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教参:范进中举
那么,为什么范进这样的人,这么长的时间考不中秀才呢?问题出在哪儿呢?当时的人认为问题出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外在的,怎么我的文章很好,但考官看不上呢?所以只要文章能中考官的意就行了,要揣摩考官的意图,这是一方面的原因。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是考生自己的文字能力,这也是很重要的。虽然八股文的写作是一种很古板、很死板、很教条的写作,但这种很死板的写作也能体现某种文学的或文字的才能,所以很多十来岁、二十来岁的人,也能考中进士。那么范进到底有多大的能力呢?我们看看小说中的描写:小说中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周进来考童生,已经有了一种先验之见,因为周进很长时间的科举考试连童生都没考上,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友为他捐款买得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考上了举人他才考上了进士。所以他非常同情老童生,在考试中特别注意老童生。他一看到范进就油然产生一种怜悯的心情,觉得范进和自己的遭遇非常相似,所以在考试的时候他特别关照范进。小说有很生动的描写:周进看范进的卷子,用心用意地看了一遍,但他感觉的是,这样的文字,都说的是些什么话!根本看不懂,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所以他心里想,怪不得三次都没有进学。但他想还是再看一看,所以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而这一看看出点门道、看出点意思来了,所以又硬着头皮再看第三遍,看了第三遍后,他才恍然大悟,说了这样的话:“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天地间之至文”就是天底下最好的文章了。那么好到什么程度呢?他说:“真乃一字一珠!”那一字一珠的文章他怎么第一遍就没看出它真金的闪光呢?这就很奇怪了。他也在讽刺自己,实际上文字到底有多好呢?读了一遍、两遍、三遍,要试官读了三遍才读懂的文字,恐怕未必是好的文字。看完后他就感叹了:“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所以,别的卷还没看,他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就中了秀才。
范进的个人生活是非常贫困的,那么他的家庭生活又怎样呢?小说里又有一段描写:他住在茅草棚的屋子里,这个屋子破破烂烂的,没有什么家具,没什么豪华的摆设。他的岳父是卖肉的,叫胡屠户。本来卖肉的社会地位也不高,但在范进面前他有特殊的富态,因为他有钱,范进没钱,经常要靠他的资助,范进一家才能勉强度日。这个时候范进对他说:我中了秀才了,我想到省城里去考举人。胡屠户把他臭骂一顿说:你能考上秀才就是你的福分了,这就是你的命了,再想考举人,那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别说吃天鹅肉,连天鹅屁也吃不到了。他看不起范进。于是范进悄悄地向别人借了钱,就去考试了。这是范进中举之前,主要写他的悲惨的境遇,同时也写了造成这种悲惨境遇的社会原因。
下面再来看看范进中举之时,小说采取的是先抑后扬的写法。先写范进日子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家里已经好几天没吃的了,母亲也饿得两眼昏黑看不见。无可奈何,他只好把家里惟一一只老母鸡抱到集市上去卖。这个时候有人说他中了举人,他根本不相信,被人硬拉回家来。一拉回来,便看到他家里高高地张贴了他中举人的报帖,这个时候范进不得不信,在这个信与不信的犹疑之间,他突然痰迷心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高声地说了一声:“噫!好了!我中了!”说完之后,他往后一绊就跌倒了,不省人事。人家把他灌醒后,他还是迷迷瞪瞪地,笑着就往外跑。这里有一段很详细的描写,对他的“疯”的描写。“疯”到什么样呢?疯到自己到集市上摔了好几跤,浑身血淋淋的,拍着笑着,还在一个庙的门口站着,满身满脸都是污泥,鞋也跑掉了一只,还在那儿拍着,一直叫:“中了,我中了!”范进为什么疯了呢?好好的一个人,这么好的事情,他高兴还来不及呢!原来这是喜极而疯,他盼望的中举这一天对他来说是十分漫长的时间,整整35年过去了,到第36个年头他才盼到了中举这件大事,对他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他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他只有原来的一次次考不上的心理准备,考不上再考,他没有想过一旦考上了怎样。一旦他考上了,脆弱麻木的神经无法经受巨大的欢喜,所以他是喜极而狂,喜极而疯。旁人也说:“他只因欢喜狠了,痰涌上来,迷了心窍。”欢喜过头了,一口痰涌了上来,迷了心窍。