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高二必修)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高二必修)

浏览次数: 805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http://www.350xue.com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高二必修),
③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 
3.对付。 
①庞煖易与耳。 
4.参加,参与。 
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 
5.赞许,同意。 
①吾与点也。 
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 
【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 
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 
②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第六课时

十六.【则】 
(一)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④临视,则虫集冠上(《促织》) 
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②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③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 
③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勾践灭吴》) 
(二)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殽之战》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十七.【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



www.350xue.com
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十八.【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 



上一页  [1] [2] [3] [4] [5] 


最新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人教版高二必修)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辅导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语文教学 - 语文辅导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