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鹂》——病逝前的孙犁
浏览次数: 426次| 发布日期:05-01 00:39:47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黄鹂》——病逝前的孙犁,
在办报的同时,他创作了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短篇小说《山地回忆》等,出版了评论集《文学短论》、散文集《津门小集》。1958年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获得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1956年初夏,孙犁尚未完成《铁木前传》的写作,不幸病倒,此后是“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近20年的时间不能正常工作,也极少写作。“文革”浩劫时期,他受到残酷迫害,谪居陋室。他几次想到自杀,而终于坚持下来。
进入新时期,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且体弱多病,但他思想活跃,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创作力。晚年的写作持续了20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不间断地写作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共写出120多万字,相当于1966年前所写的所有作品。这些作品都收入了《晚华集》、《秀露集》、《曲终集》等10个集子,又称《耕堂劫后十种》。
1982年,《孙犁文集》出版。在《自序》中,孙犁自省:“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现在证明,不管经过多少风雨,多少关山,这些作品,以原有的姿容,以完整的队列,顺利地通过几十年历史的严峻检阅。”在另一篇文章,他又说:“如果我们能够,在70年代,把自己60年代写的东西拿出来再看,看看是否有愧于亲友乡里,能不能向山河发誓,山河能不能报以肯定赞许的回应。”无疑,孙犁的全部作品,都可以获得肯定的答案。
像孙犁这样严肃看待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并不很多。孙犁说过:“在生活中,在一种运动和工作中,我也看到错误的倾向,虽然不能揭露,求得纠正,但从来没有违背良心,制造虚伪的作品,对这种错误,推波助澜。”简而言之,他从未说过违心的话、做过违心的事,更没写过违心的作品。
凡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孙犁从未在批判会上批判别人,更没有写过一篇大批判文章。有一次,组织上指派他到北京,批判他年轻时崇敬的老作家,幸得会议主持人说“他身体不好,就算了吧”,他对这事铭记在心,永远不忘。还有一次,他不顾个人利害,为当时被批判的一个诗人说了几句公道话,也幸得主持人了解他,未予深究。“文革”中,有人找他调查一位老战友说了哪些反党的话,他情绪激动,慷慨激昂地说:“他没有说过反党的话,他为什么要反党呢?”
在创作上,孙犁极其认真地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他的主题、人物、情节,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绝不“虚张声势”;他的文章语言,更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孙犁在晚年极其珍惜时间,他在屋里方桌上的大玻璃下压过一张小纸条,写的是“本人年老多病务请来访亲友体谅谈话时间不宜过长”。文字未加标点,写在从报纸裁下的一块边角纸上。他把自己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读书、写作上。
孙犁对当代文学史最大的影响也许是创立了“荷花淀派”。那是在新中国初期,一批青年作家学习孙犁、追随孙犁,受他的影响和指导,创作出一批较优秀的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作品,文学研究者称他们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但晚年的孙犁却不认为有这么一个流派。他主张“文人宜散不宜聚”,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无流派,而名人辈出,风格多样,诗坛繁荣”;更何况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历坎坷,当他们再度写作时,其风格与情调已不复往日了。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孙犁研究会秘书长)
《黄鹂》——病逝前的孙犁
在办报的同时,他创作了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和短篇小说《山地回忆》等,出版了评论集《文学短论》、散文集《津门小集》。1958年结集出版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获得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一致好评。
1956年初夏,孙犁尚未完成《铁木前传》的写作,不幸病倒,此后是“十年荒于疾病,十年废于遭逢”,近20年的时间不能正常工作,也极少写作。“文革”浩劫时期,他受到残酷迫害,谪居陋室。他几次想到自杀,而终于坚持下来。
进入新时期,他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且体弱多病,但他思想活跃,焕发出极强的生命力和创作力。晚年的写作持续了20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不间断地写作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共写出120多万字,相当于1966年前所写的所有作品。这些作品都收入了《晚华集》、《秀露集》、《曲终集》等10个集子,又称《耕堂劫后十种》。
1982年,《孙犁文集》出版。在《自序》中,孙犁自省:“我的创作,从抗日战争开始,是我个人对这一伟大时代、神圣战争所作的真实记录。其中也反映了我的思想,我的感情,我的前进脚步,我的悲欢离合。”“现在证明,不管经过多少风雨,多少关山,这些作品,以原有的姿容,以完整的队列,顺利地通过几十年历史的严峻检阅。”在另一篇文章,他又说:“如果我们能够,在70年代,把自己60年代写的东西拿出来再看,看看是否有愧于亲友乡里,能不能向山河发誓,山河能不能报以肯定赞许的回应。”无疑,孙犁的全部作品,都可以获得肯定的答案。
像孙犁这样严肃看待自己的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坛并不很多。孙犁说过:“在生活中,在一种运动和工作中,我也看到错误的倾向,虽然不能揭露,求得纠正,但从来没有违背良心,制造虚伪的作品,对这种错误,推波助澜。”简而言之,他从未说过违心的话、做过违心的事,更没写过违心的作品。
凡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孙犁从未在批判会上批判别人,更没有写过一篇大批判文章。有一次,组织上指派他到北京,批判他年轻时崇敬的老作家,幸得会议主持人说“他身体不好,就算了吧”,他对这事铭记在心,永远不忘。还有一次,他不顾个人利害,为当时被批判的一个诗人说了几句公道话,也幸得主持人了解他,未予深究。“文革”中,有人找他调查一位老战友说了哪些反党的话,他情绪激动,慷慨激昂地说:“他没有说过反党的话,他为什么要反党呢?”
