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我爱我家
和“说真话”相对的是虚伪,矫情,说假话。在写作上如果沾染了这种坏毛病,那可是害人非浅的!虚伪,做作,编瞎话,说假话,不仅为难、作贱了自身,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也是对读者人格的不尊重和侮辱。
有的人为什么会在作文时不能坚持“说真话”呢?可能有以下原因:第一,有顾忌、不愿意、不好意思或不敢大胆地说出心里话。对自己的心事或隐秘心理,尤其是自己受过的挫折或性格上的弱点,不愿意袒露出来,害羞或怕人耻笑。其实,这样的想法全然是多虑。因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或小或大的挫折,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性格弱点,说出或写出它来,就意味着战胜、告别了它!这正是强者的表现,是个性在不断发展并逐渐走向完善的一种反映,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完全用不着去躲避。而且,也只有这样大胆地去写了,才会写出好文章。第二,怕自己所说的不正确、不完善,从而被人讥笑、嘲讽。这更是不必要的顾虑。坚持“说真话”并不是要求说出的话句句是“真理”。那样的“要求”,就连圣人、伟人也做不到。所以,只要是“说真话”,那就存有通向真理的可能性;而说假话,却只能令人反感。
“诉真情”也很要紧。人有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这是先天的禀赋,不学而能。所以,情贵在真:发自天性,出于自然。从这一点说,虚情、矫情、煽情、造情等等,都是不可取的。写文章之所以一向都强调写“真情实感”,道理也正在这里。
“诉真情”才能使人感动,引起共鸣。这种真情发自内心,自然而然,和那些无欢而喜、无忧而戚、逢场作戏、矫情取宠的“虚情假意”判若冰火,决然不同。
“诉真情”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感情的倾诉不要有范围的限制。一些同学在写自己的真实感情时往往有先入之见,从而带来一些框框: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分成积极和消极、高昂和低沉等的不同,只写前者,滤掉后者,表现出一片光明。这种人为的筛选或掩饰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也是一种作假。人类的感情多种多样,不论高下,只要是自己的真情就可以如实表现。敢写真情(包括一些不好的),同时,又善于驾驭,正能压邪,常常是造成文章感人魅力的原因之一。第二,感情的倾诉要适当节制。任何真正的艺术都是一种“自由”和“节制”的统一。如果感情的倾诉失“度”,使人感到滥情,那就不好了。
说真话、诉真情,核心是真。真,是善、美的基础,是文章能够说服人、感染人的重要条件。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写作之始,就能杜绝假话、矫情,坚持说真话、诉真情,把路子走正。
3.提问讲究艺术性
生活中,只要有交际,就一定有提问。在交际会话中,提问艺术对于了解对方、获取信息、促进交流,有很重要的意义。一个善于提问的人,不但能掌握会话的进展,控制会话的方向,而且能开启对方的心扉,拨动对方的心弦。
让我们从一个实例说起吧:
1956年,苏伊士运河事件发生以后,为了报道中国人民支援埃及人民反英侵略的斗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位曾随中国商品展览团去埃及当过说明员的工人,向他提出一个文绉绉的问题:“埃及人民怎样反对英国殖民主义?”不料,这位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一时结结巴巴回答不上。采访出现的僵局,使那位记者意识到自己的“提问太不艺术”。怎样提问才富于艺术性呢?
首先,要因人设问。人有男女老幼之分,有千差万别的个性,有各各相异的知识水平和互不相同的生活环境等,因此不可“千人一问”。所谓“因人设问”,主要在于:一、对象不同,提问内容也要不同。一对挚友,可以互相询问:“你工资多少?谈恋爱了吗?”然而,小伙子决不可向刚由人介绍的女友提出类似的问题。二、即使同一个内容,不同对象也要有不同的问法。那位记者所谓“太不艺术”,指的便是提问不看对象。后来,当他改问“埃及人民对英国人怎么样?”时,对方立即滔滔不绝地说开了。可见,要别人打开话匣子,就要“量体裁衣”,看什么对象提什么问题。
其次,提问要看准时机,就像亚里斯多德说过的:“思想使人说出当时当地可能说的和应当说的话。”说话的时机,是由说话的时境提供的。说话主体所感知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心理环境和语言环境,这四个要素即构成说话时境。孔子在《论语·季氏篇》里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不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该说这话的时候却说了,叫做急躁;应该说这话时却不说,叫做隐瞒;不看对方脸色便贸然开口,叫做闭着眼睛瞎说。孔子讲的,就是根据时境把握说话时机的问题。一般说来,当对方很忙或正在处理急事时,不宜提与此无关的问题;当对方伤心或失意时,不宜提太复杂、太生硬的会引起对方不快的问题;当对方遇到困难或麻烦,需要单独冷静思考时,则最好不要提任何问题。
提问也要讲究得体。所谓得体,一是措辞审慎,二是不唐突,不使人难堪。据传,某教士在做礼拜时忽然烟瘾大发,便问其上司:“我祈祷时可以抽烟吗?”这么发问难免受上司的呵斥。其后,另一位教士也熬不住烟瘾,却以另一种口气问道:“我吸烟时可以祈祷吗?”上司竟不以为忤,允许了他的请求。由于前者不假思索,而后者则工于措辞,同样的请求可以获不同结果。再如,会议主持人往往如此发问:“不知各位有何高见?”一句话就把想说的人也“唬”住了。倒不如改为:“各位有什么想法呢?”朴质无华,效果反倒好一些。可见,提问要琢磨自己的措辞。
提问不唐突,也是不可忽视的。假如在大庭广众之下问对方:“你有什么理由可说?”“你迟到一个小时,上哪儿混去了?”如此唐突的问法,令人难以下台,人家一定会不高兴。相反,巧妙得体的提问,不但不会使人难堪,反而使人明知其难也乐于回答。1981年4月,瑞典首相费尔丁访华,与中央电视台记者有这样一段问答:
记者:不知道是不是可以向首相先生提出一个关于首相家庭生活的问题?
