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鉴赏(34)
浏览次数: 814次| 发布日期:12-29 13:49:41 | 诗词教学
标签: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http://www.350xue.com
杜甫诗鉴赏(34),
滟滪堆是长江三峡瞿塘峡中的一个险滩。据《太平寰宇记》载 :“滟滪堆,周回二十丈,在夔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塘峡口。冬水浅,屹然露百余尺;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 。”谚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 。”
“巨石水中央”,湍流之中一巨石当中巍然而立,已见其险。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更令人望而生畏。这两句已突出滟滪的险恶。下两句则写舟人过此祭江的习俗和惊悸心理 :“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沉牛”,就是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是古代的一种祭礼习俗,用这种方式来酬答上天的云雨神灵,以便在过险滩时得到神灵的保护。但即使如此,在滟滪大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两句用习俗和谚语烘衬滟滪的险恶。此处用了侧写之法,“沉牛祭江”,则暗示已有许多航船葬身江底 ;“滟滪如马,戒止舟航 ”,再用古谚强调险恶,但全诗的目的并不全在描写滟滪的险恶上。“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诗人认为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着倾覆的危险,于是就使造物神功设此巨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船。此处一转,则把滟滪险滩化为“ 水候 ”成为航船人的戒石了。《世说新语》曾言 :“滟滪如象,瞿塘莫上,滟滪如马,瞿塘莫下。峡人以此为水候 。”也是此意。“干戈连解缆”是指大历年间战乱未息,诗人漂泊于战乱中,从成都乘船辗转至夔州,在这一段江中漂泊的岁月里,无论是行、是止,时刻都要想到自己是处在一种危险的境地。全诗以“忆垂堂”为结,不仅写出诗人的忧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动乱的现实。诗人“忆垂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变乱,二是自然的险恶。因此诗虽从险滩巨石起笔,而重点并非只在写自然的险恶上。此诗意在通过描述滟滪堆的险恶,抒发诗人“行止忆垂堂”的忧虑心情。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杜甫诗鉴赏(34)
滟滪堆是长江三峡瞿塘峡中的一个险滩。据《太平寰宇记》载 :“滟滪堆,周回二十丈,在夔州西南二百步,蜀江中心瞿塘峡口。冬水浅,屹然露百余尺;夏水涨,没数十丈,其状如马,舟人不敢进 。”谚曰:“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鳖,瞿塘行舟绝,滟滪大如龟,瞿塘不可窥,滟滪大如袱,瞿塘不可触 。”
“巨石水中央”,湍流之中一巨石当中巍然而立,已见其险。到了江寒水浅之时,巨石出水,更令人望而生畏。这两句已突出滟滪的险恶。下两句则写舟人过此祭江的习俗和惊悸心理 :“沉牛答云雨,如马戒舟航”。“ 沉牛”,就是把牛沉于水中,以祭山林川泽,是古代的一种祭礼习俗,用这种方式来酬答上天的云雨神灵,以便在过险滩时得到神灵的保护。但即使如此,在滟滪大如马时也绝不可行船。两句用习俗和谚语烘衬滟滪的险恶。此处用了侧写之法,“沉牛祭江”,则暗示已有许多航船葬身江底 ;“滟滪如马,戒止舟航 ”,再用古谚强调险恶,但全诗的目的并不全在描写滟滪的险恶上。“天意存倾覆,神功接混茫。”诗人认为上天有意使航船存在着倾覆的危险,于是就使造物神功设此巨石,立于茫茫水中以戒行船。此处一转,则把滟滪险滩化为“ 水候 ”成为航船人的戒石了。《世说新语》曾言 :“滟滪如象,瞿塘莫上,滟滪如马,瞿塘莫下。峡人以此为水候 。”也是此意。“干戈连解缆”是指大历年间战乱未息,诗人漂泊于战乱中,从成都乘船辗转至夔州,在这一段江中漂泊的岁月里,无论是行、是止,时刻都要想到自己是处在一种危险的境地。全诗以“忆垂堂”为结,不仅写出诗人的忧虑,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动乱的现实。诗人“忆垂堂”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的变乱,二是自然的险恶。因此诗虽从险滩巨石起笔,而重点并非只在写自然的险恶上。此诗意在通过描述滟滪堆的险恶,抒发诗人“行止忆垂堂”的忧虑心情。
登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 “ 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 ,写水为俯瞰。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 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 ”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 登高 ”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远离故乡,长期漂泊,而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
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饮酒的,而诗人连这点欢乐也失去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 :“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 ,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体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 ”(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诗薮》)
杜甫诗鉴赏(34)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杜甫 诗词教学,诗词教学大全,古诗词鉴赏,语文教学 - 语文阅读教学 - 诗词教学
栏目导航
诗词教学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