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教参:我的信念
旧木棚里这点美丽的淡蓝色荧光,是用一个美丽女子的生命和信念换来的。
(摘自《跨越百年的美丽》,1998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
五、“既没有闲暇也没有热情去谋求物质上的利益” (梁衡)
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两次诺贝尔奖。她本来可以躺在任何一项大奖和任何一个荣誉上尽情地享受。但是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上帝给的美形她都不为所累,尘世给的美誉她又怎肯背负在身呢?凭谁论短长,漫将浮名换了精修细研。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爱因斯坦说:“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惟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她用事求世,超形脱俗,知道自己的目标,更知道自己的价值。在一般人要做到这两个自知,排除干扰并终生如一,是很难很难的,但居里夫人做到了。她让我们明白,人有多重价值,是需要多层开发的。有的人止于形,以售其貌;有的人止于勇,而呈其力;有的人止于心,只用其技;有的人达于理,而用其智。诸葛亮戎马一生,气吞曹吴,却不披一甲,不佩一刃;毛泽东指挥军民万众,在战火中打出一个新中国,却不背枪zhi,不受军衔。大音希声,大道无形,大智之人,不耽于形,不逐于力,不恃于技。他们淡淡地生活,静静地思考,执著地进取,直进到智慧高地,自由地驾驭规律,而永葆一种理性的美丽。
居里夫人就是这样一位挺立在智慧高地的伟人。
(摘自《跨越百年的美丽》,1998年10月22日《光明日报》)
六、艾芙·居里《居里夫人传》 (节选)
(一)青年夫妇
皮埃尔和玛丽的共同生活,在开始时的一些日子是富于诗意的……他们乘着那著名的自行车,在法兰西岛区的路上漫游;用提包上的皮带紧紧地捆了几件衣服和因为那一夏多雨而不得不买的两件树胶长旅行衣。他们坐在树林中空地的苔藓上,吃一点面包、干酪、梨、樱桃,当做午餐。每晚随便到一个不认识的客店里去住,在那里他们有很浓的热汤,有一间屋子,墙上糊的纸都褪了色,蜡烛照出来的影子在墙上跳舞;他们独处于田野的静夜中,这种寂静并不是真的,时常有远处的犬吠、鸟的低鸣、猫的狂叫和地板的引人注意的叽嘎声冲破这种沉寂。
若是他们想探查丛林或岩石,他们就暂时中止自行车旅行,而去散一次步。皮埃尔极爱乡村,毫无疑问,他的天才是需要这种安静的长途散步的;散步的平均节奏鼓励他作学者的默想。只要他一到外面,到了一个花园里,他就不能不动,他不知道如何“休息”;他也不喜欢那种预先定好旅程的规矩旅行,而且他也没有时间观念,为什么应该在白天走路?为什么不应该在夜间走?为什么吃饭的钟点一定不能变动?从童年时期起,皮埃尔就有突然离开的习惯,有时候在清晨出去,有时候在黄昏出去,不知道他三天后才回来,还是一小时后就回来。在他那极好的记忆中,还存在着他早年和他的哥哥一起作长途旅行的情形:
“啊!我在那里过了多么好的时光,在仁慈的孤寂之中,远离巴黎城内使我痛苦的成千的讨厌小事情……不,我不后悔在树林里过了几夜,不后悔独自过了几天。若是我有工夫,我愿意叙述我在那里有过的一些幻梦,我也愿意描写那极美的山谷,完全被芳香的植物熏透了;愿意描写那美丽的密林,极清鲜,极湿润,必埃夫河正穿过它;愿意描写那用酒花作柱廊的魔宫;愿意描写那些多石的小山,上面生满了野蔷薇,把山都映红了。我们在那里极为快乐。是的,我将永远感激地记着米尼埃尔的树林!在所有我看到的地方中,我最爱那里,而且我在那里最快乐。我常常在晚间出来,由山谷走上去,回来的时候,脑子里就装了一二十种意见……”
1895年夏天的几次漫游是“婚后漫游”,比他以前的旅行更为甜蜜,爱增加了这些漫游的美丽,并且加强了它们的乐趣。这一对夫妇只用几法郎付村里的房钱,把自行车踏动几千下,就可以有几天几夜过神仙生活,就可以享受只有两个人在一起的宁静之乐。
有一天,皮埃尔和玛丽把自行车寄放在一个农夫家里,离开大路,随便走上一条小径,只带着一个小指南针和一点果子。皮埃尔大步前行,玛丽不觉疲倦地在后面追随。她不顾仪表,把裙子去短了一点,以便走路;头上没有戴什么,穿一件白色上衣,很清新,也很好看,脚上穿一双粗鞋,腰间束了一条很合用可是不大雅致的皮带,带子上的口袋里藏了一把刀、一点钱和一块表……
皮埃尔并不回头看他的妻子,他高声继续说着他的思想,并且细谈结晶学上的一种困难工作;他知道玛丽在听着他,而且会给他聪明有用的新颖答复。她也有大计划,她要预备大学毕业生在中等教育界任职的考试;而她差不多准知道,理化学校的校长舒曾伯格一定会允许她在皮埃尔的实验室里研究,永远一起生活!永不分离!
