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悟孟子
浏览次数: 59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浅悟孟子,
所谓品书如品人,读罢《论语》、《孟子》两书,在我脑中的这两位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二圣其形象略有不同。依稀中,前者是一位温良恭谦让的忠厚长者,后者则是一位雄姿英发、气宇轩昂的老夫子。
从某个角度来说,孟子更为贴近我们,或者说更容易让我们接受。宋前,孔子与周公并称“周孔”,而孟子与荀子并称“孟荀”,宋后,“孔孟”并称落实至今。有时,我甚至于更推崇“亚圣”孟子,一如人们惯称“革命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与他的学生梁启超为“康梁”,而青年毛泽东,却对梁启超更为敬佩,称其为“梁康”。
对孟子的服膺,首先是建立在孟子继承并弘扬了孔子思想的基础上。
孔子百年之后,出现了孟子和荀子、董仲舒、朱熹这四位对儒家影响很深的大儒。但后三位并没能真正照孔学原路数下来,而是依附在孔子学说上而做了相当变革。先简要谈谈在继承孔子思想上,孟子和荀子、董仲舒、朱熹的区别。
据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列女传》也作如是说。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一般而言,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已是现代学术界定论。而无论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子思门人,孟子的学说都显然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也更加活跃。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以仁义道德治国、以礼乐教化人民的思想不利于诸侯争霸,开疆阔土)不被重用,悲剧重演,无奈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
传》)。这想来也就是孟老夫子自已所说的“达者兼善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吧。
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子出自子夏一系传经,他在思想上却自成一家,最明显的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要有“师法之化”和“礼义之道”,人心才能归善△子门下出了两位大法家,李斯和韩非。正是这一“性恶论”,成为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出发点。因此他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这和孔子思想无疑大大不同。“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二程遗书》)。
西汉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董仲舒在其〈天人三策〉里提出五常,这还没有跟孔孟思想表显出差别。和孔子思想巨大差别是,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了所谓的“王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原是指提网的总绳,这里是一种比喻,意为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的支配权力,而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则只有绝对服从的义务。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朱熹可以说是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家。理学的产生,是儒家为与佛道二教争夺人心、争夺信徒而进行的内部自我调整,也是儒家从学问变为人生信仰的成功尝试。然后,单就朱子对“三纲”持赞赏态度,理学其过又在于束书不观,空谈理性,又将“义利之辩”化为“理欲之辩”而言,这和孔子思想是相悖的。也因此,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又有“新儒家”之称。
显而易见,简单来说,荀子,董仲舒、朱熹三位大儒对孔子学说是进行发挥并改造,孔子思想已屡有变质。而独思孟一派的孟子传“道”,是诚得孔子真传。
其次,孟子善辩,弘扬孔道。韩愈曾赞叹道:“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进学解》)。 我们如果通读《孟子》一书,便不难发现孟子是位善于逻辑推理的辩论高手。孟子对曾经或当时与孔子唱反调的诸子,如墨家墨子、农家许行、杨朱等,都一一进行了有力度的反驳。
《孟子—梁惠王》篇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按: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孟子采用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使齐宣王毫无退路,甚是尴尬,也就只有“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其实,这里还暗示着齐宣王,就象托妻于友人一样,国家是人民交托给君王的。这段劝谏,不能不说是精彩。
〈孟子—告子〉篇中,“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按: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孟老夫子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要用刀咱们就用刀,你要用枪咱们就用枪。而且反驳极为有力,一句“水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留”便把论敌难倒。
当时的孟子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后来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一如后来的韩愈力排佛老,孟子驳斥诸子之功对于儒家是有相当贡献的.而这恐怕也不能不说是有赖于辩才,在此便不一一列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孟子思想中占显著位置的民本思想,这也是笔者真正倾心于孟子的一点。 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一惊世骇俗的口号:民贵君轻!
