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之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之一(两课时)

中考复习之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之一(两课时)

浏览次数: 72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中考复习资料
标签:中考复习计划,中考复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中考复习之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之一(两课时),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伐,穷山之高而止。攀缘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1、文学常识:作者:柳宗元是唐代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其山水游记中最为人们称道的是永州八记。本文是其中的第一篇。
2、重点字词;惴:惧。 栗:战栗。 遂:于是。 缘:沿着。 斫;砍。
施施:漫步徐行的样子。 穷(穷尽)回溪。 更:进而。 漫漫:任意。
箕踞(伸开两脚像簸箕那样蹲着或坐着)而遨(游戏)。 衽席:席子。
岈(高的地方像深山一样深邃)然洼(低的地方像深池一样低陷)然。
若垤(蚁穴外隆起的小土堆)若穴。 攒(聚)蹙(收缩)。 
颢气:弥漫于大地之间的大气。 觞:酒杯。心凝(凝聚安定)形释(解脱) 
颓然:醉醺醺的样子。 向:从前。 
冥合:暗暗。 就(接近)醉。 以志;记。
2、 通假字;僇(通“戮”这里指遭到贬谪的意思)人。
3、 重点句翻译。
(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翻译:心思所到之处,梦境也有同样的旨趣。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我都游过了,而未始知西山之奇异突出。
翻译:以为凡是这个州的山形态奇异的,都归我所有了,可却 未尝知西山的奇怪特别。
(3)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翻译:千里之遥如在尺寸之间,聚集收拢,叠到一起,没有什么可以逃出视野的。 
(4)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翻译:青山萦回,白云缭绕,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样。然后才知道这山的独立出众,不和小土丘为伍。
(5)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翻译:我的思想遥远得与天地大气成为一体,而不知它的边际,我的意念广大得与造物的上天相处,而不知它的尽头。

(6)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
(7)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翻译:苍茫暮色,从远而近,直到什么也看不见还不想回去。
(8)心凝形释,与万物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翻译:精神凝聚安定,形体得到解脱,与万物的变化暗暗相合,然后知道我从前没有(真正)开始游,(真正的)旅游从此开始。
4、理解背诵。(1)《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总写作者寄情山水的自由快乐心情的句子是: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2)写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句子: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3)点明作者依依不舍的语句是:苍茫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作者对西山宏伟气象进行赞美并寄予自己心志的句子是(也是登高远望后看到西山地势高峻,气象阔大后产生的感受句子):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
(5)写西山是永州一带最高的山的句子是: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5、文章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世情怀。
6、文章写法欣赏:(1)文章第一段的作用:概写,总述未识西山前的游览情况。为下文正面写西山怪特作铺垫,引起读者注意。
(2)第一段最后一句的作用(过渡,引起下文)。又包含什么哲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或不能靠主观臆断,要探索实践。或求学之路,永无止境。
(3)作者以《始得西山宴游记》为题,并紧扣“始得”结构全文,作者的用意是:突出作者发现“西山怪特”的欣喜之情。
(4)本文是记西山之游,却先记众山之游,这是为什么?描写永州众山,烘托西山怪特,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5)结构;本文先写偶得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高峻,气象的阔大与自然的融合,表现作者傲世情怀。
(6)“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嵝为类”此句在文中有那两层意思?一是:总结(点出)西山的特点—高而独特。二是:流露作者性情—与众不同,超凡脱俗。
五、《鱼我所欲也》 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一、生字
箪(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恶(wù)
二、重点词解释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祸患,灾难
3、辟:通“避”,躲避 4、勿丧:不丢掉,不遗失。丧:遗失
5、箪:竹筐 6、豆:古代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可译作“碗”
7、蹴:用脚践踏 8、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9、乡:通“向”,从前 10、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
11、辩:通“辨”,辨别。 12、得我与;通“欤”,语气词。
13、何加,好处。
三、重点句子翻译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尔。
不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丧失罢了。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与我何加焉。
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问他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就舍生命而选取正义了。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以前宁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们追求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宝贵的,那么一切能够用来逃避祸患的手段,有哪一种不能采用呢?
四、复习题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战国时期鲁国人。
2、归纳段意:第一段:论述舍生取义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论述见利忘义是丧失本性的行为。
3、理解及背诵:(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概括:人生在世,无论什么情况下,应舍生取义。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无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鱼我所欲也》中出现的成语有:舍生取义、嗟来之食;由此我们可联想到孟子曾说过的三句话:富贵不能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鱼我所欲也》中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孟子认为能做到舍生取义的人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6)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为宫室之美而受之;为妻妾之奉而受之;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4、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5、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6、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7、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8、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举 生与死对举 向与今天比较等
9、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的两句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中考复习之古文知识点、考点集锦之一(两课时)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中考  知识点   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计划,中考复习方法,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中考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