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杜甫诗鉴赏(25)

杜甫诗鉴赏(25)

浏览次数: 866次| 发布日期:02-22 23:19:44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杜甫诗鉴赏(25),
这首歌行体诗,写得生动活泼,挥洒自如。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清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说 :“读老杜入峡诸诗 ,奇思百出 ,便是吴生王宰蜀中山水图。自来题画诗亦惟此老使笔如画 。”是见杜甫题画诗的成就。
南邻
杜 甫
锦里先生乌角巾,
园收芋栗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
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
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
相送柴门月色新。
距离浣花草堂不远,有位锦里先生,杜甫称之为“南邻”。在一个秋天的傍晚,杜甫从他家走出以后,写了这首《南邻》诗。
诗人首先看到的,主人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进门是个园子,园里种了不少的芋头;栗子也都熟了 。说“未全贫”,实指这家境况并不富裕。但从山人和全家的愉快神情中,可以看出他是个安贫乐道之士,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进了庭院,儿童笑语相迎。可见这家时常有人来往,连孩子们都很好客,阶除上啄食的鸟雀,看到人来也不惊飞,因为平时并没有人去惊扰、伤害它们。这气氛是多么和谐、宁静!三、四两句是一幅形神兼备的绝妙的写意画,连主人耿介而不孤僻,诚恳而又热情的性格都给描绘出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进,下半篇又换了另一幅江村送别图 。“ 白沙”、“翠竹”,明净无尘,在新月掩映下,意境显得特别清幽。这就是这家人家的外景。因为是“江村 ”,所以河港纵横,“柴门”外就是一条小河。王嗣奭《杜臆》曰 :“‘野航’及乡村过渡小船,所谓‘一苇杭之’者,故‘恰受两三人’”。 杜甫在主人的“相送”下登上了这“野航”;来时,他也是从这儿摆渡的。
从“ 惯看宾客儿童喜”到“相送柴门月色新”,不难想象,主人是殷勤接待,客人是竟日淹留。中间“具鸡黍”、“话桑麻”这类事情,都略而不写。全诗语言朴实自然,剪裁得当,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恬淡的农家待客图。
狂夫
杜 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
雨筿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
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 ,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 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 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 孟子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引出下文疏狂之意。“即”字传达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 沧浪”,略相映衬,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尽管连用四个地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层次,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 ,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 ),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使诗歌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使荷花格外娇艳,微风吹送,清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自然现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细腻生动 。“含”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 ,有小心呵护之意 ,而风的柔和不言而喻。“ 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足见雨之细。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篠如洗,方“净” );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觉察 (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诗歌采用互文手法,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 、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排得错落有致,无堆砌之感;而“ 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凭添音韵之美。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前四句描绘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然而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继绝,他一家子就得重陷饥荒 。“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 ,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突出“恒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
“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却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顽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 ,这就是所谓“疏放”。在几乎快饿死的情况下 ,他却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篠”、“ 红蕖”,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
《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 风含翠篠”、“雨裛红蕖 ”的自然美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借“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衬托“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 ;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不成其为“狂夫”。



上一页  [1] [2] 


杜甫诗鉴赏(25)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杜甫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