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委托:里尔克的后期诗歌
浏览次数: 611次| 发布日期:08-25 01:56:33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大地的委托:里尔克的后期诗歌,
星星跪倒在
强求的仰望下。
而他内有的香气
却使一个神灵疲倦,
它便向他微笑着睡去。(2)
在“观看”中,神“睡”去了,不再向人显身。这样一种“观看”显然是里尔克不需要的,他宣告:“视觉的作品已经完成”(3),而代替它的将是“心灵的作品”(4)。在诗中,里尔克并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心灵的作品”,但他提到了“爱”,也就是说,“心灵的作品”可以通过“爱”来完成,诗人这样写道:
因为观看,瞧哪,有一个界限。
而被观看得越多的世界
将在爱中繁盛起来。(5)
“被观看的世界”,即里尔克后来在《杜依诺哀歌》中所说的那个“被解释的世界”(6),这是一个有限的、部分的、分裂的世界,它唯有在爱中才能重新完整和丰盈起来。因为爱是向“敞开”的超越。
我们看到,只是在《杜依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中,里尔克才真正完成了“心灵的作品”。这个“心灵作品”就是完成“大地的委托”:
大地,这难道不是你的意愿:不可见地
在我们内心复苏?这不就是你的梦想:
总有一天化为不可见的。--大地!不可见!
倘若不是变形,什么是你迫切的委托?(7)
诗人与大地倾心交谈,询问大地的愿望,他知道:“事物的愿望就是他的语言”(8)。如果说,里尔克在他的诗歌道路上曾完成过一次从“不可见”向“可见”转换,那么,他现在所要完成的便是从“可见”向“不可见”的转换。(可参见拙文《里尔克的艺术难题--诗与物》关于此一“转换”的论述)。在里尔克看来,在“可见”世界完成“变形”,使“可见的”变为“不可见的”,是人在大地上所能够担当的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使命。在前文已多次提到的致波兰译者胡勒维茨的信中,他写道:
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个短暂的、易逝的大地深深地、痛苦地、热
情地刻印在我们内心,以便让它的本质在我们内心“不可见地”复苏。
我们是采集不可见之物的蜜蜂。(9)
在大地上,不仅人需要和使用物,物也召唤和需要人,正如里尔克在《杜依诺哀歌》第九首中所说:大地上的一切“似乎都需要我们”(10)。或许人对物的需要各种各样,但物对人的唯一需要,就是进入人的内心,成为“不可见”的:
……而这些,靠消逝
为生的物知道,你在赞美它们;它们短暂,
却信赖最短暂的我们会给以拯救。
期望我们在不可见的心中把它们完全
化入--哦,无限地--化入我们内心!不管
我们到底是谁。(11)
大地(物)是“短暂的”和“易逝的”,它期待并依赖于人的拯救。但恰恰这个拯救者却是“最短暂者”(12),在《杜依诺哀歌》第2首中,里尔克这样写道:
……看哪,树木存在着;我们住所的
房屋还立在那儿。我们经过
一切只是像一股交替的气流。(13)
山坡上的树依然生长在那儿,人们住过房子还是老样子,人却倏然而去。在里尔克看来,尽管人是“最短暂者”,但能把万物“变形”到内心,使它们成为“不可见”,却是人独具的本质,是人的“人性”所决定的。因此,里尔克说,人存在着,
不是因为存在着幸福,
一件眼前损失的仓促的利益。
不是出于好奇,或者为了心灵的阅历
那是在月桂身上也可能有的……
而是因为身在此时此地就很了不起,因为
此时此地,这倏忽即逝的一切,奇怪地
与我们相关的一切,似乎需要我们。(14)
对大地上的一切负起责任,完成他们的愿望,这就是人在大地上唯一可以去做的事情。至于“幸福”,至于“好奇”,甚至“心灵的阅历”都不是人在大地上唯一能够具有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所以大地上一切“靠消逝为生的物”才给予人以信赖,而不管人是不是“最短暂者”。
但人是否能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这一本质,是否能完成“大地的委托”呢?在里尔克看来,人经常对自己的本质是认识不清的,所以他们才会“既躲避着命运,又渴求着命运”(15)。因此,人不断地告别大地,并以“贯彻的意图”去占有和征服大地,人的状况正如里尔克这样描写的:
谁曾这样旋转过我们,以至我们
不论做什么,都保留
一个离去者的风度?正如他在
再一次让他看见他的整个山谷的
最后山丘上转过身来,停顿着,流连着--
我们就这样生活着并不断告别。(16)
因此,人不再需要作为自己生活根基的大地,大地成为可供人利用的材料,而不是一个我们人可在其中完成其真正存在的场所,当人使大地“崩溃”时,人同时也使自己崩溃:
……我们整顿它。它崩溃了。
我们重新整顿它,自己也崩溃了。(17)
在机器和技术日益占居统治的时代,大地要求“变形”的愿望,已不仅仅是因其“短暂性”和“易逝性”,而更多的是因为生长在大地上的“物”的不断消失。在这里,当然不是指“物”作为一种质料性的东西的消失,而指“物”的自身性的消失。这种“自身性”就是“物”之所以成为“物”的东西。在技术的强求下,在机器震耳欲聋的轰鸣中,“物”越来越被移置于它自身之外。早在1912年3月1日,里尔克自杜依诺写道:“世界在收敛,因为物也在收敛,物日益将其存在置入金钱的震荡之中,并且在此发展了一种精神性,此精神性现在已经超过了其不可捉摸的实在性。在我现在涉猎的时代(指十四世纪),金子还是金子,还是金属,是美好的东西,是一切东西中最贴手、最可理解的东西”(18)。
对于里尔克来说,“物”居于其自身的宁静之中,但机器却以它的“强力意志”试图打破这种“宁静”,并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是可以穿透的:
只要机器冒然以精神自居,而不是服从,
一切所获得的东西都受到威胁。
在美妙的手上,优雅的犹豫不再灿烂,
为了更果断的建筑,它猛烈地将石头割切。(19)
对于“物”,“机器”与“手工”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如果说,“手工”是等待、忍耐和承纳,那么,“机器”则是专断和剥夺;“手工”守护着物的“宁静”,而“机器”则把万物不断地改换入新的秩序之中。因此,里尔克说,在“机器成为生活”的地方,机器以“同一个决断,进行安排、创造和毁弃”(20)。一切东西都在机器的组织法则下受到威胁。在此,里尔克把“手”称为“美妙的”,把手的“犹豫”的姿态称为“优雅的”。手的“犹豫”显然与机器的“速度”相对立。在手的“犹豫”中,物以其自身性在场。有趣的是,后来海德格尔也曾肯定过“手”的意义。在《什么召唤思?》一文中,他把思称之为一项“手工活”:“不管怎么说,思也是一项手工活,因而它与手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手的每一劳作中的每一动作都体现着思的要素,手执着思的要素。手的每一动作都植根于思。因此,要是思有朝一日会完成自身的话,思本身就是人的最简单因而也是最艰难的手工活”(21)。海德格尔所说的“思”即意味着对大地(物)的守护,因而与“手工”的“守护”态度是一致的。
在里尔克看来,无论“手工”还是“技术”,都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们决定着人与物(大地)的不同关系。手段的变化也带来人与物关系的变化。技术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人总是站在主体的立场,把大地,把自然看作一个可利用的现成存在的东西。在《沃普斯沃德》中,里尔克就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人愿意相信,整个大地是同情他们的,因为人们能够耕耘土地,
大地的委托:里尔克的后期诗歌
1914年6月,里尔克写下《转折》一诗。在漫长的诗歌道路上,这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预示着诗人已开始走向他精神境界的最高峰。在此之前,里尔克一直试图在“可见”的世界,通过“事物诗”的创造,赋予“物”一个坚实、可靠的永恒品质。“观看”就是他进入“可见”世界的基本方式。但在《转折》中,里尔克对“观看”几乎采取了一种否定的态度。因为“观看”局限于“可见”的东西之上,必然会“有一个界限”(1)。不仅如此,“观看”自身还潜伏着一个巨大的危险,即在对象化中,让事物失去其自身性:他久久凝视才获得它。
星星跪倒在
强求的仰望下。
而他内有的香气
却使一个神灵疲倦,
它便向他微笑着睡去。(2)
在“观看”中,神“睡”去了,不再向人显身。这样一种“观看”显然是里尔克不需要的,他宣告:“视觉的作品已经完成”(3),而代替它的将是“心灵的作品”(4)。在诗中,里尔克并没有具体说明什么是“心灵的作品”,但他提到了“爱”,也就是说,“心灵的作品”可以通过“爱”来完成,诗人这样写道:
因为观看,瞧哪,有一个界限。
而被观看得越多的世界
将在爱中繁盛起来。(5)
“被观看的世界”,即里尔克后来在《杜依诺哀歌》中所说的那个“被解释的世界”(6),这是一个有限的、部分的、分裂的世界,它唯有在爱中才能重新完整和丰盈起来。因为爱是向“敞开”的超越。
我们看到,只是在《杜依诺哀歌》和《献给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中,里尔克才真正完成了“心灵的作品”。这个“心灵作品”就是完成“大地的委托”:
大地,这难道不是你的意愿:不可见地
在我们内心复苏?这不就是你的梦想:
总有一天化为不可见的。--大地!不可见!
