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原文)(

浏览次数: 72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
标签:七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背影(原文)(,
     3

                                      33

 

    到这里为止,还只是分析了当时父子感情的变化过程。但是,事情发生在1917

 

年,文章写作在1925年,是整整八年之后。这期间发生了许多事情。例如,文章

 

中写父亲要到南京谋事。事实是,从那以后,一直没有成功,也就是长期失业。

 

这就导致了家庭经济近于破产的边缘。当时的情感拉开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在

 

回忆中获得了程度上,甚至是性质上的改变。文章结局的“背影”就超越了当时

 

当地,而是转移到了写作时间上,这时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有了变化:

 

    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

 

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

 

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

 

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这里,当时的悔懊变成了如今的忏悔。然而,忏悔什么却并没有交代。是忏

 

悔当年对父亲的不领情吗?似乎不是。

 

    先从文章的结构上看,“背影”分别在开头、情感的高潮和结尾出现三次,背

 

影第三次出现时,是忏悔中带着对父亲的回护和原谅。文章强调忏悔是很沉重的,

 

沉重到每思及此,就流下眼泪。有一些苛刻的读者认为,“《背影》一文素有散文

 

佳作之誉,其实不无瑕疵,其一便是失之伤感。短短千把字的小品里,作者便流

 

了四次眼泪,也未免太多了一点。”

 

    其实,朱自清的眼泪的内涵是很丰富的,不是浅薄的“伤感”,其中蕴涵着不

 

可明言的复杂的矛盾。要解开这个谜底,关键在于“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不

 

好”从何而来呢?

 

    从朱自清的传记材料看,不难找到答案。

 

    朱自清1920年从北大毕业以后,到杭州某中学任教,每月薪资七十元,寄一

 

半回家。仍然不能满足要求,因为其父娶有一妾,朱自清的生母和妻子颇为压抑。

 

为节约开支,乃往扬州一中学就职。偏逢校长系父亲故旧,薪资全送父亲处。又

 

去职,往温州、上海等地任职。这一行动的结果,就导致了父子二人“两年的不

 

见”。直到1925年,朱自清终于在清华谋职成功,乃将生母及妻儿接往北京,形

 

势显然进一步僵化。转机是,其父考虑到朱自清孩子众多(五个),教育不便,乃

 

主动要求将一部分子女及其生母接回扬州。父子关系虽然有所缓和,但是,每月

 

邮扬州家用,其父均无回音。故到1927年7月,放暑假了,还拿不定主意要不要

 

回家探看双亲。

 

    所有这一切,都可能是朱自清忏悔的缘由。但是,这些都是后来的事,在当

 

年,也就是1917年,朱自清还是个大学生,这些触他之怒的事情尚未发生,对父

 

亲的回护原谅,又从何说起呢?从《背影》来看,某种难言之隐存在于字里行间。再来看看文章的开头: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

 

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

 

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

 

之路!”

 

    《背影》中写的就是“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的感受。当

 

时,朱自清在北大读预科,《朱自清年谱》(1917年冬)有如下记载:

 

    因祖母逝世,回扬州奔丧。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

 

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淮阴的淮阴籍潘姓姨太得知,她赶到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

 

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父亲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

 

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姜建、吴

 

为公《朱自清年谱》,安徽教育出版社19%年,第13页。)

 

    原来,造成祖母逝世、家庭濒临崩溃的原因,就是父亲道德上的过错。作为

 

20岁的大学生,他对父亲此等说不上口的品行以及造成的后果,虽然口不能言,

 

但却郁积于心。在此情况下,儿子对父亲在情感上是有距离的。说得客气一点,

 

至少认为父亲是不高明的。可是到了车站,父亲却处处做出高明的样子。儿子认

 

为父亲“迂”,讲话“不漂亮”,给自己丢脸。正是因为这样,后来看到父亲艰难

 

地爬月台买橘子,才分外感动。

 

    经典总是历史的,理解经典文本,有一个基本要求,就是回到历史的语境中

 

去。不回到朱自清所处的历史语境,就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被父亲爬月台的姿态感

 

动,自发性的感受只能是感到“不潇洒”“违反交通规则”。《背影》中对父亲的爱

 

的拒绝是公然的,而为父亲感动流泪却是秘密的。亲子之爱的这种错位,不仅是

 

时代的,而且是超越历史的,表现了一代又一代重复着的普遍的人性。

 

    经典文本的历史性和当代青少年之间的隔膜,是一个重大的难题,但,并不

 

是不可沟通的。

 



上一页  [1] [2] [3] 


背影(原文)(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七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