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浏览次数: 17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16.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A.词又称为“诗余”或“长短句”,都是就它由古近体诗的整齐句式演变为参差错落的句式而言的。
B.词之所以又称为“诗余”是指古近体诗发展到唐代的顶峰时期之后,到了宋代便开始逐渐消亡。
C.耳听和目治的接受方式的不同,无疑会令词的市井文化品格得到加强。
D.“诗庄词媚”或“词为艳科”说,都是从诗和词两种体裁所表现的内容方面进行评析的。
E.词在咏史言志的有关题材中,具有区别诗的潇洒风度,是因为其反映社会生活更有深度和广度。

三、课外延伸题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有关题目。
(一)有人说,鲁迅正在离我们远去,周作人正在向我们走来。这或许是事实。我却并不以为然。我是31年前读的鲁迅,1年前读的周作人,中间隔了30年。但鲁迅仍然离我很近,周作人仍然离我很远。一个人,在他的青年时代,首先读的是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可能对他的一生都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时代,是提倡鲁迅还是周作人,我想,对于今后整整一代人也会产生很不同的影响。对今日中国青年,今日中国知识分子来说,更需要的还是鲁迅,而不是周作人。
当然,鲁迅与周作人是亲兄弟,鲁迅也并不知道周作人的“后事”。但即使从周作人的“前事”来看,周作人与鲁迅的地位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不仅是从文学史角度的评价,而且是就他们对中国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意义而言的。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一员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鲁迅所批判的不仅是哪一种制度哪一个阶级哪一派文化现象,而且是在几千年封建文化“酱缸”浸泡中,在近百年半殖民地政治“囚笼”扭曲中霉变畸形的民族灵魂。鲁迅积其一生之力铸造国人灵魂。他自己也成为我们民族的不朽灵魂。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也曾是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但很快,新文化只沦为他的工具;他仍然以传统士大夫心态用冲淡的白话语言去娴熟地把玩起中国的器物文化来。悠悠五千年,中国的器物文化博大精深,世所罕匹;吃喝玩乐衣食居行,随手拈来就是文化,就是文明。这自然使周作人大有用武之地——今日提倡“玩文化”的青年哪能玩过周作人呢?玩物丧志,周作人最终几乎是自愿地出卖自己的灵魂成为民族罪人并不偶然。如此一个周作人如何能与鲁迅相比呢?
今天的周作人可以摆在地摊上大畅其销,因为它好读——茶余饭后,躺在沙发上,借周作人之笔触,摩挲一些小摆设品味一些小感触体验一下昨日的民族风情,未必不是一件乐事。何况今日玩风甚盛,有闲者甚众呢?而鲁迅是不能躺着读的,重读鲁迅,我仍然时时如针芒在背,为自己的灵魂所承受着拷问。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鲁迅本人已经千百遍地拷问自己。传统文化在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积淀形成的某些劣根性,是难以自省自察自知的。但它却是妨害我们民族进取现代文明的痼疾。一个民族具有庸人气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国人自卑自负又自慰的阿Q精神。德国在普鲁士时代曾经是庸人气息弥漫的民族,但经过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一代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批判,经过贝多芬这样伟大的艺术家的陶铸,百年过后的德意志民族已是世界上最有自信和自尊、最有生命活力和创造精神的民族之一。鲁迅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的当代意义正在于此。虽然今日中国的成就令世人刮目相看,据说已经到了可以说“不”的时代,但从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中,从种种时髦的学术论争和学术命题所暴露出的盲目的民族自卑与自傲文化心理中,我们仍然可以清晰地嗅出阿Q主义的味道——今日之新国粹主义不正在国学热国故热中疯长么?如果我们不能在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培育出刚健峻拔的民族品格和自信自谦的民族精神,最终,精神的贫乏将使中华民族难以真正崛起。
当然,我并不排拒周作人。今日中国毕竟处于歌舞升平的时期,有些人欣赏周作人也很正常。但不能以此排拒甚至贬低鲁迅。尤其作为民族精神体现者和创造者的知识分子不能媚俗从众丧失操守地靠作翻案文章靠出卖民族的良知哗众取宠谋利发财。在鲁迅的伟岸形象面前,周作人永远是一抔黄土。
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
17.第二段画横线的句子,“前事”“后事”分别指什么?
前事:                                                                     。
后事:                                                                     。
18.文章结尾时写到:“鲁迅不应也不会离我们远去!”从文中找出支持作者观点的主要理由,请分条简述。



