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教参:心声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儿童小说,通过小学生李京京的故事,揭示了当前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1.情节结构
课文的主要情节是按时间顺序发展的。学校要上公开课,内容是小说《万卡》。非常喜欢这篇小说的李京京要求朗读课文,遭到老师的拒绝。李京京心里不服气,他不仅自己努力练习,而且还去纠正被安排朗读的同学的错误。最后公开课时别人怯场,给了李京京一个机会,他终于声情并茂地朗读了《万卡》,借此发泄了心中积郁的块垒。小说的另一个情节线索是李京京的家庭,他从小和父母分离,和乡下的爷爷住在一起;后来回到父母身边,目睹父母时常吵架,而且经常成为父母不和的牺牲品。这样的家庭境遇使他很容易和《万卡》中的小主人公产生共鸣,这是他极力要朗读《万卡》的原因。所以这段次要的情节线索是推动主要情节发展的动力。两者存在逻辑层次上的因果关系。
2.人物性格
李京京父母不和,他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幼小的心灵蒙上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些环境因素造就了他的沉郁、倔强、认真的性格。他对乡下爷爷和小伙伴满怀真挚感情,总是沉湎在过去幸福快乐的生活中,借此逃避灰暗的现实;小说《万卡》引起他强烈的共鸣,他要以此发泄心中的郁闷,所以他对朗读课文无比执着。老师以他嗓音不好为理由拒绝了他的要求,既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又使他感到现实生活的不如意和压抑。但是李京京又是一个善良自强的孩子,他并没有和老师同学反目成仇,而是一个人去努力;他指出同学朗读的不足,也不是因为忌妒,而是满怀真诚,希望同学能读好这篇自己特别喜爱的小说。最后他终于得到机会,并不是为了表现自己,而是要寻求感情上的宣泄。课文对李京京的描写很符合孩子的心理和性格。
3.心理描写
课文中对李京京的心理活动描写得很多,充分展现了孩子丰富的内心世界。当他的要求被老师拒绝后,“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表现了他执着、倔强的性格。怀念乡下爷爷和妮儿的段落,少年心理活动描写得更加细腻、真切。当京京纠正赵小祯的错误时,同学们嘲笑他“妒忌”,他内心的委屈通过“谁爱怎么读就怎么读,我不管了”的想法形象地表现出来,非常切合孩子的心理。最后他朗读时的内心起伏,更鲜明地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生活境况,让人感动。
4.映衬
小说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万卡和主人公李京京的活动紧紧缠绕在一起。由朗读《万卡》,带出李京京的家庭和他对爷爷的思念:“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望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这个万卡写的信多好啊!京京还没有给爷爷写过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由万卡的小女伙伴想到妮儿……最后朗读时他仿佛和万卡心心相通:“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最后“他心里在想……我完完整整地写上爷爷家里的地址,我知道那个地址。”现实和小说《万卡》在李京京的心里已经是真实和虚拟交融了,李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二、问题研究
1.课文的主题,对现在的教育有怎样的针对性?
首先,教育的目的和对象是什么?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教育?在课文中,老师重视对“优秀学生”的教育,并给予他们过多的机会,对像李京京这样有“问题”的学生,指导和关心不够,往往在无意识中还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进取心和自尊心。第二,教师在教学中,事先安排,弄虚作假,不仅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感觉,而且对学生诚信做人也带来负面影响。第三,在课文中反映出教师的行为观念也存在一定的偏差,缺少爱心、平等待人等教师应具有的优秀品质,这在像李京京这样比较敏感的学生眼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他们的心理成长有一定的负作用。
2.课文怎样体现了少年的心理特征?
像李京京这样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少年心理易受影响,尤其是和自己生活体验有相似感觉的经验。李京京和万卡的生活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共鸣,他为万卡的不幸而感动、而悲伤,他执着地要在课堂上朗读这篇小说,也许换了一篇反映家庭幸福、父母恩爱的小说,他就没有了这样的积极性了。所以,重视学生个体的感觉,重视学生的个性,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地方。这篇小说所写的有李京京这样家庭遭遇的学生可能在实际生活中是少数,但是反映出来的问题,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和同学们讨论一下,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主题。
李京京的“心声”不仅在于执着地要求在公开课朗读小说,其深层次的“心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教师能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每个人相同的关心和发展机会;二是渴望家庭和谐,能生活在一个幸福安宁的环境里。
二、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此题意在让学生梳理小说的情节,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小说的情节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内容:①李京京要求在公开课朗读课文,被老师以“嗓子沙哑”为理由拒绝;②李京京在树林中练习朗读,想起自己和万卡相似的遭遇,心里难过悲伤;③李京京纠正同学朗读的错误,被同学嘲笑,他倍感委屈;④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终于得到了机会,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小说。缩写时注意概括这四个部分。具体答案略。
三、以下两题中选做一题。
1.《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2.这篇小说触及了当前教育中的某种现象,你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此题是扩展题,意在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开拓思维。
答案略。
教学建议
一、这是一篇儿童小说,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征。
二、李京京的心理和生活,是有很沉重的压力的。这也许不能为在父母呵护下的孩子所能理解,我们可以让他们关注这样不和睦、甚至离异的家庭给相同年龄段的孩子带来的伤害,让他们了解别的孩子的家庭、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平等待人的良好品质。
三、这篇小说反映了当前教育的某些现象,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以利于素质教育观念的树立和推广。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
1972年开始尝试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二、《心声》赏析(温立三)
《心声》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小说写一位与万卡有着相似命运的小男孩,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遭到老师拒绝,通过故事揭示了社会生活和义务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问题。小说以其深沉的思想内涵,凄楚的人物形象,纤丽的情节叙述和令人伤感的语言表达,感染着读者。小说以其独特的思想和艺术,被选入《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儿童文学集》。
九年级上教参:心声
- › 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资料:窃书记(鄂教版九年级选修)
- › 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资料之三:求知善读、常人•名人...
- › 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资料之四:香菱学诗、我的阅读我做主(鄂...
- ›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记忆歌诀
- ›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 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资料之二:论读书(鄂教版九年级选修)
- ›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词默写竞赛试题
- ›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 › 九年级上教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 › 九年级上教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 › 九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青春随想
- › 九年级上教参:香菱学诗
- › 九年级上教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 › 九年级上教参:范进中举
- › 教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 › 教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九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也说杨修之死
- ·从“杨修之死”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 ·关于《智取生辰纲》
- ·智取生辰纲
- ·失去了民心,便失去了胜算——读《智取
- ·奇思妙想 防不胜防——谈〈智取生辰纲
- ·七百年前的一场抢劫诈骗案——《智取生
-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
- ·“不求甚解”好读书
- ·“含读” 出意味——由《范进中举》说
- ·《不求甚解》备课资料
- ·读书不妨“不求甚解”
- ·“强作解人”与“不求甚解”
- ·“好读书,不求甚解”
- ·弗兰西斯·培根谈读书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参考资料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教学建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话表演
- ·析《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形象
- ·两首悼亡词的比较阅读:苏轼的《江城子
- ·生死隔绝情悠悠——苏轼《江城子》赏析
- ·至情至性、噬心镂骨的生命体验 ——重
- ·浪漫梦境,豪壮情怀——李清照《渔家傲
- ·语文版《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超然洒脱游于物外——读苏轼《望江南》
- ·《望江南》题解
- ·《范进中举》分层教学建议
- ·李清照《武陵春》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