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九年级上同步辅导九年级上教参:出师表

九年级上教参:出师表

浏览次数: 63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
标签:九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九年级上教参:出师表,
例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直至成诵。要求学生正确处理语意停顿,就是要求学生全面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只有理解正确,才能把停顿划分正确。

1.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二、课文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其中哪一条是主要的?为什么?

此题意在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领悟能力,使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大意。

诸葛亮主要提出了三条建议:(1)建议陛下广泛听取臣子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们的精神。(2)宫廷和丞相府是一个整体,里面的人都是国家官员,对他们实行提升、惩罚、表扬、批评,应当用一个标准。(3)亲近贤臣,疏远小人。其中“亲贤远小”是三条建议的核心,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小、广开言路才能为忠谏之言开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只有做到亲贤远小,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文章为了说明亲贤远小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事实为前车之鉴,以先帝叹惜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并以“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促使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三、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作文。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收集与诸葛亮有关的资料,全面了解诸葛亮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所占有的特殊地位,并要求学生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建议

一、教学这篇课文,应当把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起来,然后通过反复诵读使学生领会内容大意,不必逐字逐句地翻译原作。

二、本文结构层次有多种划分方法,教学时不必过于纠缠其中,而应以理清文章思路为最终目的。理清思路后,更易于背诵。

三、“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有关资料

一、诸葛亮生平大事年表

建安十三年(208),先主遣亮自结于孙权,与曹军战于赤壁,大破之。

建安十六年(211),先主入蜀,亮与关羽守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先主攻刘璋,亮与张飞、赵云等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诸地。

建安十九年(214),先主领益州牧,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

建安二十三年(218),先主占汉中,进位汉中王。

蜀汉章武元年(221),先主称帝,以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秋七月,先主率师伐吴,亮留守成都。

章武三年(223),先主兵败后还白帝城,亮自成都到白帝,先主托孤于丞相亮。后主即位,亮遣邓芝通好吴国。

建兴三年(225)春,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十二月,亮还成都。

建兴五年(227),亮出屯汉中,上《出师表》。

建兴六年(228)春,亮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建兴七年(229),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克定二郡。

建兴九年(231),亮复出军祁山,始以木牛运,粮尽退军。

建兴十年(232),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建兴十一年(233),亮使诸军运米,集于斜谷口。

建兴十二年(234)春,亮由斜谷出。秋八月,卒于渭滨。

二、对诸葛亮的评价

1.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扶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袁子》曰:

……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三、先主敕后主遗诏全文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人名)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闲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引自《诸葛亮集》)

四、表文中提到的几位蜀国大臣

1.蒋琬(即表中提到的“参军”):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为人和顺,曾为广都长。诸葛亮曾称赞他是“社稷之器”。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掾,后迁为参军。亮数次北伐,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亮曾密表后主曰:“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亮卒,琬为尚书令。延熙九年(246),病卒。

2.费:字文伟,江夏人。后主即位,为黄门侍郎。诸葛亮南征还,特命同载。曾多次奉命使吴。亮死后不久,代蒋琬为尚书令。延熙十五年(252)开府。次年被魏刺客杀害。

3.董允:字休昭,南郡枝江人,蜀名臣董和之子。曾为太子洗马,后迁黄门侍郎。亮北伐时,允为侍中,统宿卫亲兵。曾止后主纳妃,辞封土。多次斥责宦官黄皓。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延熙七年(244),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副贰。九年(246),卒。

蜀人称诸葛亮和上述三人为“四相”。

4.陈震(即表中提到的“尚书”):字孝起,南阳人。刘备任荆州牧时,曾辟为从事。建兴三年(225),入拜尚书,奉命使吴。诸葛亮曾说:“孝起忠纯之性,老而益笃。”

5.张裔(即表中提到的“长史”):字君嗣,蜀郡成都人。曾为巴郡太守,后为益州太守。亮出汉中,裔以射击校尉领留府长史。建兴八年(230),卒。

6.郭攸之:南阳人,为人和顺,以器识才学知名于时。建兴二年(224)任黄门侍郎,后迁侍中。

7.向宠:原为牙门将。亭战役中,他所率领的部队完整地回到大本营,受到刘备称赞。

五、译文(斌杰)

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无道理的话,从而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九年级上教参:出师表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出师表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九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