、《迷羊》、《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等;散文集有《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江南的冬景》出自《闲书》。
(二)结合写作背景谈:
幼年丧父,和后来的饱受屈辱和歧视的留日生活都对他的思想性格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方面使他感伤、愤世,另一方面屈辱的异国生活也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他曾经去大革命的策源地广州,但是他强烈地不满反动军阀投机革命。他不满现实,心中是苦闷的。
1933年4 月他举家移居杭州,修筑“风雨茅庐”,想在这里过隐士般的生活。在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山水游记《达夫游记》、《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散文集》、《闲书》等等,以山水力排心中苦闷,《江南的冬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写成的,在江南的冬景里,我们看到了一位逍遥在山水之间的名士,其实这位名士的逍遥不过是在现实中受阻之后为自己设计的一条解脱之路罢了。
六、总结并布置作业:
无论怎样郁达夫还是爱山水的,爱自然几乎成了他的本性,他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作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之二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扬州的 》(早晨、春天、秋天等)
附资料:
a.德国的冬天
欧洲诸国的地理位置都比较靠北。但实际上德国气候温暖,非常适合旅游。这里一年当中四季分明。无论哪个季节来访问,只要准备中国华北地区适用的服装就可以了。这里夏季干燥,冬季温湿多雨。因此夏季不管气温有多高,只要一走入阳光照不到的地方立刻就凉快了,这点跟北京差不多。夏天的夜晚有时比较凉快,带上毛衣最好。
北部的冬天令人意外的暖和。德国的地形按照南部的山岳地带、中部的丘陵地带、北部的平原地带分成三大块。与明朗温和的中南部相反,北部给人的感觉似乎总是寒冷阴暗。其实这未必正确。夏天北部的气温的确比南部低,但到了冬季受海洋的影响,天气其实要比南部暖和。夏天北部的日照时间短,多阴天天气,所以难免给人以阴暗伤感的感觉,不过这也算是一种旅游的趣味吧。要不然,冬季到北部去看看如何?
b.德国人的散步
在德国散步
德国人很重视散步这项健身活动,而且是天天走,按时走。参加者自然以中老年居多。我注意窗外的行人,原来许多是散步者,往往是准时来到,风雨无阻。
德国人散步时很注意服装的整洁,衣冠楚楚,尤其到了星期日,老头老太手挽着手出来,更是穿得整整齐齐,即使是一套穿了多年的西服,也是熨得平平整整。德语里专门有一个词叫“星期日服装”,就反映了德国人的这种习惯。
一人散步太寂寞,故许多人散步或邀伴或牵条狗。据说狗从不在家里拉屎,故迫使主人每天都得带着它出来遛一圈,客观上对主人的散步起了督促作用。人狗散步,往往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狗的意志为转移。那狗对某一点发生了兴趣,滞留下来东嗅西嗅,那主人就耐心等待,实在不耐烦了,就过去同它“商量”,絮絮叨叨,和颜悦色,那狗好像也通灵性,经过一番“劝说”,也就怡然离开了。
到了休息日有较多的时间,我们到莱茵河对岸七峰山去散步。七峰山有七个山峰,是一个较大的自然保护区。专程开车到这里来散步的人,大都准备走较长的路程,这是更高档次的散步了,德国人称之为“徒步”。徒步需一定的装备,如厚底鞋,束腿裤,一根手杖,以及双肩背的包,包里装些饮料、小食品之类。路线的长短由各人根据自己的体力自定。可以选择爬山的路线,也可只走平地。每到风和日丽的春秋两季,许多地方都组织“徒步日”,以鼓励居民到户外去活动。我曾参加过波恩《总汇报》举办的徒步日。手续很简单,只要按广告所指定的范围,到达指定地点即可,领一个证和一张图,选定走小圈、中圈还是大圈,然后就是随大流,快慢不限。沿途有许多站,每到一站就盖一个章,表明走完了这段路,抵达终点者有奖。像这种徒步活动,即使走小圈也有10公里左右的路程。我急于照相和采访,只走了一段路就折回来了,但后来还是得到了奖品。
德国的地方当局都很重视这种大众健身活动,除了为居民区尽可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外,还专门为散步者设置路牌,如我们居住的地方,有专门的栗色路牌,指示出散步路线,让人尽可能避开汽车,走幽静的小路。即使在七峰山这样的大片自然保护区,或城郊的大片森林里,也有刻在石上的路标,指明每条路通向何处,距离多少。地方当局还绘制、印刷详细的徒步地图,在书店出售。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只要买一份这样的图,也就对徒步区了如指掌了,不必担心走丢了。图上往往用绿、蓝、黄、红等颜色标明长短不同的路线,供人量力而行。在自然保护区里,也设有大牌子,把本地区的徒步路线图画在上面。
德国是一个环境保护极好的国家,在清新的空气中去寻访绿色的大自然,实在是一种无上的享受,是一种不论贫富、人人可得的享受,因此,即使在这样的富裕国家,散步也仍然是最大众化的健身活动。
c.德国的气候很温和,冬天较为暖和;德国人喜欢散步。
d.
井栏砂宿遇夜客
李涉
暮雨潇潇江上村,
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解说:
傍晚,在潇潇雨声中去井栏砂小村投宿,夜里遇到了久闻我诗名的绿林好汉。今后我不用隐名埋姓了,因为如今世上有那么多的绿林好汉。诗在幽默诙谐中包含着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对现实的感慨。
关于这首诗,《唐诗纪事》上有一则饶有趣味的记载:“涉尝过九江,至皖口(在今安庆市,皖水入长江的渡口),遇盗,问:‘何人?’从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学博士)也。’其豪酋曰:‘若是李涉博士,不用剽夺,久闻诗名,愿题一篇足矣。’涉赠一绝云。”这件趣闻不但生动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在社会上的广泛影响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诗在社会生活中运用的广泛──甚至可以用来酬应“绿林豪客”。不过,这首诗的流传,倒不单纯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兴式的诙谐幽默中寓有颇为严肃的社会内容和现实感慨。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之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之二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中国当代诗四首》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中国现代诗四首》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信陵君窃符救赵》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闺塾》教学设计之三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教学设计
- ›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之二
- 在百度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之二
- 在谷歌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之二
- 在soso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之二
- 在搜狗中搜索相关文章: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之二
tag: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