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三语文同步辅导舞台的倾覆——论“荒诞派”戏剧

舞台的倾覆——论“荒诞派”戏剧

浏览次数: 48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舞台的倾覆——论“荒诞派”戏剧,
  前一个时期,我国也出现过一些近似荒诞派戏剧的创作,例如高行健的《车站》,魏明伦的荒诞川剧《潘金莲》等等。《车站》象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样的确有许多荒诞之处。一帮人在城郊一公共汽车站上等车二十年,可就是没有一辆车靠站停下,他们那一点小小的心愿就是无法得到满足。老大爷要去赶一局棋,姑娘要去同男朋友约会,愣小伙想吃杯酸奶,母亲想去给城里的丈夫、女儿做顿晚饭,戴眼镜的要去考大学……,但是,我们与其说这部戏的主题是“等待”,不如说它是宣告“等待是毫无意义的”。这便是《车站》与《等待戈多》的最大区别。《等待戈多》里只有等待没有行动,剧中的等待实际上等于绝望,因为这是无望的等待;《车站》中的等待最后却导



www.350xue.com
致了行动,而众人还在等待时早有“沉默的人”大踏步的先行一步了。“车站”只是人生中的一站,人们虽然可能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错过这一站,但这并不决定他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而“戈多”本身则可能便是生命的目的或意义,缺少了“戈多”生活将毫无意义,但“戈多”却永远也不会来临。当有人问贝克特,戈多是指什么人时,他说:“我要知道,早他妈的说出来了。”高行健却明确地提出,他的“车站”有种象征意味:“表示的也许是一个十字路口,也许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交叉点,或是各个人物生命途中的一站。”因此,我们说《等待戈多》是拒绝理性之后的荒诞,而《车站》则是在理性基础上的荒诞。
  魏明伦的《潘金莲》虽然被称作荒诞戏,但荒诞的也只是形式与方法,其内容却有着浓烈的理性思辩色彩。剧作者将施耐庵、贾宝玉、安娜·卡列尼娜、武则天、七品芝麻官、红娘、吕莎莎、人民法庭庭长、现代阿飞等古今中外人物和其他艺术形式中的形象云集在同一舞台,对潘金莲的命运遭遇进行评说,这看上去好似荒诞无稽,其实却是作者对妇女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的结果。剧本结尾处女庭长的台词颇能说明问题。“一部沉沦史——千年封建根。想救难挽救,同情不容情。覆辙不可蹈,野史教训深!”
  通过对以上两剧的分析,我认为,中国不可能有真正意义的荒诞派戏剧,因为我国不存在本体论的荒诞,其荒诞都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和偶然的。我们的荒诞是理性中的荒诞,而不是荒诞中的理性。我们虽然要加强理性的形象,但我们并未走向理性的贫困;同样,我们在提倡创新与开拓的同时,并未忘却继承和发扬传统。因此,我们借鉴荒诞派戏剧的表现形式及舞台手段是必要的,是有益的,但全盘照搬荒诞派戏剧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意义的。

 



上一页  [1] [2] [3] 


舞台的倾覆——论“荒诞派”戏剧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戏剧  荒诞派  舞台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