倘若不是变形,什么是你迫切的委托?(7)
诗人与大地倾心交谈,询问大地的愿望,他知道:“事物的愿望就是他的语言”(8)。如果说,里尔克在他的诗歌道路上曾完成过一次从“不可见”向“可见”转换,那么,他现在所要完成的便是从“可见”向“不可见”的转换。(可参见拙文《里尔克的艺术难题--诗与物》关于此一“转换”的论述)。在里尔克看来,在“可见”世界完成“变形”,使“可见的”变为“不可见的”,是人在大地上所能够担当的唯一的也是最后的使命。在前文已多次提到的致波兰译者胡勒维茨的信中,他写道:
我们的使命就是把这个短暂的、易逝的大地深深地、痛苦地、热
情地刻印在我们内心,以便让它的本质在我们内心“不可见地”复苏。
我们是采集不可见之物的蜜蜂。(9)
在大地上,不仅人需要和使用物,物也召唤和需要人,正如里尔克在《杜依诺哀歌》第九首中所说:大地上的一切“似乎都需要我们”(10)。或许人对物的需要各种各样,但物对人的唯一需要,就是进入人的内心,成为“不可见”的:
……而这些,靠消逝
为生的物知道,你在赞美它们;它们短暂,
却信赖最短暂的我们会给以拯救。
期望我们在不可见的心中把它们完全
化入--哦,无限地--化入我们内心!不管
我们到底是谁。(11)
大地(物)是“短暂的”和“易逝的”,它期待并依赖于人的拯救。但恰恰这个拯救者却是“最短暂者”(12),在《杜依诺哀歌》第2首中,里尔克这样写道:
……看哪,树木存在着;我们住所的
房屋还立在那儿。我们经过
一切只是像一股交替的气流。(13)
山坡上的树依然生长在那儿,人们住过房子还是老样子,人却倏然而去。在里尔克看来,尽管人是“最短暂者”,但能把万物“变形”到内心,使它们成为“不可见”,却是人独具的本质,是人的“人性”所决定的。因此,里尔克说,人存在着,
不是因为存在着幸福,
一件眼前损失的仓促的利益。
不是出于好奇,或者为了心灵的阅历
那是在月桂身上也可能有的……
而是因为身在此时此地就很了不起,因为
此时此地,这倏忽即逝的一切,奇怪地
与我们相关的一切,似乎需要我们。(14)
对大地上的一切负起责任,完成他们的愿望,这就是人在大地上唯一可以去做的事情。至于“幸福”,至于“好奇”,甚至“心灵的阅历”都不是人在大地上唯一能够具有的东西。正因为如此,所以大地上一切“靠消逝为生的物”才给予人以信赖,而不管人是不是“最短暂者”。
但人是否能认识和把握自己的这一本质,是否能完成“大地的委托”呢?在里尔克看来,人经常对自己的本质是认识不清的,所以他们才会“既躲避着命运,又渴求着命运”(15)。因此,人不断地告别大地,并以“贯彻的意图”去占有和征服大地,人的状况正如里尔克这样描写的:
谁曾这样旋转过我们,以至我们
不论做什么,都保留
一个离去者的风度?正如他在
再一次让他看见他的整个山谷的
最后山丘上转过身来,停顿着,流连着--
我们就这样生活着并不断告别。(16)
因此,人不再需要作为自己生活根基的大地,大地成为可供人利用的材料,而不是一个我们人可在其中完成其真正存在的场所,当人使大地“崩溃”时,人同时也使自己崩溃:
……我们整顿它。它崩溃了。
我们重新整顿它,自己也崩溃了。(17)
在机器和技术日益占居统治的时代,大地要求“变形”的愿望,已不仅仅是因其“短暂性”和“易逝性”,而更多的是因为生长在大地上的“物”的不断消失。在这里,当然不是指“物”作为一种质料性的东西的消失,而指“物”的自身性的消失。这种“自身性”就是“物”之所以成为“物”的东西。在技术的强求下,在机器震耳欲聋的轰鸣中,“物”越来越被移置于它自身之外。早在1912年3月1日,里尔克自杜依诺写道:“世界在收敛,因为物也在收敛,物日益将其存在置入金钱的震荡之中,并且在此发展了一种精神性,此精神性现在已经超过了其不可捉摸的实在性。在我现在涉猎的时代(指十四世纪),金子还是金子,还是金属,是美好的东西,是一切东西中最贴手、最可理解的东西”(18)。
