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作文教学2017年高考作文的审视与预测(1)

2017年高考作文的审视与预测(1)

浏览次数: 708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作文教学
标签:作文学习,作文指导,http://www.350xue.com 2017年高考作文的审视与预测(1),

         从1999年起,话题作文已经考了六年。这六年中,话题作文作为语文高考渐趋稳定的作文命题形式,也是稳中求变,逐步走向成熟的。这一命题形式以其颠覆传统的特质为语文界所接受,同时也促进了语文教育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对写作教学更是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2005年的高考作文怎么考,这是语文界特别关注的。如果不出意外,2005年的高考大多还会采取话题作文这一形式。为了摸清命题规律,提高作文备考的效率,有必要对高考话题作文的走向进行理性的挖掘和合理的预测。我们可以从六年来话题作文(包括单独命题的省市)的考试中,隐约摸索出其内在的轨迹:回避热点又暗合时代主题,逐步由“精英主义”向“大众主义”转型,呼唤“绿色作文”,以人为本、以活为源、以悟为魂、以真为纲,立足基础等级,兼顾发展等级,真正促进了中国作文教学的改革。笔者在探讨2004年全国各省市高考话题作文特点的基础上,从话题作文的导向、内容、形式、评价四方面入手,简要挖掘了2005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十大走向,并结合教学实践,对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备考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一、导向:体现两个回归
  众所周知,话题作文积极倡导“三自”方针(即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但不管怎样,命题者的导向还是隐含在命题中。这使得考生在获得上述“自由”的同时,还是觉得“不自在”(他们必须“扣题”,也就是按照命题者预设的导向去“自由”发挥),这看不见的钳子束缚着他们的手脚。所谓命题者的导向,说的堂皇点就是“道”,题以载“道”。这种导向性,反映出命题者自身在命题思想和设置意图上的矛盾。拿2001年的话题“诚信”来说,尽管在命题中没有明确要求必须写出“拥护诚信”的内容,但命题者在材料语和提示语中却有鲜明的“偏向”。这种偏向从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写作的范围,把话题界定在谈“诚信”的正面影响之内。

  因此,关注话题作文的命题,首先得关注其导向。那么,2005年的话题总体导向如何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回归人本。
  如果把整个写作内容作全面整合的话,不外乎人、自然、社会三个纵切面。这三个层面又交织渗透成人、情、事、理四个纬度。经纬交织点就是“人”。这是由写作的特性决定的,“文学即人学”,这是自古以来形成的共识。因此,回归人本的实质是尊重学生写作的主体地位,以便提供给他们更广泛的自由发挥空间。命题者尽可能的站在考生的立场上去命题,让考生觉得自己就是自我“言说”、自我认识、自我思考、自我交流的主体,从而激发他们写作的能动性和积极性。

  2004年的各地高考试卷很好地体现了“回归人本”这一主题。如广东卷的话题“语言与沟通”看似是一个讨论语言在交际中重要性的问题,实质就是引导考生在自我成长的历程中处理好与他人及环境的关系问题。湖北省的话题“买镜”也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选择,而是涉及到人格修养与价值取向之间的深层关系。同样,天津的话题“才与非才”,考查的是人的眼界与认知之间的关系。

  可见,今年高考作文从不同的侧面做足了“人”之文章。高三复习备考中,要重视学生的练,以达到熟悉各类文体和审题立意的能力。习题浩如烟海,教师应遴选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作文命题让学生去练习。笔者认为从选题目到作文评价到作文的讲评都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做足做好“人”之文章。

  2. 回归生活。
  回归人本的终极指向是回归生活。生活是写作的动力,是兴趣产生的土壤,是学生自主写作得以实现的保障。健康的生活孕育健康的思想,生活的积累就是思想的积累,也是社会积累的基础。近年来,高考作文有明显的向“内”转的趋势。所谓的“内”是指人的情感、意志、意识、心理等方面综合的价值取向,说的通俗点就是人的心灵坐标。回归生活是向内转的重要体现。

  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话题之一“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就是明显的回归生活的例子。人自己是生活的创造者和品尝者,生活的味道和色彩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有时候换一种思维就会豁然开朗、海阔天空。上海的命题作文“忙”则展示了当今人类的生存状态。知识经济浪潮下的人民生活日新月异,忙是一种生活基调,更是一种生活心态。生存在世上的每个人都实践着忙,也同时思考着忙,作为为前途而疲于奔命的高中生,对“忙”这样一个熟悉而开放的话题自然会写出自己独到的思考和见解。

