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刘禹锡诗鉴赏(5)

刘禹锡诗鉴赏(5)

浏览次数: 117次| 发布日期:03-09 14:22:52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刘禹锡诗鉴赏(5),

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蜒飞上玉搔头。
这首诗的标题写得很明白,它是和白居易的《春词》一诗的,所以,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白居易的《春词 》:低花树映小妆楼,春入眉心两点愁。斜倚栏干背鹦鹉,思量何事不回头?
诗的第三句说到鹦鹉,这是一种“嘴红毛绿语仍奇 ”的鸟儿,常常被养在后宫之中。“坐对朱笼闲理曲,琵琶鹦鹉语相和”。把鹦鹉养在后宫 ,似乎能给寂寞的宫女增加一点乐趣。不过,对于这种巧嘴饶舌的角色,也不能不防,所以“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白居易的这首《春词 》,从三四句来看 ,也是一首描写宫女生活的“宫词”。白居易曾在《后宫词 》中说:“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这两句诗可以说是概括了无数个正当妙龄,却又失去青春的宫女们的悲伤凄苦。我们发现在反映宫女们这种共同命运的古典诗歌中 ,不少进步的诗人,不仅对她们倾注了深切的同情,而且写出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作品,这种努力表现作品个性的精神,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 。比如白居易的《春词》,先描绘一个斜倚栏干 、背向鹦鹉 、眉目含愁的形象,接着以“思量何事不回头 ”的问句,轻轻一拨,引而不发。意味深长。而刘禹锡的和诗,则更加委婉曲折、另辟蹊径。
“ 高楼晓见一花开,便觉春光四面来”。刘禹锡诗中的这位深居后宫的宫女,也禁不住被这四面袭来的春光触动了 ,她妆扮一新,急忙下楼。“宜面”二字,是说脂粉涂抹得与容颜相宜,给人一种匀称和谐的美感,这说明她打扮得相当认真、考究。这就是诗的第一句所要表现的内容,看上去,不仅没有愁,倒似乎还有几分喜色。是因为这融融春光使她暂时忘却了心中苦恼,还是这风香春暖的良辰美景,使她心底萌发了一丝朦胧的希望 ——那便是“ 欲得君王回一顾”。不管怎样,此刻的心情总是比较轻快的吧!
诗的第二句是说下得楼来,确是莺歌蝶舞,柳绿花红。然而庭院深深,宫门紧锁,独自一人,更生寂寞,于是满目生愁。从诗的发展看,这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三四两句就是要进一步把这个“愁”字写足,怎么写呢?试想这位宫女下楼的本意该不是为了寻愁觅恨 ,要是早知如此 ,她何苦“ 下朱楼”,又何必“新妆宜面 ”?可是结果恰恰惹得无端烦恼上心头,这突然变化的痛苦心情,使她再也无心赏玩,只好用“数花朵”来遣愁散闷,打发这大好春光。为什么要“数花朵 ”,大概含有对这无人观赏、转瞬即逝的春花,叹之、怜之、伤之的情怀吧?她默默地数着、数着⋯⋯ ,“蜻蜒飞上玉搔头 ”,这确是精采的神来之笔!它含蓄地表现出她那沉浸在痛苦中的、凝神伫立的情态 ;它还暗示了这位宫女有着如花似玉的容貌,以至于使常在花中的蜻蜒也错把美人当花朵,轻轻飞上玉搔头;而且也意味着她的命运亦如这庭院中的春花一样,寂寞深锁,无人赏识,只能引来这无知的蜻蜒 。真是花亦似人,人亦如花,春光空负,“为谁零落为谁开”?这就自然而含蓄地引出了人愁花愁一院愁的主题。有人说:“诗不难于结,而难于神”。这首诗的结尾是出人意料的,诗人摄取了一个偶然的镜头——“蜻蜒飞上玉搔头 ”,蜻蜒无心人有恨。它简炼而巧妙地描写了不幸的宫女,在春光烂漫之中孤寂凄冷的境遇,构思新颖而富有情韵,可谓结得有“神”。