孟子公然站在人民立场上,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这一句正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直接的说法,“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民贵君轻”说是孟子王道主义的核心,也正是孟子君臣关系的基石。 《论语—八佾》篇中,“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按: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服事君主,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如果君主能按照礼来对待臣下,那么臣下就会尽心去做君所任命的事。”)孔子就君臣之间的问题,是从相对关系切入的。
而孟子在此基础上还迈出了一大步,说了孔子还没说下去的话,我们看到《孟子—离娄》篇中,“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 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按: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臣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孟子—万章》篇中,“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间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按:齐宣王问有关卿大夫的事。孟子说:“大王问的是哪一类的卿大夫呢?”齐宣王说:‘卿大夫还有所不同吗?”孟子说:“不同。有王一室宗族的卿大夫,有异姓的卿大夫。”
宣王说:“那我请问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孟子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宣王突然变了脸色。孟子说:“大王不要怪我这样说。您问我,我不敢不用老实话来回答。” 宣王脸色正常了,然后又问非王族的异姓卿大夫。孟子说:“君王有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辞职而去。”)。事实正如孟子所说,孟子当时遍游诸国,也是如此,合则留,不合则去。这里要提的还有孟子的勇气,面对君王,锋芒直指,如此大胆,恐怕鲜有其人啊!除了齐宣王,孟子还曾对梁惠王、邹穆公等直言相犯来进行教育。
浅悟孟子
所谓品书如品人,读罢《论语》、《孟子》两书,在我脑中的这两位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二圣其形象略有不同。依稀中,前者是一位温良恭谦让的忠厚长者,后者则是一位雄姿英发、气宇轩昂的老夫子。
从某个角度来说,孟子更为贴近我们,或者说更容易让我们接受。宋前,孔子与周公并称“周孔”,而孟子与荀子并称“孟荀”,宋后,“孔孟”并称落实至今。有时,我甚至于更推崇“亚圣”孟子,一如人们惯称“革命维新派”领袖康有为与他的学生梁启超为“康梁”,而青年毛泽东,却对梁启超更为敬佩,称其为“梁康”。
对孟子的服膺,首先是建立在孟子继承并弘扬了孔子思想的基础上。
孔子百年之后,出现了孟子和荀子、董仲舒、朱熹这四位对儒家影响很深的大儒。但后三位并没能真正照孔学原路数下来,而是依附在孔子学说上而做了相当变革。先简要谈谈在继承孔子思想上,孟子和荀子、董仲舒、朱熹的区别。
据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长师孔子之孙子思,治儒术之道”,《列女传》也作如是说。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一般而言,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已是现代学术界定论。而无论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子思门人,孟子的学说都显然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也更加活跃。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以仁义道德治国、以礼乐教化人民的思想不利于诸侯争霸,开疆阔土)不被重用,悲剧重演,无奈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
传》)。这想来也就是孟老夫子自已所说的“达者兼善天下,穷者独善其身”吧。
先秦最后一位儒家大师荀子△子出自子夏一系传经,他在思想上却自成一家,最明显的是“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要有“师法之化”和“礼义之道”,人心才能归善△子门下出了两位大法家,李斯和韩非。正是这一“性恶论”,成为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出发点。因此他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这和孔子思想无疑大大不同。“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二程遗书》)。
西汉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董仲舒在其〈天人三策〉里提出五常,这还没有跟孔孟思想表显出差别。和孔子思想巨大差别是,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出了所谓的“王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纲原是指提网的总绳,这里是一种比喻,意为君对臣,父对子,夫对妻有绝对的支配权力,而臣对君,子对父,妻对夫则只有绝对服从的义务。
宋代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朱熹可以说是继孔子后最博学的大儒家。理学的产生,是儒家为与佛道二教争夺人心、争夺信徒而进行的内部自我调整,也是儒家从学问变为人生信仰的成功尝试。然后,单就朱子对“三纲”持赞赏态度,理学其过又在于束书不观,空谈理性,又将“义利之辩”化为“理欲之辩”而言,这和孔子思想是相悖的。也因此,以朱子为代表的理学家又有“新儒家”之称。
