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浏览次数: 17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www.350xue.com
诉你一片花园里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真正的哲学也不必记住歌德巴赫猜想,而只告诉你验证的方法。以为哲学枯燥的人,多半是曲解了哲学,其实哲学最大的痛苦是寂寞。那些圣哲们像参天的大树,环顾四周找不到可与之对话的树木,这种寂寞比枯燥更损伤哲学家的心灵。骑着马的人也可以步行,只要他们愿意,可他们并没有步行。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无法转让。尊敬哲学,因为它产生的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智慧。哲学产生的智慧通常不能像泰利斯那样很快转化为经济效益,所以喜欢它的人不多;像驴子在青草和黄金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青草一样,大多数人酷爱实惠。
21.(1)第一段中引出迪杰斯特拉的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
答: (不超过8个字)
(2)第二段中作者间接引用泰利斯观星象落井后被人嘲笑又“小露一手”而发大财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哲学家 (不超过8个字)
22.第四段中,作者列举了苏格拉底和庄子的有关故事,是为了说明 。(不超过5个字)其中,苏格拉底的故事说明了 (不超过20个字)。庄子的故事说明了 。(不超过20个字)
23.第五段中,(1)文中关于蛋与鸡、白马非马的争论与“告诉你一片花园里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问题,二者的本质区别是 。(不超过10个字)
(2)作者所说的“记住歌德巴赫猜想”与“告诉你验证的方法”,此二者的区别是
。(不超过10个字)
四、高考模拟题
(一)24.下面的语段有重复罗嗦之处,试加以修改订正。
在众多的书法作品中形成动静两大风格:即动者线条流畅,节奏明快,体态百变;静者形成端庄稳实、结体含蓄的风格。前者如张旭的《古诗四帖》,笔画伸张外露,显示出豪放不羁的动态,属动者;后者如颜真卿的《东方画赞》稳重老成,给人以静态美,属静者。
①
②
③
25.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一个观点。
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抱着治国安邦的雄心,以天下为己任,很愿做一番事业。可是,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当发现愿望难以实现的时候,他们又很容易消极下来,“遁世”,“归隐”,逃避现实,希望在山水田园中得到解脱。
答: 。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有关题目。
艺术欣赏的特点,其实不过是借有限却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既成的艺术形象。无形的音乐是给人听的,可是听音乐的人能够觉得看见了其实不在眼前的什么。有形的绘画是给人看的,可是,例如画出了汹涌水势的马远的《水图》,能够使人觉得仿佛听见了什么。我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句来说明这种精神活动。姑且把它叫做“再创造”吧。
一切于人有益而且使人觉得有趣的艺术,它的创造者力图再现生活时,也不漠视欣赏者“再创造”的要求和作用。欣赏者之于艺术的“再创造”,当然和演员之于剧本的再创造不同。他不必像演员那样,把在头脑里构成的形象,利用可以使第三者分明感受得到的形式加以表现。无论如何,欣赏者的脑力活动不可能左右实际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可是,欣赏活动作为一种接受感动以至接受教育的方式或过程,应该说不是在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对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毫无限制的,但它是可能和必要的。宋朝有名的山水画家郭熙,讲究山水画动人的效果,要求画中的山水使人觉得它是可行的,可望的,可游的,可居的。这不只是为了形象真实,让人们相信画里的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且,更要紧的是,要求山水画具有强烈的魅力,好比好戏把观众引到戏里那样,把看画的人吸引到作品所构成的境界之中,使他成为无形地在作品中活动的人物。艺术欣赏不简单,看不见林中的庙宇,看得见溪边和和尚;看不见路边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这些似乎不完整的景象,是诱人神往的。依靠某些瞬间现象和自然的一角的描写,使欣赏者联想到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上的东西,甚至觉得自己可以进入画里的境界,加强人们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这种对我们说来是有趣也有益的欣赏活动,习惯的说法叫做“卧游”,也叫做“神游”。假若片面地把素材作为判断艺术技巧的标准,否认欣赏者的精神作用,这些现象就无法解释。人们爱说好的山水画有咫尺千里之势;离开了欣赏者,咫尺的山水画,哪里来的千里之势的效果呢?
