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感受自然
一、活动目标
1.热爱自然,体验自然,陶冶情操。
2.体悟自然的生命和灵性,认识并探究自然,欣赏自然中的诗情画意。
3.学会观察,能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能通过联想和想像加深对自然的理解,实现与自然的沟通。
4.学会在观察和欣赏过程中与别人交流,把观察的景、物和内心感受说给别人听。说话内容具体,语言较生动,有一定的感染力。在此基础上,写一篇作文。
二、活动指导与建议
1.本单元安排的三项活动都是围绕“感受自然”这一课题而展开的,它的教育目标可分解为三个层面:(1)情感态度培养方面:让学生回到大自然的怀抱,沉浸于大自然之中,围绕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开展活动,获得对大自然的亲近而美好的感情,借此将关爱自然、与自然友好相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浸润在心灵深处。(2)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联想和想像能力。要引导学生养成对感兴趣的事物细心观察、用心体会的习惯,引导学生在观察时善于抓住特征,并通过联想和想像对观察对象进行多方面的对比、类比和综合,从而加深对观察对象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这次活动中的观察,不是属于“科学观察”,而是属于“文学观察”,即观察过程也是审美过程,它不仅要启动心智,还要投注感情,要有“相看两不厌”的深情凝视;也只有充分调动了感情,联想和想像思维才会被激活,使观察、联想和想像的过程变成与大自然贴近、融汇的过程,变成欣赏和陶醉的过程。因此,要注意引发学生的情趣,防止在活动过程中对思维作简单的机械的训练。(3)语文能力训练方面:能说出和写出观察的景物特征以及内心感受、体验,即能说出眼中景和心中景。开展这些活动,在实现它自身教育价值的同时,也是为写作和口语交际提供“源头活水”和情境,学生有了具体的、亲历的活动,便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好这一活动,利用好大自然馈赠的丰富的素材,触发表达欲望,训练表达能力。
2.本单元设置的综合性学习,尽管活动情境相同,活动目标一致,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侧重点是不尽相同的。活动一:我有一个“朋友”,侧重于对自然中花鸟鱼虫、山川草木的“生命观照”,物我之间“心灵的对话”。因此,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理解自然的生命,体悟自然的灵性。活动二:走过四季,侧重于个体对物候变化中的四季景色的独特体验。因此,在这一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独特体验”,防止学生对四季泛泛而谈,人云亦云。活动三:心中的美景,侧重于对自然美景的沉浸和遐想。因此,在这一活动中要关注学生对“自然图景”的再造能力,这除了要激活学生平日的生活积累,还要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开展这三项活动的过程,也应是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的过程。当然,这些都不应直接地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活动,通过启发,让学生去体会、感悟。
3.这一单元的活动最好是在野外完成。组织一次“走进大自然”活动,尽可能避开人工雕琢痕迹比较明显的地方,到保留着自然状态的大自然中去。可以分组进行,所完成的活动任务也可在三项活动中任选一项。但无论选择哪一项,都必须真正地“活动”起来。以“活动一:我有一个‘朋友’”为例,可以开展这样的活动:这个活动可命名为“我是一棵树”。这个活动两人即可进行,亦可分小组进行。让一位同学站到一棵大树下──他(她)便是一棵“树”,围在一旁的其他同学可扮作“春光”“夏雨”“秋风”“冬雪”。这些同学分别说着“我是春光”“我是夏雨”“我是秋风”“我是冬雪”,相继从“树”前慢慢走过,“树”对此会作出不同的反应(用肢体表现),由此我们可以感悟到树的成长,树的奋斗,树的愿望,树的精神……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朋友才是知心的朋友。
4.活动前应作好准备,如明确提出活动要求、活动目的、活动方式等。若要远足,还应加强安全教育。最好征求一下家长的意见。
5.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为写作做准备,积累素材。为此,可让学生有重点地观察,有选择地参加活动。
6.在活动时,要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及时把所见、所闻、所感相互说一说,并及时进行相互评价。
7.建议在两周内完成本单元学习任务。其中课内约占4课时,分别为1课时口语交际,2课时写作,1课时讲评。
三、活动评价
1.评价包括三个方面:对活动的评价;对写作的评价;对口语交际的评价。
2.对活动的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形成性评价为主。主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动参与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评价他们在活动中所焕发出的积极性和热情,以及发生的情感变化。对那些平时不大活跃的同学在活动中有上佳表现或稍有进步,尤其要加以关注,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表扬。
2.对写作的评价。采用教师讲评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法,以教师讲评为主。主要讲评这次作文中有无独特的“发现”──景物描写是否新颖独特,有无属于自己的感悟、体验,有无灵气、灵动、灵性的表达。
3.对口语交际的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和同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自我评价为主。主要评价自己在口语交际方面作了哪些努力,有哪些进步,如口语交际的主动性、时机的把握、交际的人次、说话的时间、说话的效果等。
4.在教师讲评和同学互评作文的基础上,结合活动的照片,搞一次以“感受自然”为主题的优秀图文展览。