首相:可以。
记者:你在首都工作,你的夫人和孩子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不知道你的家庭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本来,要求一位首相自己揭开家庭生活的幕纱,就有点勉为其难,如遭拒绝也令记者本人难堪。然而,由于提问使双方都避开了窘境,费尔丁乐于回答,记者也达到了采访目的。
此外,提问还要尊重对方。尊重对方,固然不可不注意态度和语气,创造“问者谦谦,言者谆谆”的气氛。然而,更重要的是在于,提问要体谅对方,考虑怎样提出问题才便于对方愉快地给予答复。便于对方回答的问题,一般总是这样的问题:
(1)提出的问题是具体精细的
抽象的问题往往引出笼统的回答,而具体的提问方有如愿以偿的可能。上面讲到的那位记者,他的第一个提问,就不如第二个具体。再举个例子:1980年8月,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她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天安门上保留下来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这个问题实际上很有分量,涉及我们党和全国人民对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如何评价的实质性问题。这样化笼统为具体,口子虽然小了,却便于对方回答。如果改问:“请问贵党对毛泽东主席如何评价?”答案就不会一样。
(2)提出的问题是先后有序的
提问要讲究逻辑顺序,不要一下子就把人“将”死。如果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易入难,由具体至抽象,以此为序,从对方熟悉的、直观的、易于回答的问题问起,并注意前后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既有利于对方一一作答,问者又可登堂入室,探骊得珠,收取预期的效果。否则,头一炮就“卡壳”,提问就难以为继了。这更是有意作系列提问者不可不注意的问题。
(陆军、吴天锡《交际会话的艺术》,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4.学生习作
我的家
我家三口人,爸爸、妈妈和我。
我家住六层顶楼,冬冷夏热,两间卧室一个小厅,厨房不大厕所很小。
爸爸很勤奋,总是见他伏案工作。可家里没人时,他也会偷懒看看电视。
妈妈很懒惰,连备课也躺在床上,她嫌她的写字台光线不好,我和爸爸不敢说她,怕把她惹急了不给我们做饭吃。
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 我爱我家
- › 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课后读一读字词
- ›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记忆歌诀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第六单元《诗五首》全解
- › 初中文言文全解(语文版)——七年级上第七单元《诗五首》全解
- › 人教版七年级上英语阅读练习
- › 2017年人教版七年级上第一单元课后字词复习
- › 2017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教学进度表(二)
- ›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音标
- › 语文基础知识之七年级上册通假字
- ›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必背古诗词
- ›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文学常识
- › 七年级上教参:《世说新语》两则
- ›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 › 七年级上教参: 化石吟
- › 七年级上教参: 看云识天气
- › 七年级上教参:绿色蝈蝈
tag: 口语交际 我爱我家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七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第三本存折
- ·苏教版七上《明月几时有》赏析
- ·苏教版七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七年级上教参:《世说新语》两则
-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 ·七年级上教参: 化石吟
- ·七年级上教参: 看云识天气
- ·七年级上教参:绿色蝈蝈
- ·七年级上教参:月亮上的足迹
- ·七年级上教参:山市
- ·七年级上教参:风筝
- ·七年级上教参:羚羊木雕
- ·《风筝》教学参考:《风筝》思想内容面
- ·七年级上教参:诗两首(金色花、纸船寄
- ·七年级上教参:济南的冬天
- ·七年级上教参:皇帝的新装
- ·七年级上教参:郭沫若诗两首(上的街市
- ·七年级上教参:女娲造人
- ·七年级上教参: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 ·七年级上教参:寓言四则
- ·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
- ·七年级上教参: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
- ·七年级上教参:散步
- ·七年级上教参:童趣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王家新批判: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在一部电影结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在山的那边
- ·《在山的那边》教学参考:山那边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