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文言文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全解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全解

浏览次数: 533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文言文
标签: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http://www.350xue.com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全解,

课题】                                 25. 诗  五  首

 

题目】                                  回 乡 偶 书

题解】选自《全唐诗》。

作者】贺知章,字季真,唐代诗人。偶,偶然,随意。

原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bìn)毛衰(cuī)[耳边的头发疏落]。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年轻时离开家乡年老才回来,一口乡音未改两鬓已是疏落苍白。

儿童见到我却不认识我,笑着问我这位“客”是从哪里而来。  

内容】据《旧唐书》,玄宗天宝二年十二月乙酉,太子宾客贺知章请度为道士还乡。次年,贺知章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年八十六岁。少小离家,耄(mào)年归乡,漫长的岁月,人事沧桑,能不在诗人的内心深处勾起层层波澜!《回乡偶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题为“偶书”,就是说诗人并非着意作诗,只是把回乡后感受最深的事和想法记下来。

原诗共两首,课本选的是第一首,写的是诗人刚到故乡时的一个场景:一伙儿童在村道上玩耍,看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者走来,便上前问讯:客人从什么地方来的,要到谁家去?本来,他是告老还乡,故乡有他的亲戚朋友,有他青年时代的温馨的回忆,可他离家时间太长了,家乡的人对他很陌生,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儿童们不认识他,把他当作客人的问话,勾起了老人的多少感慨:是啊,年轻时风流倜傥(tì tǎng),文词清华,走出故乡,去追求功名事业。一晃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归来,已是皤(pó)发老人,只是一口乡音未改。这一偶然的生活场景,在诗人来说却富有很深的生活内容,是生活变迁的必然,记下来便成了诗。   



www.350xue.com

一、二两句以写实的手法写感慨,少小离家,老大归来,乡音不变,两鬓苍白,没有一件不是实事。但这样的大实话怎么就会产生诗意呢?除诗情不说外,语言表达的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诗人把“少小”和“老大”、“离家”和“回”、“无改”和“衰”这些具有对立意义的词组织起来,两两对举,成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样的诗句,把几十年的生活变迁包容在短短的句子中,成为可见可触的艺术形象;而这样的形象又最易唤起读者同样或类似的生活经历,引发读者的人生体验,当然就产生了浓郁的诗意。然后,诗人把引发慨憾的生活事件写出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就使全诗耐人咀嚼,余味无穷。

 

题目】                                  夜 雨 寄 北

题解】选自《李义山诗集》。寄北,意思是寄给北方的友人。

作者】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著名诗人。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

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巴蜀地区秋夜里下着大雨,池塘里涨满了水。巴山,也叫大巴山,在今陕西、四川交界的地方,这里泛指巴蜀地区]。何当共剪西窗(chuāng)(zhú),却话巴山夜雨时[什么时候才能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日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何当,何时,什么时候。却,再,还]?

译文】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内容】这首诗诗题中的“北”即在北方的人,或为妻子,或为友人。有人认为该诗是写给长安友人的;但以诗之内容,按“妻子”来解读,似乎更确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前句“君问归期”,是妻子在问,“君”即妻子;“未有期”,是游子在答,“游子”即丈夫。这样一问一答,足见夫妻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真挚。但这问答,是彼此相隔一方,并非一处;不仅超越了时间,也超越了空间。后句“巴山夜雨涨秋池”,说明自己身处的环境,不仅遥远,亦且惨淡,透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这句是寄给妻子的信息,而不是像前句那样的遥相问答。虽无问答,但彼此的憧憬,已在不言之中。故引出下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这个表示愿望的词,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进发出来的;“共剪……”“却话……”,是由当前的苦况所激发出来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既然盼望“共剪西窗烛”,则游人思归之切,自不待言。盼望归后与妻子“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与“巴山夜雨”相共而不得与妻子相聚共话的内心的孤寂与痛苦,可想而知。



www.350xue.com
写法】这首诗的艺术特点,既包含空间的往复对照,又体现时间的回环对比。从空间上看,此地——彼地——此地,即巴山——西窗——巴山,往复对照;从时间上看,今宵——他日——今宵,回环对比。

