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652次| 发布日期:06-12 11:26:15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这一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可作如下引导:教者把上述华兹华斯的一段话用投影仪显示出来,然后引导学生从自然环境,人物活动,凄凉的歌声,诗人的感受这几个方面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答案。在启发引导下,学生如能触发智慧的火花,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都应予以肯定。) 
  问题二:诗人在第二节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收割人”的歌声优美动听? 
  明确:运用衬托的手法来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动听。 
  问题三:诗人为什么用沙漠里的夜莺和赫伯利群岛的杜鹃的鸣叫来衬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诗人以两个生动的意境来衬托“收割人”歌声的动人:荒凉的沙漠里疲乏的旅人突然听到夜莺清脆的鸣啭,无疑给艰难跋涉的远行者带来完成征途的勇气和希望;寒冷苍凉的赫伯利群岛在严冬过后一朝出现了报春的杜鹃的啼声,这又像为岛上灌注了新的生命。作者在这里尽力渲染夜莺和杜鹃鸣叫的优美动人,越是如此,越能突出“收割人”歌声的优美和强大的感染力。 
  (关于两个意境的描写,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去领悟夜莺和杜鹃鸣啼的魅力,不必拘泥以上的解说。)
比较阅读  《孤独的收割人》与白居易《观刈麦》进行比较阅读,品味这两首诗的异同之处。 
  明确:   相同处: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1.从表达的思想内容看,两首诗都描述了劳动者在田间劳作的情景,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 
  2.两首诗的语言都朴素平实,不加雕饰。 
  不同处:   1.从写作内容看,《孤独的收割人》则重抒情,《观刈麦》则重于记叙。 
  2.两首诗虽都充满了对劳动者的同情,但思想感情却有较大的差异。华兹华斯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思想,且长期生活在田园乡野,和劳动人民有广泛的接触,因而对他们的同情中充满更多的关爱。如他在听到收割人在歌唱时写道:“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为的是不愿打扰“收割人”的歌唱,这完全是一种平等的态度;而白居易身居官位,平时较少接触劳动人民,因而他的同情中更多的是怜悯,写此诗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讽喻天子,能减轻农民的赋税而已。 
  3.表现手法不同。《孤独的收割者》运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收割女歌声的优美动听;《观刈麦》则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劳动人民的穷苦与诗人自己的富裕生活作对比,表现了诗人“自愧”的心理。 
  (比较阅读必须在对这两首诗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白居易诗可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理解。两位诗人对劳动者的感情是同中有异,学生对此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教者可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地位,思想,背景进行分析。) 
课堂训练  《孤独的收割人》有多种译本,下面一段的译文与课本中的同一段作比较,你认为哪段翻译得更好,请说明理由。 
  旅行在阿拉伯沙漠的人 
  疲乏地歇息在荫凉的地方; 
  夜莺的歌受他们欢迎, 
  却比不上这种歌唱; 
  春天里,杜鹃一声声号啼, 
  在最远的赫布里底响起, 
  打破群岛间海上的寂静-- 
  但不如这歌声激动人心。         (黄杲炘译) 
  (这是比较阅读的另一种形式,可提示学生从两首诗的意境、节奏、音韵几个方面作比较,不必有统一的看法。)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在理解这首诗的基础上,着重进行了比较阅读,有将这首诗与我国古代诗歌的比较,有同一首诗不同翻译的比较。比较的过程就是欣赏品味的过程,它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课外阅读中,在意识地多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附:备教资料卡片
  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其杰出成就主要有如下几方面: 
