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浏览次数: 177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27.根据作者的观点,艺术欣赏实际是一个 的过程?
28.文中划线的句子中的“形式”实际上指 。
29.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三项是( )( )( )
A.一切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都很重视欣赏“再创造”的要求和作用。
B.绘画是给人看的,可是它有时也能给欣赏者以听觉的享受。
C.“使他成为无形地在作品中活动的人物”指的是欣赏者一定要化成作品中的对象,才谈得上进行艺术欣赏。
D.作者善于用拟人的手法和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感染力。
E.好的素材和好的艺术技巧一样,不一定是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
F.画家的画面上留下一角空白,往往比不留空白更具艺术魅力。
G.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谈论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问题。
(三)30.阅读下面这则寓言,请以“生命的高度”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一只母老鼠掉进了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它自然不会放过这飞来的口福,但饿慌了的它仍是十分警惕的。先用舌头舔一舔表层的米粒,几个时辰后,发现自己依然口不干舌不燥头不疼,然后一通饱吃,吃完倒头便睡。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以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觉得现在的高度是难以企及了,此刻,它已肥得没有弹跳力了。结果不是成为主人的棒下鬼就是饿死在缸中。
参考答案
1、B(A项中“栖”应读qī,“锲”应读qiè,其余均读qì;C项中“悛”应读quān,其余均读jùn;D项中“累赘”的“累”应读léi,其余均读lěi) 2、B(A:驰—弛;C:忧—尤;明—鸣) 3、A(B:“至少”与“以上”重复;C:“并非是”改为“并非”即可,因为“非”就含有“不是”的意思;D:“向”改为“和”或“跟”即可) 4、C(“精深”意为精密深奥,强调精密,“精辟”意为深刻、透彻,强调透彻;“洞察”意为观察得很清楚,“洞悉”意为很清楚地知道,有获知意;“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演变”是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轨迹”主要讲轨道、人生经历或事物发展的道路,“进程”主要讲事物发展变化或进行的过程) 5、B(A:“相见恨晚”和“重读”矛盾;C:“大快人心”多指坏人受到惩罚;D:“振振有词”为贬义词) 6、A(B项不能说人生是诗的写照,应改为诗是人生的写照;C项表义不明;D项属逻辑错误,筝包含古筝) 7、D(从内容上可排除A、C,从语言形式上排除B) 8、独创性是指中国舞台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进生”。优越性是指可使表演更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 9、因为戏曲演员主要通过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可以使观众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 10、“真境逼”是指经过艺术加工提炼而得到的艺术的真实;“所谓逼真”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炼的生活的真实。 11、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的方法是虚实相生。 12、“之”指代“燕乐”(或:俗乐);“其”指代“词”(或:宋词) 13、“境”指反映社会生活。“言”指表现感情世界。
14、①娱悦听众(或:向俚俗靠拢);②供文人欣赏。 15、①按照俗乐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或:倚声填词);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或:句法参差错落,有多种词牌可供选择);③语言通俗化,一定程度的口语化;④长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从词的音乐性、表现形式、语言特点、表现内容四个方面概括) 16、A、D 17、前事:周作人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后事:曾任伪职,当过汉奸,出卖过灵魂。 18、①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②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他对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深刻的批判。③我们改造国民劣根性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阿Q精神依然存在。 19、要点:肯定他为新文化运动作过有益的事,他的书可读,但是不应评价过高;曾任伪职,当过汉奸,出卖过灵魂,则不可原谅。 20、A、D 21、①人们对哲学不敬;②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22、生活即思想;把握人生的时机乃是人生的最大诀窍(或:在生活中应善于把握时机);生活中游刃有余,人生才能真正逍遥快乐。 23、①哲学不等于诡辩。②智慧不等于知识 24、①“:”与“即”重复,删掉“即”;②“静者形成端庄稳实、结体含蓄的风格”删掉“形成”和“的风格”;③删掉“属动者”和“属静者”
25、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想兼济天下,但又容易消极遁世。 26、诱导物、生活经验、想象力。 27、再创造的过程。 28、表演或演出 29、A、C、D 30、略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27.根据作者的观点,艺术欣赏实际是一个 的过程?