 

题目】                                 淮上与友人别

题解】选自《云台编》。

作者】郑谷,字守愚,唐代诗人。袁州宜春(今江西宜春)人。淮(huái)上,即扬州。

原诗】扬子江头杨柳春,扬花[指柳絮]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风中传来的笛声]离亭[驿(yì)亭。古人往往在驿亭送别,所以又称“离亭”]晚,君向潇湘[xiāo xiāng,指今湖南一带]我向秦[指当时的都城长安]。

译文】长江边上杨柳依依,那乱飞的柳絮,愁坏了渡江的游子。晚风阵阵,从驿亭里传来几声笛声,我们就要离别了,你要去潇湘大地,而我要去京城长安。

内容】这是诗人在扬州与友人分手时所作。所谓“淮上”,即指扬州。这首诗不是送别,而是握别,即友人“向潇湘”,诗人自己则上长安。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这一联,先交代握别的时间和地点,次写彼此分别,愁上心头的况味。地点是扬子江边的渡口,时间是春天,正是杨柳依依的季节。在这大好的春天,朋友之间却要分手,心中的离情别绪,恰好与这大好的春光形成鲜明的反差。那依依袅袅的柳丝,那蒙蒙渺渺的杨花,唤起一层层浪迹天涯、不堪羁旅的愁思。在写景中,深寓着别情离绪,以故“杨花愁杀渡江人”。“愁杀”二字,将友人间依依惜别的思绪写到极致。这里虽只写“渡江人”,然而彼此羁旅飘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的内心波动,跃然纸端。这一联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结合。   



www.350xue.com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在握别岸头,已是愁绪万千;到得离亭宴上,更是酒酣情浓,欲言又止。此时,风笛奏起一支凄清怨慕曲,笛声远扬,载着千钧愁情,报告着别离的时刻到来,两位朋友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这一联,是即景生情,“风笛”“离亭”都具有特殊的意蕴,烘托了离人的特殊的心境,颇具典型意义。

 

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题解】选自《王子安集》。杜少府,作者的朋友,生平不详。少府,官名,县尉的别称。之,往。蜀州,地名,即今四川。

作者】王勃,字子安,唐代著名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原诗城阙(què)(fǔ)三秦[关中地区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城阙,城墙和宫殿,这里指当时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辅,护卫。三秦,指长安周围的关中地区。秦代灭亡后,项羽将关中地区分成雍、塞、翟(dí)三个王国,故称“三秦”],烽烟望五津[岷(mín)江上的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等五个大渡口,这里指杜少府即将赴任的地方。津,渡口]。与[这里指杜少府]离别意,同是(huàn)游人[远离家乡,出外做官的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四海之内都有知心朋友,远在天边就好像近在咫(zhǐ)尺。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比邻,近邻]。无为在歧(qí)路,儿女共沾(zhān)



www.350xue.com
[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像青年男女一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无为,不要做。歧路,岔路,这里指分手离别的地方。儿女,青年男女]。

译文】三秦大地环绕护卫着都城长安,举目望去,烟雾弥漫,怎么也看不见岷江上的五大渡口。我与你都充满离愁别绪,因为我们同是远离家乡、在外做官的人。只要四海之内有知己,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咫尺。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像青年男女一样哭哭啼啼,沾湿佩巾。   

内容】首联属“工对”中的地名对,写得十分壮阔,十分工整。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官宦游徙(xǐ)迁谪(zhé),那是寻常之事,故今次分别亦属自然。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是相知如己,即使天涯海角,也像邻居那样近在咫尺,意思是亲密无间。这是惜别之意,也是宽慰的话,道出彼此情意之深,为下句做了铺垫。尾联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互勉。

王勃这首送别诗,一洗酸楚的情调,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题目】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题解】选自《刘梦得集》。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与白居易(字乐天)在扬州相逢。酒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醉后赠刘二十八使君》诗送给刘禹锡,刘禹锡当场写了这首诗回赠白居易。酬,酬答,这里指因别人赠诗而作诗应答