26.根据文意,欣赏的条件是 、
。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www.350xue.com
诉你一片花园里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真正的哲学也不必记住歌德巴赫猜想,而只告诉你验证的方法。以为哲学枯燥的人,多半是曲解了哲学,其实哲学最大的痛苦是寂寞。那些圣哲们像参天的大树,环顾四周找不到可与之对话的树木,这种寂寞比枯燥更损伤哲学家的心灵。骑着马的人也可以步行,只要他们愿意,可他们并没有步行。
知识可以传授,智慧却无法转让。尊敬哲学,因为它产生的是人间最美好的东西——智慧。哲学产生的智慧通常不能像泰利斯那样很快转化为经济效益,所以喜欢它的人不多;像驴子在青草和黄金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青草一样,大多数人酷爱实惠。
21.(1)第一段中引出迪杰斯特拉的比方目的是为了说明:
答: (不超过8个字)
(2)第二段中作者间接引用泰利斯观星象落井后被人嘲笑又“小露一手”而发大财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哲学家 (不超过8个字)
22.第四段中,作者列举了苏格拉底和庄子的有关故事,是为了说明 。(不超过5个字)其中,苏格拉底的故事说明了 (不超过20个字)。庄子的故事说明了 。(不超过20个字)
23.第五段中,(1)文中关于蛋与鸡、白马非马的争论与“告诉你一片花园里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相同”的问题,二者的本质区别是 。(不超过10个字)
(2)作者所说的“记住歌德巴赫猜想”与“告诉你验证的方法”,此二者的区别是
。(不超过10个字)
四、高考模拟题
(一)24.下面的语段有重复罗嗦之处,试加以修改订正。
在众多的书法作品中形成动静两大风格:即动者线条流畅,节奏明快,体态百变;静者形成端庄稳实、结体含蓄的风格。前者如张旭的《古诗四帖》,笔画伸张外露,显示出豪放不羁的动态,属动者;后者如颜真卿的《东方画赞》稳重老成,给人以静态美,属静者。
①
②
③
25.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一个观点。
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大多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抱着治国安邦的雄心,以天下为己任,很愿做一番事业。可是,一旦受到挫折和打击,当发现愿望难以实现的时候,他们又很容易消极下来,“遁世”,“归隐”,逃避现实,希望在山水田园中得到解脱。
答: 。
(二)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有关题目。
艺术欣赏的特点,其实不过是借有限却有力的诱导物,让欣赏者利用他们的那些和特定艺术形象有联系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接受以至“丰富”或“提炼”既成的艺术形象。无形的音乐是给人听的,可是听音乐的人能够觉得看见了其实不在眼前的什么。有形的绘画是给人看的,可是,例如画出了汹涌水势的马远的《水图》,能够使人觉得仿佛听见了什么。我一时找不到适当的词句来说明这种精神活动。姑且把它叫做“再创造”吧。
一切于人有益而且使人觉得有趣的艺术,它的创造者力图再现生活时,也不漠视欣赏者“再创造”的要求和作用。欣赏者之于艺术的“再创造”,当然和演员之于剧本的再创造不同。他不必像演员那样,把在头脑里构成的形象,利用可以使第三者分明感受得到的形式加以表现。无论如何,欣赏者的脑力活动不可能左右实际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可是,欣赏活动作为一种接受感动以至接受教育的方式或过程,应该说不是在简单地接受作品的内容。对于欣赏者自己来说,当他受形象所感动的同时,要给形象作无形的“补充”以至“改造”。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更不是毫无限制的,但它是可能和必要的。宋朝有名的山水画家郭熙,讲究山水画动人的效果,要求画中的山水使人觉得它是可行的,可望的,可游的,可居的。这不只是为了形象真实,让人们相信画里的山水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而且,更要紧的是,要求山水画具有强烈的魅力,好比好戏把观众引到戏里那样,把看画的人吸引到作品所构成的境界之中,使他成为无形地在作品中活动的人物。艺术欣赏不简单,看不见林中的庙宇,看得见溪边和和尚;看不见路边的酒店,看得见林梢的酒旌;看不见赶路的行人,看得见待渡的小船:这些似乎不完整的景象,是诱人神往的。依靠某些瞬间现象和自然的一角的描写,使欣赏者联想到没有直接出现在画面上的东西,甚至觉得自己可以进入画里的境界,加强人们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这种对我们说来是有趣也有益的欣赏活动,习惯的说法叫做“卧游”,也叫做“神游”。假若片面地把素材作为判断艺术技巧的标准,否认欣赏者的精神作用,这些现象就无法解释。人们爱说好的山水画有咫尺千里之势;离开了欣赏者,咫尺的山水画,哪里来的千里之势的效果呢?
26.根据文意,欣赏的条件是 、
。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内容梳理
- ›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 › 人教版高中语文背诵篇目
- ›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行为初探
- › 试析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 › 小议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 › 南京市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四)学习评价
- ›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之特殊文言句式
- › 高中语文课改考察学习情况汇报
- › 高中语文每轮复习目的各有侧重 高考三轮复习法
- › 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学科参考教案
- › 高中语文课改几个问题的思考
- ›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 › 高中语文文言文与古文阅读汇总(二)
- › 高中语文学习经验:“指桑骂槐”跟桑树槐树有关系吗
- › 高中语文古代文整体阅读(二)
tag: 高中语文 检测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推荐
- ·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2017届模拟测试题(
- ·最新北京市语文高考模拟试题(2017.2.1
- ·2017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四)
-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
-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试题
- ·高二语文(下)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 ·古诗鉴赏训练
-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2)
- ·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 ·中国古代最缠绵词章大全
-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测试
- ·高一下学期大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 ·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测试
- ·2017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高三专项训练题 词语
- ·文言文训练1
- ·语言与表达能力训练(六)
- ·标点符号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 ·2017高考汉语成语训练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
- ·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17.3)
- ·厦门市2017届高三年质量检查
- ·语文模拟试题(三)
- ·语文模拟试题(WORD文档)60套(2017)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 ·古诗鉴赏主观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