  向内转要求我们在作文备考时充分尊重学生写作的体验性规律,鼓励学生从自己或自己的身边印象深刻的人和事着手去写,正像有的专家呼吁的那样:我手写我心。

二、内容:渗透三个体验
  
  对高中生来说体验可以理解为思辨性,即突出理性的认识,表现思维的深度。所以在写作意义上的体验实际上包含两重含义,一是认识问题的能力,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2005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命题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体验性:

  1. 青春体验。
  高考作文的体验性倾向已经初显端倪。高中生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涉世不深,但渴望独立与自由的欲望很强。所以,他们最熟悉他们自己。理想的追求,人生的感悟,情感与理智的思索等等,都会促使他们解读人生,剖析人性。让考生从他们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可以保证他们都有话可说,又可以发展个性,鼓励创新,塑造人格。青春体验类写作还可以突出亲历性的特点,增强高中学生对感悟力、想象力、鉴赏力、感知力、批判力、内省力与创造力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驱散考场作文中“假”、“大”、“空”的迷雾。

  正视自我是青春体验的核心内容。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河南、山东等省)“相信自己与善于听取别人意见”就是引导考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典型例子,别人的意见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相信自己,自信而不自负才是青春的本色。在这方面,重庆高考作文题“认识自己与他人的期望”与全国卷作文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全国高考语文作文题(上海等地区)“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就更贴近高中学生的生活实际了,高中生往往会比较偏激,在遭遇不同程度的挫折时极容易“放大痛苦”,甚至极容易走极端。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和苦痛是高中生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青春体验另一层意义在于给自己一个相对科学的定位。世界上的天才太少,绝大多数人还是“平凡”的,但只要不甘于平凡不自暴自弃不自甘堕落生活就会有希望。辽宁高考作文把“平凡与自豪”这个普通而现实的问题郑重推到考生的面前,旨在表明更多的时候应该为自己的平凡而自豪。

  人际体验是青春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生处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阶段,加之涉世不深,他们单纯而简单,因此人际体验就显得尤为重要。湖南省的考题“家庭教育”就直逼人际体验的前沿——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窗口,也是高中生复杂人际体验的发源地。学校是单纯而圣洁的,而家庭相对要复杂而世俗得多。家庭教育在个人成长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2. 人文体验。
  人文是指思想文化方面的积累与积淀,主要是指人的道德修养。渗透人文体验的目的是检验考生关注社会和人文互动的能力。人文体验的渗透可以直接通过话题体现,如2001年的“诚信”;也可以在行文过程中体现,素材、语言、立意等方面无不渗透着人文体验。在“发展等级”中强调了“有启迪性、有哲理、有深度”,这实际上就是人文的具体表现。人文体验的另一层意义是能够对社会现实进行人文性的思考,从而获得对社会现实的个性化理解。

  浙江卷作文话题“人文精神与发展”是一个直接将思维引向人文体验的尝试。尽管话题范围过大令考生无法深入,但这种直面现实的命题更具时代气息。与浙江卷的开门见山相比,北京卷的“包容”和“时尚”(北京高职考)就显得更隐蔽也更深入了。“包容”不仅是一种宽容的品质,更是一种“包罗万象,有容乃大”的民族心理。“时尚”则是社会意识的航标,绝对是中性的,但时尚的威力有时甚至超过战争。北京是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这样的命题既渗透了人文的体验又暗合时代主旋律。

  3. 科学体验。
  科学体验的实质是感悟自然,体现对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科学化思考。高考中考查考生科学体验的形式有两种,一是通过科技说明文的形式考,一种是通过写作来直接或间接的考查。1999年的话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就是直接通过写作的形式来考查考生科学体验的能力。科学体验是科技时代的需要,高考作文渗透科学体验也是必然。科学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攀登科技的高峰。

  新课程标准要求“有效的整合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今年高考作文命题能够较好体现这一要求的是江苏省的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自然山水本无情,有情的永远是人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已经把苏杭的自然赞美到了极致。江苏省命题者并没有要求考生接着“赞美”,而是巧妙的转向体验与思考。这样的考题既突出了地域的特色,又将自然和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变体验山水的过程为体验自我的过程。



2017年高考作文的审视与预测(1)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考作文   作文教学,作文学习,作文指导,语文教学 - 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