对于里尔克来说,“物”居于其自身的宁静之中,但机器却以它的“强力意志”试图打破这种“宁静”,并把一切东西都视为是可以穿透的:
只要机器冒然以精神自居,而不是服从,
一切所获得的东西都受到威胁。
在美妙的手上,优雅的犹豫不再灿烂,
为了更果断的建筑,它猛烈地将石头割切。(19)
对于“物”,“机器”与“手工”是两种不同的方式。如果说,“手工”是等待、忍耐和承纳,那么,“机器”则是专断和剥夺;“手工”守护着物的“宁静”,而“机器”则把万物不断地改换入新的秩序之中。因此,里尔克说,在“机器成为生活”的地方,机器以“同一个决断,进行安排、创造和毁弃”(20)。一切东西都在机器的组织法则下受到威胁。在此,里尔克把“手”称为“美妙的”,把手的“犹豫”的姿态称为“优雅的”。手的“犹豫”显然与机器的“速度”相对立。在手的“犹豫”中,物以其自身性在场。有趣的是,后来海德格尔也曾肯定过“手”的意义。在《什么召唤思?》一文中,他把思称之为一项“手工活”:“不管怎么说,思也是一项手工活,因而它与手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手的每一劳作中的每一动作都体现着思的要素,手执着思的要素。手的每一动作都植根于思。因此,要是思有朝一日会完成自身的话,思本身就是人的最简单因而也是最艰难的手工活”(21)。海德格尔所说的“思”即意味着对大地(物)的守护,因而与“手工”的“守护”态度是一致的。
在里尔克看来,无论“手工”还是“技术”,都不仅仅是一种手段,它们决定着人与物(大地)的不同关系。手段的变化也带来人与物关系的变化。技术时代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人总是站在主体的立场,把大地,把自然看作一个可利用的现成存在的东西。在《沃普斯沃德》中,里尔克就已经指出了这一点:
人愿意相信,整个大地是同情他们的,因为人们能够耕耘土地,
大地的委托:里尔克的后期诗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诗歌 里尔克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论语》——守礼之教
- ·里尔克诗选——果园
- ·漫谈老子与庄子
- ·庄子现代版:怎样才能活得自由自在?(
- ·痛快人语——点评《齐人物论》(庄子)
- ·获得相对幸福的方法
- ·神秘主义的方法论(庄子)
- ·蝴蝶栩栩然,关庄周何事
- ·人生本如是迷茫吗(庄子)
- ·人与天地,谁贵谁贱(庄子)
- ·史怀哲自传──我的生活和思想
- ·论庄子的语言观
- ·高一期末考试
- ·异鹊的故事(庄子)
- ·贫穷的生活(庄子)
- ·契友惠施(庄子)
- ·鼓盆而歌(庄子)
- ·自然与当然(庄子)]
- ·老子传奇(一)
- ·大地的委托:里尔克的后期诗歌
- ·论语补丁——孔子老子庄子达摩谈法?
- ·宋明清儒家作品选(论语|孔子)
- ·艰难的里尔克
- ·阳货篇第十七(论语)
- ·幽寂的光芒(花未眠|川端康成)
- ·百年川端康成
- ·川端康成年谱
- ·天涯孤儿——川端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