  (一)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他和柯尔律共同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二)他是20世纪欧美新诗理论的先驱,提出了一系列全新主张,把诗和诗人地位、使命和重要性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三)他的代表作《序曲》、《廷腾寺》、《永生的信息》等诗,开了20世纪现代诗风的先河,因此而被称为“第一位现代诗人”。(四)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用诗歌表达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五)他首创了一种洗尽铅华的新型诗歌用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直至今日的诗人。(六)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描写下层人民的困苦生活,纯良品德和坚忍意志。(七)他热心关注国家命运和欧洲政治形势,为当时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反抗拿破仑帝国侵略压迫的各国人民写了不少激情洋溢的赞歌。(八)在诗歌体裁方面,他使素体诗和十四行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力量。 
  令人遗憾的是他中年以后政治立场转向保守甚至反动,其诗才焕发、佳作迭出的鼎盛时期只持续了十年左右,此后即渐趋笔涩神枯,基本没有重要作品问世。       --节录自《华兹华斯诗歌精选·译者前记》 
篱笆那边
 [自读导言] 
  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及诗歌蕴含的深刻寓意。 
  扩展阅读:赏析芒克的诗《阳光中的向日葵》,理解诗中蕴含的深刻寓意。 
[解说]   这是一首蕴含着深刻寓意的哲理诗,理解诗歌的寓意是学习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 
[自读程序] 
一、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讨论:这首诗是从哪几个层面上来阐述哲理的。 
  明确:两个。一是小孩想摘草莓而又有所顾忌,另一个是上帝如果也是小孩,也会爬过篱笆去摘草莓。 
二、研读全诗,讨论以下问题: 
  1、诗中的草莓指代什么。 
  明确:草莓指代世间美好的事物。思考这一问题应从草莓的特点入手。草莓色泽鲜艳,圆润可爱,在外形上给人以美感;味道酸甜可口,是人们都喜爱的一种水果。 
  2.“我”想不想爬过篱笆?为什么? 
  明确:想。因为那儿“有草莓一棵”,而且“草莓,真甜!” 
  3.“我”能不能爬过?为什么? 
  明确:能。因为“如果我愿/我可以爬过”。 
  4、那么,“我”愿不愿爬过?为什么? 
  明确:不愿。因为“脏了围裙/上帝一定要骂我!” 
  5.讨论:上帝又指代什么? 
  明确:上帝号令一切,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是权威的代表,又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或代表着种种清规戒律。思考这一问题应从上帝特殊的身份入手。 
  6.如何理解“我”“想爬过”、“能爬过”却又因为怕脏了围裙挨上帝的骂而不愿爬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明确:“想爬过”“能爬过”,是“我”有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和能力,而怕脏了围裙挨骂则说明“我”在追求美好事物的过程中有种种顾虑,担心会遭受责备。归根到底,这一切是“上帝”的行为约束、思想禁锢造成的。 
  联系实际示例: 
  孩子本是纯真无邪的,他们活泼好动,对一切美好的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其中蕴藏着多少创造的萌芽啊。但我们现存的教育制度,不允许孩子有任何不合常规的行为,用很多清规戒律来束缚他们的思想,压制他们的个性,从而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解说]以上提供的只是示例,并非唯一的标准的答案。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讨论,只要言之成理,教者即应加以肯定,答案不强求一致。 
  7、诗人为什么说“上帝”如果是孩子,他“也会爬过去“?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明确:孩子是纯真无邪的,孩子对美好的事物有本能的向往与追求。“上帝”如果抛开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抛开了一切清规戒律,恢复其纯真无邪的本性,他一定也会爬过去追求世间美好的事物。 
  8、作者安排“上帝”这个形象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明确:由上面分析可知,“上帝”是权威的代表,是正统思想的化身,是别人思想的禁锢者;其实“上帝”又何尝不是被禁锢者呢?只要他愿意并且有决心抛开一切束缚,重新捡拾起纯真,他也会按自己的本性自主行事,去追求心目中美好的东西。 
   [解说]这一层次的理解是这首诗的深刻之处,学生不容易理解,如“上帝”也是被禁锢者这一点,教者要作适当的提示。 
  小结: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情为一体,这是哲理诗的显著特点。而哲理诗的真正价值不在于训示式的说教,而在于悟性的启迪,学习时应由诗的表层意象入手,展开联想,逐层深入,最终触及主旨,才能理解诗歌中包容的深刻寓意。另外,哲理诗总会给读者留下思索的空间,留下某种不确定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来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年级《外国诗歌四首》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