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浏览次数: 315次| 发布日期:06-12 11:19:52 | 高一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故都的秋 
教学目的 
①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 
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品味诗一般的意境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学习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的散文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一. 导入 
   导语设计: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无数描写秋的佳作,同学们能说一说吗? 
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北风吹故林,秋声不可听。——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李清照《一剪梅》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     弃疾《丑奴儿》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白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是啊,秋天是多姿多彩的------ 
   有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感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品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文学作品,常常是客观现实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的统一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贵在“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体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一起来循着细腻的笔触去细细品味一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味。 
(板书: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 学生自读课文 
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快速识别景物特色的词句,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同时, 
思考:1.“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2. 通过哪些段落中的景象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的这些特色的? 
明确:1.“清、静、悲凉”。 
   2.3~11段 
(二)听录音诵读3~11段。 
要求:1.圈出呈现色彩的词句;2.标出传递声响的物名。 
下面请同学顺着诵读的导引,神往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放录音) 
1.请一生回答,其他学生补充。 
明确:秋色:芦花、柳影、夜月、碧空、蓝朵、槐蕊、青布、秋果----清 
2.师问:文中描写的诸多色彩总的格调是什么? 
明确:冷色。 
3.请学生简要分析。 
4.师: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你心里会产生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冷清、孤独、寂寞等等。 
5.师:观秋色,故都的秋好冷清哟!那么,故都的秋声如何呢? 
明确:秋声:虫唱、钟声、鸽声、帚声、蝉声、风声、雨声、人声----静 
6.师:这么多的声响交织在一起,故都究竟是闹还是静? 
明确:静。 
7.师:有分析,有例证,才能使人信服。 
8.生:分析原因。 
明确:以动衬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9.由此看来,闻秋声,故都的秋好寂静啊! 假如你是一个孤独的旅行者,沉浸在冷清的秋色之中,又置身于孤寂的秋空之下,你心里将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悲凉。 
10.师:这“悲凉”二字便是故都那浓浓的秋味所在。不过,我有个疑惑,故都北京,即使在郁达夫这个时代,秋天里,明艳之色有,繁闹之境在,如火辣辣的香山红叶、游人如织的颐和园等,作者为什么避而不写? 
明确:郁达夫,三岁丧父。17岁便随长兄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文艺观和审美观方面,他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是“静止如水似的文学。” 
  此文写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满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这种感受在当时其它人的作品中也有痕迹。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不也有哀愁吗? 
  由此可见,散文的鉴赏,既要读懂作者笔下的客观现实,又要注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对思想感情的体会,还要结合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 
  11.师:写自然之秋,抒内心之愁,便是这篇散文的突出特色。这种特色必须在读中品味,请大家齐读3、4两段,力求读出清、静、悲凉来。 
12.生:齐读。 
13.评价。课后要反复读,把握了情与景的辩证关系,才能于细微之处见精妙。下面我来点几处,请同学们来评一评。 
A.作者为何将“淡红色”的牵牛花视为最次的? 
明确:与心境不合。(同时分析枣子熟了不是红色的吗?“七八月之交”的枣也是“淡绿微黄”的。) 
B.师:雨后话秋有一句,“唉,天可真凉了”,作者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长,是出于什么目的?(学生自由谈) 
C.下面请看文章的开头第2段,对照北国之秋,概括南国之秋的特色。 
明确:“慢、润、淡” 
D.请浏览文章倒数第2段,说说作者为何要写故都之外的南国之秋? 
明确:对比,突出北国之秋。 
E.再请看12自然段思考:这一大段议论有无必要?为什么? 
明确: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 
F. 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完全不同一理解:有人认为本文是颂秋的,但也有人认为是悲秋的。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教者认为:本文是用深沉的忧思和落寞的悲凉来颂秋的。开头就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饱尝一尝”;在文章的结尾可以读到这样的句子:“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生命的三分之一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4.师:结合课文内容,用仿句形式完成下题: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小院中每椽低矮的破屋内;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颗雨滴里;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声里。) 
★现在我们再来找找,“故都的秋”到底在哪里?----心中有秋,笔下才有愁。 
作者写作是这样,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只有用心感悟,才能胸中有文,心中有情。 
附板书: 
 读懂客观现实,体会思想感情 

   芦花、柳影、夜月、碧空、 
秋色:              清 
秋     蓝朵、槐蕊、青布、秋果      悲 

味     虫唱、钟声、鸽声、帚声      凉 
秋声:              静 
蝉声、风声、雨声、人声故都的秋 
   人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的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 
   有人登高,笔下出现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的景象,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 
有人在秋中徘徊,目之所及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和“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秋雨里,柳永读到的是凄苦。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苏教版语文高一年级《故都的秋》教学设计之一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一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案,高一语文教案免费下载,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一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