从这儿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的确具有巨大的诱惑力,但同时对他们的心灵也是一种巨大的摧残,这种摧残是潜移默化的,摧残到什么样呢?摧残到了人不像人的样子,丧失了人格,散着头发,满身满脸的污泥,鞋也跑掉了一只,还跑到集市最热闹的地方,在那儿当众宣布:我中举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甚至都不相信自己中了。这种摧残人性的描写,让我们在笑的同时,心底也冒出一种悲凉。范进是非常可笑的,但更是非常可悲的。而且这种可悲不是范进一个人,在当时是千千万万的读书人。小说里描写,前有一个周进,这儿又有一个范进。这里写的是范进中举的时候,而周进还没中举时,就几乎是疯了。他到南京看到举人考试的考场,觉得自己根本没有资格跨进那个考场,他一头撞在了考场中隔断的板子上,撞得头破血流,心里悲伤自己连踏进这个门的希望都没有。可以想见当时很多的读书人都要经受这个科举考试,很长时间考不上,但这是惟一可走的一条狭窄的路,忍受巨大的痛苦和折磨他也得走。
中举以后的范进就不是一般的人了,这里头有个寓意性的描写。范进虽然身份低,但毕竟是个举人了,中举给他带来的是什么呢?是整个人的社会地位的改变。范进疯了后,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打他两巴掌,让他把口里的痰吐出来,他就能够清醒过来了。那么由谁来打呢?谁也不敢打,只有请他的岳父胡屠户来打:他的岳父平时对他任打任骂是常有的事儿,刚才讲了,他在范进中举前还经常骂范进呢。可这个时候胡屠户也不敢打范进,他说,中了举可是老爷了,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了,不是随便可以打的。但现在为了救他,没有办法,非打不可,只好壮起胆来打了他一巴掌。这一打,范进就清醒过来了。可胡屠户的胳膊却像不听使唤了,怎么抬也抬不起来,隐隐作痛,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所以他明白了,文曲星果然是打不得的。范进还是范进,可是中举给他带来了整个身份地位的变化,像有神附身一样,整个身份就发生了焕然一新的变化。这当然是一种夸张寓意性的写法,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当时的人的一种普遍心态。这种普遍的心态造成一种社会舆论、社会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范进才会闷着头,一门心思地走科举考试的道路。因为这条道路一旦走成了,他就能够身价百倍。小说写范进在疯的时候像在梦里一般昏昏沉沉的,什么都忘了,可醒来以后他还能记住一件事,“我也记得我中的是第七名”,别的什么也不记得了,但中了举人这件事他是横亘于心,所以才逼得他疯了。相信又不敢相信,在巨大的心灵挤压下,他的精神承受不了。这是讲范进中举之时的情况,也是小说中最精彩的一段描写。
那么紧接下来就是中举之后。中举后,顺理成章地,范进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小说中有这样的一段话:“自此以后,果然有了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人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的奴仆、丫环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又搬了新房。这又有一个问题:范进才刚刚中举,为什么这么多人给他送房、送钱、送粮食,甚至来他家当仆人呢?刚才说了,中了举人就意味着做官当老爷了。而在清代,做官当老爷就意味着发财。清代有句谚语,《儒林外史》中也写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范进中举就意味着做官,做官就有权,有权就可以发财。这么多人给他送钱、送房子,都是要求有报答的,就是他做官后,给他们一定的利益,大家都有利,这个利当然比他们原先送的钱财要多多了。从中也可以看出,中不中举是大不一样的。吴敬梓在一首诗中写道:“贵为乡人畏,贱受乡人怜。”一贵一贱是身份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权势变化。所以范进中举后,他和胡屠户的关系就完全不一样了。中举之前他要靠着胡屠户的救济才能生活,可是中举之后他就可以给胡屠户送银子了。他有权了,他是大官的“预备役”了,当然这也显示出了他的地位,体现他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范进自身地位的变化也引起了他人格的变化。当他经过了那么艰苦的科举道路的跋涉,终于做官以后,是不是更加爱护百姓,更加珍惜自己的地位呢?并不是,相反,经过这么长时间的科举的跋涉,一旦当了官,他要找补回来,补偿他30多年失去的这些利益,所以他整个的性格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举之前,范进是个唯唯诺诺、老实巴交的人,小说中描写“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自己吃不饱穿不暖,有点钱还想到救济邻居,见到平头百姓还和他们拱手作揖,和他们平起平坐,因为他本身是个平民百姓。