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语文阅读教学诗词教学杜牧诗鉴赏(3)

杜牧诗鉴赏(3)

浏览次数: 758次| 发布日期:02-26 02:41:04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杜牧诗鉴赏(3),

九日齐山登高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
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
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
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
牛山何必独沾衣?
夏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在这天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 。齐山,在池州贵池县东南 ,山脚下有清溪,清溪由此北流数里入长江,是江南名胜之地。这首七律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所作。
首联“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一开始描绘了满目秋景,游兴勃勃。诗人登山游目览观所见 。“涵”字极有气势,点出长江的浩荡无际。从山上俯视数里外的长江,只见蓝天、碧云、青山、绿洲似乎都沉浸在江中,融成一幅和谐明媚的图画。一字鸿雁南去,动静相衬,充满生气 。“客”此指诗人好友张祜。当时他特来池州访晤杜牧,并有《和杜牧之齐山登高》诗记这次重阳登临宴饮之乐。
中间两联夹叙夹议,抒写诗人登临饮酒时的复杂心情 。从首联看,此游已可算得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兼具;贤主、嘉宾欢聚一堂。因此,第三句“尘世难逢”开口笑 ”,“开口笑”见庄子说:“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瘐、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语虽达观而意含抑郁 。“难逢”反衬出往日不常见,人事匆匆。接下一句“菊花须插满头归 ”,兴致勃勃的游行竟掩盖不住内心的郁闷,诗人以旷达的言辞,近于失态的举动来掩饰心中的失落。再接下来两句“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是慰客自慰,感情的转折由隐而显。诗人对好友说,乘这个人世难逢的好日子举杯痛饮吧!只管饮得酩酊大醉,不用在登临时因夕阳西下而生人生迟暮的感伤。一个是远州刺史,一个是失意处士,二人怀才不遇,同病相怜。身处逆境,他们只好故作旷达。
尾联“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再以旷达的议论总束全诗。诗人由自己登临齐山兴感联想到齐景公登临牛山堕泪的故事。齐景公是感于人生无常,富贵荣华不能永保而落泪。当时在一旁的晏子却以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对齐景公等人的流涕加以嘲笑 。杜牧这次登高表面看去也象晏子那样坦然,认为人事代谢,自古而然,不必象齐景公那样为此而感伤流涕,但实际上,他内心并不超然。后来,他回忆会昌年间在黄州、池州当刺史的情形说 :“牧实忝幸,亦在遣中。黄冈大泽,葭苇之场,继来池阳,西在孤岛。”(《祭周相公文》)这一番牢骚与此诗的旷达言辞何其矛盾!此诗外示旷达,内含抑郁不平,表现出士大夫痛苦而复杂的矛盾心理。
诗人的旷达,表现为自慰自遣,诗人的愤郁,寄情山水自然。本篇把这两种思想情绪交织在一起,以拗峭挺拔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凄恻深沉的情怀。
过勤政楼
杜 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
承露丝囊世已无。
惟有紫苔偏称意,
年年因雨上金铺。
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之地,建于开元八年(720),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
开元十七年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 ,定这一天为千秋节 ,公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 ,“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 ”,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再也见不到。诗的第一句说佳节虚在,乃综论,第二句却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落实了。
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 。“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 ,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 ,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情感真实,感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 ,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见,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 ,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罕见 ,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 。诗人不写别的,偏从紫苔下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到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发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 。作者以紫苔见意 ,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今绿锈满身,好像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 ,“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谢,独有紫苔任情滋蔓 ,似乎是大自然的偏爱 ,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
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使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今日之衰,实际上使人思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今日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今日之衰 。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
念昔游三首(其一)
杜 牧
十载飘然绳检外,
樽前自献自为酬。
秋山春雨闲吟处,
倚遍江南寺寺楼。
杜牧曾因仕途坎坷 ,长期飘泊南方。《念昔游》是若干年后追忆那次飘游而写的组诗,一共三首,这是第一首。
诗的前两句,描写他十年浪迹江南,自由自在的生活。漫长的生涯中,诗人只突出了一个“自献自为酬”的场面。两个“自”字,把他那种自斟自饮,自得其乐,独往独来,不受拘束,飘然于绳检之外的神态勾画出来了。这神态貌似潇洒自得,实际上隐约地透露出满腹不合时宜的愤世之感。
诗的后两句正面写到《念昔游》的“游”字上,但是并没有具体描写江南的景色 。“秋山春雨”只是对江南景色的概括,然而爽朗的秋山和连绵不绝的春雨也颇富于江南景致的特征。“春”、“秋”二字连用,同前面的“十载 ”相呼应 ,暗示出飘泊江南时日之久 。诗人寄情山水 ,徜徉在旖旎风光之中,兴会所致,不免吟诗遣兴。写游迹又突出江南的寺院,正如作者在《江南春绝句》中所说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风光尤胜。“倚楼”关切吟诗。“倚遍江南寺寺楼 ”,并烘托出游历的地域之广阔,也即是时间之长,又呼应开头“十载”。
诗人到处游山玩水,似乎悠然自在,内心却十分苦闷 。这首忆昔诗,重点不在追述游历之地的景致,而是借此抒发内心的情感。愈是把自己写得无忧无虑,无拘无束,而且年复一年,无处不去,就愈表现出他的百无聊赖和无可奈何 。诗中无一处正面倾吐牢骚,而又处处让读者感到有一股怨气,妙就妙在这“言外之意”或“弦外之音”上面。
念昔游三首(其三)
杜 牧
李白题诗水西寺,
古木回岩楼阁风。
半醒半醉游三日,
红白花开山雨中。
 “水西寺”即天宫水西寺,是宣州泾县水西山中很有名的一座寺院。寺中“凡十四院,其最胜者曰华岩院,横跨两山,廊庑皆阁道,泉流其下”(《江南通志》)。李白曾到此游览,并题有《游水西简郑明府》一诗 。此诗杜牧开门见山,提到李白在此题诗一事。李白诗中云 :“清湍鸣回溪,绿竹绕飞阁;凉风日潇洒,幽客时憩泊 ”,描写了山寺佳境。杜牧将这一佳境凝炼为“古木回岩楼阁风 ”,正抓住了水西寺的特色:横跨两山的建筑,用阁道相连,四周皆是苍翠的古树、绿竹,凌空的楼阁之中,山风习习。多么美妙动人的风光!
李白一生坎坷曲折 ,长期浪迹江湖,寄情山水。杜牧此时不但与李白的境遇相仿,而且心绪也有些相似。李白身临佳境曰“幽客时憩泊 ”;杜牧面对胜景曰“半醒半醉游三日 ”,都是想把政治上失意后的苦闷消释在可以令人忘忧的美景之中 。三 、四句合起来,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在蒙蒙的雨雾中,山花盛开,红白相间,幽香扑鼻;似醉若醒的诗人,信步走在这一带有浓烈的自然野趣的景色之中,显得多么陶然自得。
此诗二 、四两句写景既雄俊清爽,又纤丽典雅。诗人是完全沉迷在这如画的山景里了吗?还是借大自然的景致来涤去自己胸中之块垒呢?也许两者都有。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杜 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
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
舞破中原始下来。
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反叛,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耿耿 。玄宗轻信谎言 ,从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了。“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正是写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的情形。这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是迷人眼目的烟幕,又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1] [2]  下一页


杜牧诗鉴赏(3)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