19.结合作者对周作人的看法,简要回答:我们应如何看待周作人?
答:


20.下列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A.作者认为,知识分子应当是民族精神的体现者和创造者,并且担负着改造国民精神的重任。
B.作者认为,今天仍然存在着阿Q主义,这主要表现有器物文明建设上处处散发出来的暴发户气息。
C.作者认为,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即用鲁迅的思想与妨害民族进取的劣根性斗争。
D.作者认为,应当客观地评价周作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青年人追求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E.作者认为,对今日的中国青年,当然更需要的还是鲁迅,但也不能因此而排拒周作人。
(二)
尊敬哲学
张晓华
1965年,荷兰计算机科学家迪杰斯特拉为了说明进程死锁问题,打了个比方:假设有五个哲学家围坐在一张圆桌边,除了思考就是吃饭。然而每个人面前仅有一根筷子,必须从左邻右舍借一根。如果五个人同时拿筷子吃饭,则会产生“死锁”——互相等待状态,哲学家便可能被饿死。这个例子太形象了,当时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在笑声中完成的。
其实,对哲学的不敬是全球性的。在普通人眼里,哲学家是迂腐的象征,他们想的事无用,而在用的事不会做。连被称作“哲学的故乡”的希腊也是这样:柏拉图记载了另一则生动的故事:“泰利斯仰起头来观星象,却不慎跌落井内。一个美丽的侍女嘲笑说:‘他急于知道天上的东西,却忽视了身边的一切。’”这个故事后来成了一则关于哲学家形象的公式化寓言。泰利斯听到人们嘲笑哲学的无用,便小露一手:他观星象知道橄榄将获丰收,便低价租入全部橄榄油作坊,到橄榄收获后油坊紧张时高价租出,结果发了大财。“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泰利斯算是替自己以及哲学家们出了一口气。
搞哲学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哲学的枯燥使人望而生畏,有人将哲学称作“概念的木乃伊”,而哲学的魅力在智慧的产生,智慧总是与痛苦伴生的,其产生如孕妇十月怀胎分娩,“其来不可却”。但真正的哲学家总是把枯燥的哲学同有趣的事物结合起来。
“生活即思想”,人生其实是最好的哲学试验田,许多优秀的哲学家都是用其毕生的精力去产生智慧的田地里耕耘。苏格拉底一生身体力行,把哲学的注意力转移到生活上。一次,他与三个学生走过一块麦田,他要学生从这边走过去,去摘一穗最大的麦穗。结果有一个学生空手走过,他总想最大的麦穗一定还在前边,不觉到了尽头,两手仍然空空。另一个则摘了一穗很小的麦穗,他一走进麦田便急忙摘了一穗,殊不知前面还有更大的;只有最后的学生摘了一穗很大的麦穗,虽然不一定是最大的,但他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花开堪折直须折”,把握人生的时机乃是人生快乐的最大诀窍。庄子与这位圣哲有不谋之合。庄子与学生出去时,看到一山民伐树,高大笔直的树都被砍倒,而歪扭的小树则幸存下来,庄子对学生说:“无用乃大用。”晚上在一农家借宿时,农家杀鸡待客。恰有两只鸡,一只会叫,另一只不会叫,农夫说:“先杀那只不会叫的!”庄子又说:“当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学生开始迷惑了,到底该有用还是无用?庄子便笑说:“在天为龙,在地为蛇。”一龙一蛇,游刃有余,逍遥人生,何其自在。庄子拒绝作官,“千年神龟宁曳尾涂中而弗愿香烛祭奉”。《庄子•山木》里也说丰狐、文豹生于莽莽山林,虽狡黠机警但毛皮高贵而常遭捕获。他向往的是逍遥快乐的人生。苏格拉底却验证了“哲学家一生都在准备死亡”那句话,他在饮鸠而死之前还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只有神知道。”这话有点阿Q味,可他真的不愿同他所厌恶的人生活在一个地球上了。哲学不等于诡辩,智慧不等于知识。真正的哲学不是在争论蛋与鸡孰先孰后,也不是争论白马是不是马,而是告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中语文  检测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