在创作上,孙犁极其认真地坚持现实主义原则。他的主题、人物、情节,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绝不“虚张声势”;他的文章语言,更是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孙犁在晚年极其珍惜时间,他在屋里方桌上的大玻璃下压过一张小纸条,写的是“本人年老多病务请来访亲友体谅谈话时间不宜过长”。文字未加标点,写在从报纸裁下的一块边角纸上。他把自己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用于读书、写作上。
孙犁对当代文学史最大的影响也许是创立了“荷花淀派”。那是在新中国初期,一批青年作家学习孙犁、追随孙犁,受他的影响和指导,创作出一批较优秀的反映农村新生活的作品,文学研究者称他们为“荷花淀派”(或“白洋淀派”)。但晚年的孙犁却不认为有这么一个流派。他主张“文人宜散不宜聚”,中国文学史上“唐诗无流派,而名人辈出,风格多样,诗坛繁荣”;更何况随着时代风云的变幻,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历坎坷,当他们再度写作时,其风格与情调已不复往日了。
(作者为天津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孙犁研究会秘书长)
《黄鹂》——病逝前的孙犁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黄鹂》——良师益友 记孙犁先生与父亲刘绍棠的文字之交
- › 《黄鹂》——思考孙犁
- › 《黄鹂》——孙犁散文的语言艺术
- › 《黄鹂》——近半个世纪,两个孙犁
- › 《黄鹂》——孙犁包书
- › 《黄鹂》——探访孙犁
- › 《黄鹂》——关于孙犁
- › 《黄鹂》——假如黄鹂鸟不叫…
- › 《黄鹂》——我所理解的报人孙犁
- › 《黄鹂》——孙犁散文:吃菜根
- › 《黄鹂》——黄鹂---重点难点解析
- › 《黄鹂》——孙犁老人的艺术 傅书华
- › 《黄鹂》——黄鹂——美的化身
- › 《黄鹂》——病逝前的孙犁
- › 《黄鹂》——寻访黄鹂
- › 《黄鹂》——荷香远 淀水清——悼孙犁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王勃十四岁
- ·《黄鹂》——良师益友 记孙犁先生与父
- ·《黄鹂》——思考孙犁
- ·《黄鹂》——孙犁散文的语言艺术
- ·《黄鹂》——近半个世纪,两个孙犁
- ·《黄鹂》——孙犁包书
- ·《黄鹂》——探访孙犁
- ·《黄鹂》——关于孙犁
- ·《黄鹂》——假如黄鹂鸟不叫…
- ·《黄鹂》——我所理解的报人孙犁
- ·《黄鹂》——孙犁散文:吃菜根
- ·《黄鹂》——黄鹂---重点难点解析
- ·《黄鹂》——孙犁老人的艺术 傅书华
- ·《黄鹂》——黄鹂——美的化身
- ·《荷花淀》——《荷花淀》的审美情趣
- ·《荷花淀》—— 破坏与构建——中学语
- ·《荷花淀》——小说欣赏中的感受方法
- ·《荷花淀》——当代作家谈自己喜欢的当
- ·《黄鹂》——病逝前的孙犁
- ·《米洛斯的维纳斯》——如何鉴赏“维纳
- ·《米洛斯的维纳斯》教法尝试
- ·《米洛斯的维纳斯》读读议议
- ·《米洛斯的维纳斯》——也谈断臂维纳斯
- ·《米洛斯的维纳斯》——维纳斯
- ·关于《荷塘月色》中“杨柳”意象的分析
- ·自清亭(朱自清|荷塘月色)
- ·朱自清的姓、名、号
- ·重温荷塘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