踏歌词选一
刘禹锡
春江月出大堤平,
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
红霞映树鹧鸪鸣。
民歌中,情歌一类数量很多。它不仅有较高的审美娱乐价值,而且也起到实际的爱情桥梁的作用。在我国西南民间,对歌的风俗自古很盛。刘禹锡谪居巴楚间的诗作中就有这种民俗的描写 ,《踏歌词》第一首就是。踏歌是不用伴奏、踏地以为节拍的徒歌,是民歌的一种唱法。
开篇以景起兴。春江水涨,几乎平堤。尤其在月下,堤面和江面都明晃晃连成一片,更给人水与堤平的感觉 。“大堤平”三字,不仅写出江水上涨,大堤平宽 ,还写出月色的皎洁。就在这样的春江花月夜,堤上走着成队的“女郎 ”。她们都是生在村野的民间姑娘,是趁月圆之夜“踏歌”来的。她们初来的情态是彼此偎靠连袂而行,既兴奋,又含几分娇羞。一二句写“ 春江月出 ”,是暮色 ;三四句写到“红霞映树 ”,是拂晓,其间有较长的时间跨度,省略了一些情事。从三句的“唱尽新词”和“欢”等字样看 ,省去的正是“ 新词宛转递相传”的对歌的情景。民间对歌,词儿大多是即兴新编,言为心声,所以是“新词”。“欢”则是女方所悦的男子,即对歌的另一方 。歌声一起 ,姑娘们最初的娇羞立即被赶跑了,到后来,新词唱尽,便与所欢相就。所以同组其三就写道:“月落乌啼云雨(指男女私情)散 ,游童陌上拾花钿 。”在这样美丽的夜晚并非十全十美,有人找到情侣,同时也有人找不到。三四句正是这样一个特写的镜头。它表现的并不是全部的女郎而是其中的某一个。在别人都凭歌声为媒介而会到自己所“欢”的时候 ,她却是“唱尽新词欢不见”,尝到了失望的滋味。但她仍旧怀着希望,一直等到“红霞映树”的早晨。
小伙子最后来了没有?“鹧鸪鸣”声似乎有所暗示 。然而终究是个谜,有两种猜法。鹧鸪雄雌和鸣,也许暗示姑娘终于等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但也可以是相反,这双双鸟儿和鸣之声反衬出她的烦恼。不光这结尾有些扑朔迷离,第三句省略的主词也有解作女郎全体的。从而这就成了一个很离奇的夜晚——小伙子们都没有来,姑娘们都有些不堪。总之,由于使用了省略和暗示的语言 ,使得此诗意境灵活,不易确指。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诗写出了妙龄中的女郎对爱情失望而有所期待的心情。
插田歌
刘禹锡
连州城下,俯接村墟。偶登郡楼,适有所感。遂书其事为俚
歌,以俟采诗者。
冈头花草齐,
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
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
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
嘤咛如竹枝。
但闻怨响音,
不辨俚语词。
时时一大笑,
此必相嘲嗤。
水平苗漠漠,
烟火生墟落。
黄犬往复还,
赤鸡鸣且啄。
路旁谁家郎,
乌帽衫袖长。
自言上计吏,
年幼离帝乡。
田夫语计吏:
“君家侬定谙。
一来长安道,
眼大不相参。”
计吏笑致辞:
“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
侬入无度数。
昨来补卫士,
唯用筒竹布。
君看二三年,
我作官人去。”
