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政治教学高中政治论文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当代实践价值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当代实践价值

浏览次数: 74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5:34 | 高中政治论文
标签:高中政治教学论文大全,高中政治小论文,http://www.350xue.com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当代实践价值,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也是邓小平设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邓小平的社会发展观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南,为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基础、提供了指导。
  一、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这是开始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转折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及其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而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自1957年之后,我们党错误估计形势,全党全国的各项工作从根本指导思想上均是以“阶级斗争为纲”,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阶级斗争被扩大化、绝对化,到文革期间发展到极至,造成了人际关系破坏和无政府主义泛滥,根本没有社会生活的和谐可言。
  十一届三中全会断然否定了这个错误的指导思想。邓小平和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代之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扭转了中国前进的航向,是中国开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转折点。
  当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以阶级斗争为纲”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现实社会基础,如果继续坚持,只会破坏社会和谐。各阶级、阶层和谐相处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不是没有矛盾,而是矛盾着的各个方面的对立统一。根据经典作家的对抗将会消失,矛盾仍将存在的观点,邓小平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协调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的许多新举措。一是实现了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大大改变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所造成的人际关系混乱、不和谐状况。二是把知识分子作为领导阶级的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三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并从细节问题出发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路。四是指出妥善处理、协调各阶层、各群体的关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第五,统一战线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也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途径和方法,邓小平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的一系列新思想。总之,正是由于邓小平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指导思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才把中国各条战线、各行业各、各个阶层的人民群众的力量都凝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个伟大理想上,为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在国际上,邓小平认识到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关系及彼此之间和谐共处的必要性,大胆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善同世界各国的关系,团结一切支持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友好国家和人士,以智力、资源、资金引进的多种方式,进行交往与合作,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献计献策、贡献力量。
  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不仅彻底改变了国家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更是抓住了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根基——物质建设。没有邓小平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的思想指导下取得的建设成就,就没有和谐社会理论产生的的物质基础。富裕是和谐的物质前提,贫穷与和谐是格格不入、毫不相干的。和谐社会是物资极大丰富、社会财富充分涌流的社会。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根本谈不上和谐,邓小平彻底否定了越穷越革命、宁要穷的共产主义,不要富的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主要是精神方面的等种种“穷社会主义”“穷共产主义”荒谬论调。邓小平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一心一意搞建设的道路,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这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摆脱贫穷的首要措施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而这需要经济建设的支撑。温饱问题的解决,由温饱向小康社会的过渡,是和谐社会的最原初的物质起点。
www.350xue.com
  温饱问题解决之后,邓小平还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对“建设小康社会”思想的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而这些理想的实现如果没有物质基础做保障,都是不可能现实的,因此,在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也必须依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二、制定“共同富裕”的战略方针,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的价值取向高度一致
  共同富裕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源头之一,是和谐社会的价值取向。邓小平把共同富裕做为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p373
  邓小平既继承了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共同富裕的理念,又赋予共同富裕更丰富的内涵,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邓小平不止一次地指出:“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也要致力于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表明,他所倡导的共同富裕,其领域既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的富裕,也涵盖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丰富性,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中国人民。邓小平讲:“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这段经典论述从正反两个方面阐述了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
  邓小平把实现共同富裕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找到了一条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可行道路:先富——后富——共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今的二十多年,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指引下,中国人民逐渐摆脱贫穷,走向富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至今在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仍存在着贫富差距拉大、利益分配不公、先富者为富不仁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这也是改革中、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邓小平本人无论在什么时候,在提到共同富裕的问题时,总是完整地阐述“先富、后富、共富”之间的辩证关系。“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还科学地预测:“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就标志着共同致富已成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心课题。
  三、提出了解决发展与代价问题的思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辟了道路
  鉴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中的现实情况,邓小平在强调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中积累起来的一些严重问题,这些问题既是发展中的代价,也是影响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不和谐因素。邓小平认识到解决发展中代价问题的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并高瞻远瞩地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总体思路和指导方针,提出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
  我国发展中的代价问题,总起来说,包括两种性质的问题,在社会领域表现为道德滑坡,在自然领域表现为生态破坏。

邓小平社会发展观的当代实践价值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价值  发展观  邓小平   高中政治论文,高中政治教学论文大全,高中政治小论文,政治教学 - 高中政治论文

高中政治论文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