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

浏览次数: 242次| 发布日期:06-12 11:25:47 | 高二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
2、屈原及《离骚》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上个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生活在时代大动荡,社会大变革的战国中期。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在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据《史记 屈原列传》记载,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义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王甚任之。”还曾“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原力主革新政治,举贤授能,除残去秽,励精图治。这就突破了贵族阶级的局限,而适应了新兴阶级的政治要求。楚国贵族集团中的顽固派不断打击和排挤屈原,使他一生为之奋斗呼号的政治理想不能得到实现。他就用诗歌倾吐自己的忧愁幽思、缠绵悱恻的情绪。 
    《离骚》是屈原一生寻求爱国真理并为之奋斗不息的一个缩影,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是“可与日月争光”的一篇浪漫主义杰作,是诗人的一篇主要代表作品,也是“楚辞”体的重要代表作品,人们往往以此来统称屈原的全部诗作,它在我国文学史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人们常将“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 
     《离骚》的主题表现了诗人为实现祖国富强的崇高目标所作的热烈追求和不屈的斗争。“离”——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全诗373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本课便是选于其中的20-32节。 
三、诵读课文 
1、放录音: 
第一遍,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的节奏。 
第二遍,让学生轻声跟读。 
第三遍,让学生大声朗读。 
2、指名学生朗读,指正生字的读音及句子的节奏。 
3、教师总结骚体诗的诵读节奏: 
骚体诗一般是三四个节拍,随文切分。如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 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4、请同学们集体读一遍课文,要读出语气。 
四、整体把握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课下的注解,疏通课文的句子,注意生字、生词及常用字、词的特殊用法。 
2、要求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课文内容,梳理课文思路。 
明确:1-7节作者自述受屈遭贬的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8-13节表现了作者追求美政,九死未悔的高尚节操,抒发忧国忧民,献身理想的爱国感情。 
五、重、难点解决过程    学习1-7节 
1、要求学生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2、提问:第一节中,诗人“太息”“掩涕”,为什么?这一节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是因为“哀民生之多艰”,即同情人民生活艰难。这两句承上,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给我们塑造了一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人形象。“余虽好修姱以羁鞿兮,謇朝谇夕替 ”两句启下。 
3、提问:屈原一生“好修姱以鞿羁鞿兮”,却为什么“謇朝谇而夕替”?有哪三个原因? 
明确:小人投机(“众女”“谣诼”);君王“不察”,自己不愿同流合污。 
4、屈原怎么对待这种不公平的待遇?(用诗句回答)屈原是什么态度?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世之所厚”。表现了屈原实施“美政”,振兴楚国的政治理想和爱国热情,以及修身洁行的高尚节操和嫉恶如仇的斗争精神,并对楚国的腐败政治和黑暗势力做了无情的揭露和斥责。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六、小结: 
     第一部分自述受屈遭贬的政治原因,表示不愿同流合污。 
七、作业: 
     背诵课文。
 孔雀东南飞
 
 [教学目标] A、把握这首诗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 
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B、从诗歌的写作时代和作品反映的时代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 
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C、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 
位,背诵默写诗歌中的名句。 
D、掌握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几个文言实词 
[教学重点]  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B 
[教学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由该课文的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导人新课。 
二、简介有关文学常识 
1、乐府和乐府诗:概念略。举例:《上邪》《战城南》 
2、汉代乐府与南北朝乐府 
3、“乐府双璧”: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木兰辞》 
4、《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 
三、结合小序简介本文故事情节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代末年的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四、导读全诗,把握情节和人物 
课文较长,重点引读,理清情节线索,鉴赏人物对话。 
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夫妻只得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故事结尾与其它中国民间文学几成千篇一律,充满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两人合葬,林中化鸟。(其它如《梁祝》中的“化蝶”、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 
五、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解通读一遍 
解决下列问题: 
1、基本解决翻译问题; 
2、理清故事脉络和矛盾冲突的变化和激化; 
3、注意人物对话的特点和人物形象的塑造。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结合课后练习一理清故事结构 
开头两句:托物起兴,引出故事。 
第一部分:兰芝被遣(2~5自然段)——故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夫妻誓别(6~12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三部分:兰芝抗婚(13~21自然段)——故事的发展 
第四部分:双双殉情(22~31自然段)——故事的高潮 
第五部分:告诫后人(32自然段)——故事的尾声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二、人物形象和对话 
本文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的艺术形象,除了他们的悲剧行为外,对话在表现典型性格方面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逼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 
“十三能……十六诵诗书”——知书达礼 
“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卑不亢 
“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外柔内刚 
2、焦仲卿:忠于爱情,忍辱负重,但胆小怕事。 
“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坚贞不逾 
“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叛逆精神 
3、焦母: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言人,是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典型;她既极端的蛮横无理,又一味的独断专行。对焦刘的婚姻强行拆散,对儿子软硬兼施。(对话鉴赏略) 
4、刘兄:反面形象,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此人性行暴戾,趋炎附势,尖酸刻薄,冷酷无情。(对话鉴赏略) 
三、文章的表现手法 
1、人物对话的个性化;(见二) 
2、铺陈排比的手法; 
3、起兴和尾声 
四、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意义偏“姥” 
昼夜勤作息:意义偏“作” 
我有亲父母:意义偏“母” 
逼迫兼兄弟:意义偏“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高二年级第一单元各课教学设计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二语文教案,高二语文选修教案,高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高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