这首乐府体诗歌写于刘禹锡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时期。诗以俚歌形式写了农民插秧的场面以及农夫与计吏的一番对话。序文说希望中央派官吏来采集歌谣,明确表示他作诗的目的是讽谕朝政、匡正时弊。中唐新乐府诗虽然大都有意仿效乐府民歌通俗浅显的风格,但象《插田歌》这样富于民歌天然神韵的作品也并不多见。这首诗将乐府长于叙事和对话的特点与山歌俚曲清新流畅的风格相结合,融进诗人善于戏谑的幽默感,创造出独具一格的诗歌意境。头六句用清淡的色彩和简炼的语言描绘出插秧时节连州郊外的大好风光:冈头花草齐整,燕子穿梭飞舞,田埂笔直如线,清水粼粼闪光。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白裙绿衣与绿苗白水的鲜明色彩分外醒目 、谐和。这几句笔墨虽淡,却渲染出南方水乡浓郁的春天气息。
“齐唱郢中歌”以下六句进一步通过听觉来描写农民劳动的情景。在农夫们一片整齐的哼唱中时时穿插进一阵阵嘲嗤的大笑,忧郁的情调与活跃的气氛奇妙地融合在一起 ,因而歌声虽然哀怨 ,但并无沉闷之感 。“但闻 ”、“不辨 ”、“此必”扣住诗人从郡楼下望的角度描写,虽然楼上人听不真歌词和嘲嗤的内容,却传神地勾画出了农民们朴野而又乐天的性格特征,绘出了富有特色的民风乡俗。“ 怨响音”是农民们在繁重劳动和艰辛生活的重压下自然发出的痛苦呻吟,而“时时一大笑”则爆发出他们热爱生活、富于幽默感的旺盛活力 。时怨时嘲的情绪变换 ,暗示了农民对现实的不满,这就与下文农夫对计吏的嘲讽获得了照应。
尤其高明的是,诗人没有描写劳动时间的推移过程 ,而仅用“ 水平苗漠漠”一句景物描写点明插秧已毕 ,使场景自然地从水田转移到村路。炊烟袅袅、鸡犬奔啄的四句景色点缀承上启下,展示了农民劳动归来时村落里宁静和平而微带骚动的气氛,同时引出计吏的登场,将全诗前后两部分对比的内容契合无间地接合成一个完整的场面。计吏乌帽长衫的打扮出现在这青田白水的背景上,在农妇田夫白裙绿衣的衬托下,不但显示出计吏与农夫身份地位的差别,而且使人联想到它好象一个小小的黑点玷污了这美好的田野,正如他的庸俗污染了田间辛勤劳动的纯朴气氛一样。计吏的自我介绍引出田夫与他的对话,下一“自”字,巧妙地表现了计吏急于自炫身份的心理。
田夫对计吏的应酬颇含深意。“君家侬定谙”,说明田夫知道计吏本来也是出身于附近乡村的 。“一来长安道 ,眼大不相参”,讽刺计吏一旦当上官差,去过一趟长安,便与乡邻不是一路人了。话虽是对“这一个”计吏而发,却也概括了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普遍现象,揭示了官贵民贱的社会关系的本质。计吏没有听出田夫话里的讽刺意味,反而“笑”着致辞,借机大放厥词。这一“笑”正显出他的愚蠢。“ 长安真大处 ,省门高轲峨,侬入无度数”,活画出尚未脱掉土气的计吏鄙俗可笑的神情和虚荣浅薄的性格 。“昨来补卫士,唯用筒竹布”是全诗讽刺的重点。既然计吏的姓名补入朝廷禁军的缺额,只须拿出些筒竹布便贿赂得来,那么官职当然也可随意买卖了 。“君看二三年,我作官人去 ”,这种推测既是计吏的自炫,也道出了诗人的忧虑。但让这话出自一个小小的计吏之口,则收到比诗人直接议论更为强烈的效果。连计吏都觉得官价便宜,更可见出皇家卫士名额之贱,朝廷卖官鬻爵之滥。全诗写到计吏得意忘形地预卜自己将会高升的前途时便戛然而止。听了这一席话田夫的反应如何 ,则让读者自己去想象 ,这就留下了无穷的余味。这一段对话纯用口语 ,寥寥数字,朴素无华,却传神地表现出农夫与计吏这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体现了诗人通俗活泼而又具有高度概括力的语言特色。

[1] [2]  下一页


刘禹锡诗鉴赏(5)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