28.文中划线的句子中的“形式”实际上指 。
29.下列对本文的评析,不正确的三项是( )( )( )
A.一切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都很重视欣赏“再创造”的要求和作用。
B.绘画是给人看的,可是它有时也能给欣赏者以听觉的享受。
C.“使他成为无形地在作品中活动的人物”指的是欣赏者一定要化成作品中的对象,才谈得上进行艺术欣赏。
D.作者善于用拟人的手法和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感染力。
E.好的素材和好的艺术技巧一样,不一定是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
F.画家的画面上留下一角空白,往往比不留空白更具艺术魅力。
G.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谈论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问题。
(三)30.阅读下面这则寓言,请以“生命的高度”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一只母老鼠掉进了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它自然不会放过这飞来的口福,但饿慌了的它仍是十分警惕的。先用舌头舔一舔表层的米粒,几个时辰后,发现自己依然口不干舌不燥头不疼,然后一通饱吃,吃完倒头便睡。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有时,它也想跳出来,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以痒。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觉得现在的高度是难以企及了,此刻,它已肥得没有弹跳力了。结果不是成为主人的棒下鬼就是饿死在缸中。
参考答案
1、B(A项中“栖”应读qī,“锲”应读qiè,其余均读qì;C项中“悛”应读quān,其余均读jùn;D项中“累赘”的“累”应读léi,其余均读lěi) 2、B(A:驰—弛;C:忧—尤;明—鸣) 3、A(B:“至少”与“以上”重复;C:“并非是”改为“并非”即可,因为“非”就含有“不是”的意思;D:“向”改为“和”或“跟”即可) 4、C(“精深”意为精密深奥,强调精密,“精辟”意为深刻、透彻,强调透彻;“洞察”意为观察得很清楚,“洞悉”意为很清楚地知道,有获知意;“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演变”是指历时较久的发展变化;“轨迹”主要讲轨道、人生经历或事物发展的道路,“进程”主要讲事物发展变化或进行的过程) 5、B(A:“相见恨晚”和“重读”矛盾;C:“大快人心”多指坏人受到惩罚;D:“振振有词”为贬义词) 6、A(B项不能说人生是诗的写照,应改为诗是人生的写照;C项表义不明;D项属逻辑错误,筝包含古筝) 7、D(从内容上可排除A、C,从语言形式上排除B) 8、独创性是指中国舞台一般不设置逼真的布景,演员灵活地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进生”。优越性是指可使表演更集中和灵活,“实景清而空景现”,留出空虚来让人物充分地表现剧情。 9、因为戏曲演员主要通过运用表演程式和手法,使得“真境逼而神境生”,可以使观众忘掉对于剧中环境布景的要求。 10、“真境逼”是指经过艺术加工提炼而得到的艺术的真实;“所谓逼真”是没有经过加工提炼的生活的真实。 11、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的方法是虚实相生。 12、“之”指代“燕乐”(或:俗乐);“其”指代“词”(或:宋词) 13、“境”指反映社会生活。“言”指表现感情世界。
14、①娱悦听众(或:向俚俗靠拢);②供文人欣赏。 15、①按照俗乐乐谱的音律、节拍进行创作(或:倚声填词);②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或:句法参差错落,有多种词牌可供选择);③语言通俗化,一定程度的口语化;④长于表现复杂的感情世界(从词的音乐性、表现形式、语言特点、表现内容四个方面概括) 16、A、D 17、前事:周作人曾是新文化的发言人,传统伦理文化的批判者。后事:曾任伪职,当过汉奸,出卖过灵魂。 18、①鲁迅不仅是新文化运动的骁将,而且是新的民族精神、民族灵魂的重铸者。②中国知识分子都应经受鲁迅的拷问,因为他对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深刻的批判。③我们改造国民劣根性的任务还没有完成,阿Q精神依然存在。 19、要点:肯定他为新文化运动作过有益的事,他的书可读,但是不应评价过高;曾任伪职,当过汉奸,出卖过灵魂,则不可原谅。 20、A、D 21、①人们对哲学不敬;②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22、生活即思想;把握人生的时机乃是人生的最大诀窍(或:在生活中应善于把握时机);生活中游刃有余,人生才能真正逍遥快乐。 23、①哲学不等于诡辩。②智慧不等于知识 24、①“:”与“即”重复,删掉“即”;②“静者形成端庄稳实、结体含蓄的风格”删掉“形成”和“的风格”;③删掉“属动者”和“属静者”
25、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想兼济天下,但又容易消极遁世。 26、诱导物、生活经验、想象力。 27、再创造的过程。 28、表演或演出 29、A、C、D 30、略
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二单元检测题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内容梳理
- ›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
- › 人教版高中语文背诵篇目
- ›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行为初探
- › 试析高中语文课程的必修课和选修课
- › 小议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 › 南京市高中语文实验教材(必修四)学习评价
- › 高中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知识点之特殊文言句式
- › 高中语文课改考察学习情况汇报
- › 高中语文每轮复习目的各有侧重 高考三轮复习法
- › 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学科参考教案
- › 高中语文课改几个问题的思考
- › 高中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 › 高中语文文言文与古文阅读汇总(二)
- › 高中语文学习经验:“指桑骂槐”跟桑树槐树有关系吗
- › 高中语文古代文整体阅读(二)
tag: 高中语文 检测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推荐
- ·开平市风采华侨中学2017届模拟测试题(
- ·最新北京市语文高考模拟试题(2017.2.1
- ·2017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四)
- ·湖北省孝感市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
- ·高中语文第三册期中试题
- ·高二语文(下)第一单元同步测试
- ·古诗鉴赏训练
- ·高一语文同步测试(2)
- ·现代文阅读解题指导
- ·中国古代最缠绵词章大全
- ·古代诗歌鉴赏指导
-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五单元测试
- ·高一下学期大单元测试语文试卷
- ·2017学年上学期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测试
- ·2017届全国高三第三次大联考语文试题
- ·高三专项训练题 词语
- ·文言文训练1
- ·语言与表达能力训练(六)
- ·标点符号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2017届高三第四次月考
- ·2017高考汉语成语训练
- ·高一语文第一学期期末试卷1
- ·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查语文试卷(2017.3)
- ·厦门市2017届高三年质量检查
- ·语文模拟试题(三)
- ·语文模拟试题(WORD文档)60套(2017)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六)
- ·古诗鉴赏主观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