作者】刘禹(yǔ)锡(xī),字梦得,唐代著名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原诗巴山楚水[泛指今四川、湖北、湖南一带。刘禹锡曾被贬到今湖南、安徽、四川等地做官]凄凉地,二十三年[刘禹锡自唐顺宗永贞元年(805)九月被贬出京,到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回京,期间大约二十三年]弃置



www.350xue.com
[这里指被贬谪(zhé)]身。怀旧空吟闻笛赋[怀念故友,只能空吟《思旧赋》。旧,老朋友。闻笛赋,指晋代向秀的《思旧赋》。这篇赋是向秀为悼念被司马昭杀害的朋友嵇康、吕安而写的。诗人用这个典故,也有怀念被贬被害的朋友的意思],到乡翻似烂(làn)(kē)[回到家中,就像那传说中的烂柯人。翻似,倒好像。烂柯人,相传晋代王质进山砍柴,遇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来观看。棋还没终局,他手中斧子的柄已经烂掉。回到村里,发现与他同年代的人都去世了]。沉舟侧畔(pàn)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边万木逢春。这两句比喻诗人自己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眼看着别人纷纷志得意满,奔赴前程。侧畔,旁边。干帆,这里形容过往船只很多。病树,这里指枯树。万木春,意思是万木逢春,生机勃勃]。今日听[这里指白居易]歌一曲,暂凭杯酒[zhǎng,增长,这里是“振作”的意思]精神。

译文】我被贬离开京城,在巴山楚水那种凄凉的地方生活了二十三年。在外面,我怀念老朋友的时候,只能徒然地吟诵《思旧赋》;我回到故乡,恍如隔世,正像传说中的烂柯人。沉船的旁边千帆竞发,枯树的前头万木逢春。今天听了你吟诵这首诗(指白居易的赠诗),暂且凭着杯中的美酒振奋精神。

内容】这是一首酬答诗。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自苏州归洛阳,二人在扬州相遇。席间,白居易赠诗曰:“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诗来酬答他。  

首联紧接白诗尾,点明自己在巴山楚水这荒凉之地度过了二十三年之久,应和(hè)白诗之尾,表现了诗人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   

颔联通过用典,表现了诗人十分复杂的心情。阔别已久,今朝归来,人事全非,抒发了无限怅惘的心怀。

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固然不无惆怅,却也颇为豁达。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逢春。诗人用这样异常达观的态度来应对世变,劝诫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遭遇而感到寂寞、蹉跎、忧伤。这一联,突然振起,一变忧伤低沉的情调,尾联便乘势而下,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

尾联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振作精神,投向生活,表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



www.350xue.com

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写法】这首诗写得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答诗中的优秀之作。

 

作业】一、朗读课文,想想这五首诗各写了什么内容,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用正楷或行楷抄写一遍。

此题旨在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了解诗的内容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写了什么”和“表达了什么”这两个概念;“写了什么”是指内容,“表达了什么”是指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明确了这两个概念,分析就有了层次。   

各写了什么内容(略)。   

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乡偶书》表达了作者老来还乡,感到物是人非,无所适从的思想感情。   

《夜雨寄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之感和思乡之情。   

《淮上与友人别》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惜别之情。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对别离赴任友人的宽慰和劝勉,表达了对友情的豁达态度。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和进取精神。   

二、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都写的是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比较一下,说说它们表达的情怀有什么不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诗虽然都是表达与友人的惜别之情,但从表达方式和格调上看,却有很大区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从大处落笔,气势雄浑,对将要离别的友人是宽慰和劝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一种豁达的态度,诗的格调比较昂扬。《淮上与友人别》就近写景,情景交融,表达的是分别上路、愁上心头的惜别,诗风比较细腻、哀婉。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要理解此句描绘的情景,就要首先明白“何当”一词所表达的时间概念,“何当”是“什么时候会”的意思,可见不是现实而是一种希望、想象。面对巴山的凄风苦雨,想象到什么时候能够还乡,和妻子夜坐西窗之下,共剪灯芯蜡花,温情细语中又提起现在的我于巴山夜雨中的孤苦心境。这情景是想象中的回味,这回味又慰藉了眼前巴山夜雨中孤苦的心。真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三、背诵课文。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全解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文言文  语文  初中   文言文,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阅读,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