显而易见,简单来说,荀子,董仲舒、朱熹三位大儒对孔子学说是进行发挥并改造,孔子思想已屡有变质。而独思孟一派的孟子传“道”,是诚得孔子真传。
其次,孟子善辩,弘扬孔道。韩愈曾赞叹道:“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进学解》)。 我们如果通读《孟子》一书,便不难发现孟子是位善于逻辑推理的辩论高手。孟子对曾经或当时与孔子唱反调的诸子,如墨家墨子、农家许行、杨朱等,都一一进行了有力度的反驳。
《孟子—梁惠王》篇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按:孟子对齐宣王说:“如果大王您有一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他的朋友照顾,自己出游楚国去了。等他回来的时候,他的妻子儿女却在挨饿受冻。对待这样的朋友,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和他绝交!”孟子说:“如果您的司法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那应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撤他的职!”孟子又说:“如果一个国家的治理得很糟糕,那又该怎么办呢?” 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孟子采用层层推进的论证法,从生活中的事情入手,推论到中层干部的行为,再推论到高级领导人的身上。使齐宣王毫无退路,甚是尴尬,也就只有“顾左右而言他”的份了。其实,这里还暗示着齐宣王,就象托妻于友人一样,国家是人民交托给君王的。这段劝谏,不能不说是精彩。
〈孟子—告子〉篇中,“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按:告子说:“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孟子说:“水的确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但是,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流吗?人性向善,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性没有不善良的,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当然,如果水受拍打而飞溅起来,能使它高过额头;加压迫使它倒行,能使它流上山岗。这难道是水的本性吗?形势迫使它如此的。人的可以迫使他做坏事,本性的改变也像这样。”)。孟老夫子随口接过论敌的论据而加以发挥,以水为喻就以水为喻。就好比我们格斗时说,你要用刀咱们就用刀,你要用枪咱们就用枪。而且反驳极为有力,一句“水也无所谓向上流向下留”便把论敌难倒。
当时的孟子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后来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一如后来的韩愈力排佛老,孟子驳斥诸子之功对于儒家是有相当贡献的.而这恐怕也不能不说是有赖于辩才,在此便不一一列举。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孟子思想中占显著位置的民本思想,这也是笔者真正倾心于孟子的一点。 两千多年前,孟子提出了一惊世骇俗的口号:民贵君轻!
孟子公然站在人民立场上,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这一句正是孟子民本思想最为典型,最为直接的说法,“民贵君轻”成为后世广泛流传的名言,一直为人们所引用。“民贵君轻”说是孟子王道主义的核心,也正是孟子君臣关系的基石。 《论语—八佾》篇中,“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按:鲁定公问道:“君主使用臣下,臣下服事君主,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如果君主能按照礼来对待臣下,那么臣下就会尽心去做君所任命的事。”)孔子就君臣之间的问题,是从相对关系切入的。
而孟子在此基础上还迈出了一大步,说了孔子还没说下去的话,我们看到《孟子—离娄》篇中,“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 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按: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臣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孟子—万章》篇中,“齐宣王问卿。孟子曰:‘王何卿之间也?’王曰:‘卿不同乎?’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王曰:‘请问贵戚之卿。’ 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王勃然变乎色。曰:“王勿异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曰:‘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 (按:齐宣王问有关卿大夫的事。孟子说:“大王问的是哪一类的卿大夫呢?”齐宣王说:‘卿大夫还有所不同吗?”孟子说:“不同。有王一室宗族的卿大夫,有异姓的卿大夫。”
宣王说:“那我请问王室宗族的卿大夫。”孟子说:“君王有重大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改立君王。”宣王突然变了脸色。孟子说:“大王不要怪我这样说。您问我,我不敢不用老实话来回答。” 宣王脸色正常了,然后又问非王族的异姓卿大夫。孟子说:“君王有过错,他们便加以劝阻;反复劝阻了还不听从,他们便辞职而去。”)。事实正如孟子所说,孟子当时遍游诸国,也是如此,合则留,不合则去。这里要提的还有孟子的勇气,面对君王,锋芒直指,如此大胆,恐怕鲜有其人啊!除了齐宣王,孟子还曾对梁惠王、邹穆公等直言相犯来进行教育。
浅悟孟子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浅悟孟子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推荐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