过丛林的时候,这一对夫妇走到一个周围都是芦苇的水池。皮埃尔找到在这个沉睡着的水池里的动植物,像小孩子一样地高兴,他的关于空中和水中动物、壁虎、蜻蜓、蝌蚪的知识,很是惊人。这时青年妇人躺在岸上休息,他则灵巧地在一个偃卧的树身上向前走,不怕掉下去洗一个不愿意的冷水浴,伸手去采那些黄色的鸢尾花和浮在水面的浅色睡莲。
玛丽躺着不动,看那轻云飘动的天空,差不多睡着了。忽然她觉得手掌上有一个冷而且湿的东西,她喊了起来,是一个跳动着的青蛙,皮埃尔刚把它轻轻地放在她的手上,他并不是想恶作剧,他以为人和蛙自然是熟识的。
她抗议着说:“皮埃尔……真的,皮埃尔!”带着恐怖的动作。
这个物理学家觉得骇异。
“你不喜欢蛙吗?”
“喜欢,但是不愿意把它们放在我手里……”
他毫不在意地说:“你大错了,看蛙很有意思……轻轻伸开你的手指……你看它多么好看啊!”
他拿回这个动物,玛丽心里一松,微笑了。他把那个蛙放在水池边上,它得到了自由。然后他觉得停留厌了,又走上小径,他的妻子跳起来随着他走,拿着那些野生的装饰品──睡莲和鸢尾花。
他的脑子里又想起了工作,皮埃尔忽然忘记树林和天空、蛙和水池。他想着研究上的大小困难,想着那使他劳心费神的结晶体成长的奥妙。他形容他为了一种新的试验要做的仪器,于是又听到玛丽的忠实的话声、她的明晰的问题、她的考虑过的答复。
在这些快乐的日子中,结成了一种男子和女子间的最美丽的联系。两颗心共同跳动,两个躯体结合一起,两个有天才的人习惯了共同思想。玛丽只能嫁这个大物理学家,只能嫁这个聪明而且高尚的人。皮埃尔只能娶这个金色头发的、温柔活泼的波兰女子,她能够在一会儿工夫以内,一时幼稚,一时高深;她是同伴,是配偶,是爱人,也是学者。
(二)伟大的发现
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的学生生活中最愉快的时期,是在一个顶阁里度过的;玛丽·居里现在又要在一个残破的小屋里,尝到新的极大的快乐了。这是一种奇异的再开始,这种艰苦而且微妙的快乐(无疑地在玛丽以前没有一个妇人经验过),两次都是挑选最简陋的布置为背景。
娄蒙路的棚屋,可以说是不舒服的典型。在夏天,因为顶棚是玻璃的,里面燥热得像一间温室。在冬天,简直不知道是应该希望下霜还是应该希望下雨,若是下雨,雨水就以一种令人厌烦的轻柔声音,一滴一滴地落在地上,落在工作桌上,落在这两个物理学家标上记号永远不放仪器的地方;若是下霜,就连人都冻僵了。没有方法补救。那个炉子即使把它烧白了,也是令人完全失望,走到差不多可以碰着它的地方,就可以有一点暖气,可是离开一步,立刻就回到冰带去了。
不过,玛丽和皮埃尔习惯了外面的残酷温度,也不算不好。他们只有一点必不可少的设备,差不多没有专门装置,没有放出有害气体的“烟罩”,因此大部分制炼手续必须在院子里做,在充足的空气里做。每逢骤雨猝至,这两个物理学家就匆忙地把仪器搬进棚屋,大开着门窗让空气流通,以便继续工作,而不至于被烟熏闷。
七年级上教参:我的信念
- ›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课后读一读字词
-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记忆歌诀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全解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全解
- › 人教版七年级上英语阅读练习
- ›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后字词复习
- › 2017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表(二)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音标
- › 语文基础知识之七年级上册通假字
-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
- ›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 › 七年级上教参:《世说新语》两则
- ›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 › 七年级上教参: 化石吟
- › 七年级上教参: 看云识天气
- › 七年级上教参:绿色蝈蝈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七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第三本存折
- ·苏教版七上《明月几时有》赏析
- ·苏教版七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七年级上教参:《世说新语》两则
-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 ·七年级上教参: 化石吟
- ·七年级上教参: 看云识天气
- ·七年级上教参:绿色蝈蝈
- ·七年级上教参:月亮上的足迹
- ·七年级上教参:山市
- ·七年级上教参:风筝
- ·七年级上教参:羚羊木雕
- ·《风筝》教学参考:《风筝》思想内容面
- ·七年级上教参:诗两首(金色花、纸船寄
- ·七年级上教参:济南的冬天
- ·七年级上教参:皇帝的新装
- ·七年级上教参:郭沫若诗两首(上的街市
- ·七年级上教参:女娲造人
- ·七年级上教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 ·七年级上教参:寓言四则
- ·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
- ·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
- ·七年级上教参:散步
- ·七年级上教参:童趣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王家新批判: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在一部电影结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山那边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