那么中举之后呢,他就完全不一样了。中举后连称呼都发生了变化。在中举之前,他称胡屠户是“岳丈”,是尊称,可中举之后,他称他的岳父为“老爹”了。虽然是长辈,但他的地位已经高于人家,他就不那么称呼了。小说第四回紧接着写范进一系列丑恶的表现。在张静斋的教唆下,他不顾戴孝在身,跑到高要县汤知县那儿去打秋风。在酒席上还扭捏作态,不肯用银镶的杯子和筷子,以显示守孝,用木筷子,可夹起的却是大虾元子,送到嘴里吃。这是非常生动的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范进中举以后,他的人格被扭曲了,这种扭曲意味着他当官以后在仕途上将会怎么做,恐怕他会更多地去找回自己所失去的。那么对百姓、对国家,他究竟能作出什么贡献呢?这就很难说了。从中也可以看出科举考试是怎么选拔人才的,真正选拔出的人才又是什么样的。从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从他人格发生变化的这样一种现象,可以看出当时千千万万的读书人的精神面貌。
九年级上教参:范进中举
- › 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资料:窃书记(鄂教版九年级选修)
- › 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资料之三:求知善读、常人•名人...
- › 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资料之四:香菱学诗、我的阅读我做主(鄂...
- ›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记忆歌诀
- › 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 › 鄂教版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教学资料之二:论读书(鄂教版九年级选修)
- › 九年级上册语文诗词默写竞赛试题
- ›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 › 九年级上教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
- › 九年级上教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 演讲:微笑着面对生活...
- › 九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青春随想
- › 九年级上教参:香菱学诗
- › 九年级上教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
- › 九年级上教参:范进中举
- › 教参: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单元说明
- › 教参: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单元说明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九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九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也说杨修之死
- ·从“杨修之死”谈青少年人格教育
- ·关于《智取生辰纲》
- ·智取生辰纲
- ·失去了民心,便失去了胜算——读《智取
- ·奇思妙想 防不胜防——谈〈智取生辰纲
- ·七百年前的一场抢劫诈骗案——《智取生
- ·对《范进中举》主题的新解
- ·“不求甚解”好读书
- ·“含读” 出意味——由《范进中举》说
- ·《不求甚解》备课资料
- ·读书不妨“不求甚解”
- ·“强作解人”与“不求甚解”
- ·“好读书,不求甚解”
- ·弗兰西斯·培根谈读书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参考资料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材分析.教学建
-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对话表演
- ·析《隆中对》中诸葛亮的形象
- ·两首悼亡词的比较阅读:苏轼的《江城子
- ·生死隔绝情悠悠——苏轼《江城子》赏析
- ·至情至性、噬心镂骨的生命体验 ——重
- ·浪漫梦境,豪壮情怀——李清照《渔家傲
- ·语文版《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超然洒脱游于物外——读苏轼《望江南》
- ·《望江南》题解
- ·《范进中举》分层教学建议
- ·李清照《武陵春》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