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原文)(

浏览次数: 72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
标签:七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背影(原文)(,

 

己。这就是诗意。如果不是这样,父亲很轻松地、很潇洒地、很轻快地把橘子买

 

来了,就光剩下实用性,一点诗意也没有了。

 

    学生不理解,与他们缺乏美学修养有关。对《背影》进行到位的教学,对于

 

青少年进行审美启蒙是很有帮助的。

 

    当前语文教改课堂上最为突出的现象是:由过去的“满堂灌”变成了“满堂

 

问”。问来问去,平面滑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什么都是对的。

 

《背影》中的父亲“不够潇洒”也是对的。这种倾向发展到极端,就是“一切由

 

学生说了算”。事实上是,一千个学生说了都算,就没有人说了能算,放任这一切,

 

就完全放弃了教师的职责。

 

    其实,就是接受美学,还有一个“共同视域”范畴。在一定的历史语境当中,

 

还要看你是不是达到学科前沿,有一个相对而言哪一个比较深刻正确的问题。福建师范大学赖瑞云教授在他的《混沌阅读》中指出:“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

 

雷特,不可能变成李耳王。”教师有一个如何把学生向当代学术水准的高度引导的

 

任务。当学生把《背影》的精华当成糟粕的时候,语文课本编者的理论水平和分

 

析能力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这不仅是对美学观念的考验,而且是对思想方法的考验。《背影》的语言,和

 

朱自清同时期的许多作品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不像《春》《梅雨潭的绿》和

 

《荷塘月色》那样采用华彩的语言、排比的句式,不作大幅度的渲染,直接抒情

 

的语句都被压缩到文章的结尾去了。在作者情感发生震撼的地方,用的是比较朴

 

素的语言,几乎全是叙述。这是很见功力的。朱先生早期常用的抒情和渲染的办

 

法,其实并不是文章成熟的表现,留下了比较稚嫩的痕迹。到了上世纪三四十年

 

代,朱先生的文风,一洗铅华,回归朴素,达到了更高的层次,这是叶圣陶、唐

 

弢、董桥早已指出的。

 

                                      2

                                      2

                                      22

 

    《背影》从上个世纪20年代写出来,直到今天,80多年期间,文学理论、

 

教学方法和观念,更迭颇为频繁,但是,对于《背影》的解读,却并没有多少进

 

展。其最佳者,照搬叶圣陶先生上个世纪前期所作的论述:作者笔下的父亲把大

 

学生的“我”当做“一个还得保护的孩子”。圣陶先生还提出,全文含蓄地表达了

 

做儿子的深情,省略了许多多余的直接抒发的成分。今天客观地推敲,圣陶先生

 

的说法还是比较表面的,没有真正抓住《背影》中父子感情的深刻和独特的表达。

 

我们来看这句话:

 

    我赶紧拭干了眼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被父亲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怕别人看见,还有道理,怕自己的父亲看见,就

 

有点特别了。这里明白地显示了,儿子对父亲之爱和父亲对儿子之爱的不平衡,

 

或者错位。对父亲的爱,儿子在起初并不以为然,对父亲随时都要加以保护的姿

 

态毫不领情,甚至是厌烦和拒绝的。但是,父亲在儿子种种明显的抵制下,却依

 

然故我地事必躬亲,没有丝毫感觉,直到父亲为儿子买橘子。这里不可忽略的有

 

以下几点:第一,面对父亲那么多正面言语和行为,儿子都没有被感动,却被父

 

亲并不优美的、笨拙的、没有诗意的背影感动得热泪盈眶。第二,这种感动,是

 

偷偷的,不能让父亲发现的,因为自己对父亲有愧疚感。这种愧疚感,在当时,

 

是一种懊悔(两次提到自己当时真是“太聪明了”“聪明过分了”)。这种内疚和懊

 

悔的性质,并不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是“一贯的”。其动人之处,恰恰在于双

 

方感情不同步。开头对父亲的感情的不理解、不珍惜,是无声的,父亲并没有觉

 

察,故懊悔之情也不便提起。第三,更为重要的是,父亲对于儿子情感的转折,

 

依然毫无感觉。儿子不领情也好,被感动也好,父亲都不在意。他的爱是不求回

 

报的,只是做完了自己认为该做的,就“心里很轻松”了。

 

    “背影”是不平衡的父子之情转化为平衡的关键,忽略了这个词语的内在含

 

量,就无从把握《背影》的情感特点。它并不是从父亲那里单向发出的,而是和

 

儿子双向互动的;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把儿子“当做小孩子”,是一种真诚

 

的意向,在父亲虽然是一贯的,在儿子却是从不接受到被感动的。

 

    《背影》的动人之处,不仅是父子之情,还在父子之情的动态转化。文章的

 

高潮是:一方面是强烈的转化,一方面是无所觉察,二者的对比,显出父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儿子的爱则是在条件逐步作用之下才升腾起来。儿子的爱是一

 

种激动状态,而父亲的爱则是平静状态。这里就显出了朱自清的深刻之处:他笔

 

下的亲子之爱,是错位的,爱与被爱是有隔膜的。爱的隔膜,正是《背影》之所

 

以不朽的原因。在五四新文学中亲子之爱是很普遍的主题,冰心的母爱曾经有很

 

大的影响。经过半个多世纪阅读历史的考验,冰心的文章在中学语文课本有逐渐

 

消逝之势,而《背影》不论在内地还是在港台,仍然是众多课本必选的经典,原

 

因可能就在于《背影》中的爱的隔膜有着特别的深度。

 

                                      3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背影(原文)(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七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