四、有关资料
1.对于搞好教学的几点建议。
在开始和孩子们一起探索大自然之前,先花点时间考虑一下我们作为户外教师的作用。我想先谈一谈能为老师和孩子带来快乐和收获的基本原则。
我想有五个原则。这五个原则有助于我和精力充沛、活泼好动的孩子相处,引导他们不要调皮捣乱,而是在自然的美与真纯中获得更大的满足。这些原则的基础是尊重孩子和敬畏自然。老师有了如此的态度,孩子们自然会有所反应。
(1)少点说教,多些分享。除了告诉孩子们自然中的基本常识(如“这是一棵铁杉树”)之外,我愿意和孩子谈谈此时此刻我对于这棵树的感受。我会告诉他们我非常敬佩这棵长在和阿尔卑斯山脉同样海拔高度的杉树,这种海拔的山地,夏天缺水,冬天又几乎结冰,凛冽的北风会使树枝扭曲、变弯、枯干。我还告诉他们,我总是想知道:铁杉是怎样才能在坚硬的岩缝中扎下根来,并吸取足够的养料维持生存的。
比起课本上的解释,孩子们对我的观察的反应很强烈。教学营地附近有一棵铁杉树,这棵铁杉树很特别,它长在两块巨大的岩石中间,因此不得不长出七八米长的根,一直深入到岩石中。当时它至少有二百岁了,但是只有两米多高。孩子们从外面徒步旅行回来时,常常会绕个弯,就为了用水壶里的水来浇这棵树。有几个人每年来营地,专门来看这棵在艰难的环境下顽强生存的铁杉。他们只要一到营地,就会立刻跑出去看它是如何挨过了干燥的秋天和寒冷的冬天。他们的爱与关心更加深了我对这棵铁杉树的敬意。
我相信对成年人来说,能和孩子分享他的内心世界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分享更深层次的思想与感情,我们才能用我们对地球的深爱与尊敬之情与他人真实地交流,才能以此激励他们去爱地球,尊敬地球。当我们把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如实告诉孩子时,他们就会去开掘自己的感受。这样一来,就会在成人与孩子之间建立起一种信任与友情。
(2)善于接纳,敏于感受。接纳意味着倾听与了解。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能培养出这种难得的“接纳”。户外活动会自然而然地激发孩子们的热情,这时你就可以巧妙地把孩子的热情引向学习。
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评论,每一次快乐和惊叹都是师生沟通的良机。要对孩子当时的心情和感受做出回应,顺着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兴趣。你会发觉,一旦你尊重孩子的想法,你们之间的相处就会变得轻松而又愉快。
大自然总有令人兴奋或有趣的事发生,如果你能敏锐地观察到自然的变化,就能随时调整课程计划了。
(3)尽快集中孩子的注意力。开始就要营造合适的气氛,通过提问、指出有趣的景象或声音,尽量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有些孩子不能马上习惯如此近距离观察自然,所以你得帮他们找到乐趣,一点一点地把他们引入观察的状态中,并让他们知道你对他们的发现非常感兴趣。
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感受自然
- ›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课后读一读字词
-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记忆歌诀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全解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全解
- › 人教版七年级上英语阅读练习
- ›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后字词复习
- › 2017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表(二)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音标
- › 语文基础知识之七年级上册通假字
-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
- ›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 › 七年级上教参:《世说新语》两则
- ›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 › 七年级上教参: 化石吟
- › 七年级上教参: 看云识天气
- › 七年级上教参:绿色蝈蝈
tag: 口语交际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七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第三本存折
- ·苏教版七上《明月几时有》赏析
- ·苏教版七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七年级上教参:《世说新语》两则
-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 ·七年级上教参: 化石吟
- ·七年级上教参: 看云识天气
- ·七年级上教参:绿色蝈蝈
- ·七年级上教参:月亮上的足迹
- ·七年级上教参:山市
- ·七年级上教参:风筝
- ·七年级上教参:羚羊木雕
- ·《风筝》教学参考:《风筝》思想内容面
- ·七年级上教参:诗两首(金色花、纸船寄
- ·七年级上教参:济南的冬天
- ·七年级上教参:皇帝的新装
- ·七年级上教参:郭沫若诗两首(上的街市
- ·七年级上教参:女娲造人
- ·七年级上教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 ·七年级上教参:寓言四则
- ·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
- ·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
- ·七年级上教参:散步
- ·七年级上教参:童趣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王家新批判: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在一部电影结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山那边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