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七年级上同步辅导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浏览次数: 36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
标签:七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以上不过举其大要而言,培养学生感悟古诗的能力有多种途径。只要教师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必能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更新、更有效的培养方式来。

练习说明

  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1.《观沧海》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2.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4.“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一说你的感受。

设题目的是使学生在大致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这五首诗。默写是为了巩固记忆,也要检查字是否写得正确。

参考答案

1.要注意题干“最能反映”一语。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虽属实景,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答题时应注意的是,不要简单地作比较,要引导学生认识诗人的正意就在这四句上,前面写实景是作衬托用的。

2.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主要之点是使学生运用再造想像领会诗人此刻的感情;如有可能,找一幅长江下游的图片给学生看看,或者背诵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望天门山》,然后指出诗人此刻所在的具体位置。

3.要引导学生注意诗中的细节描写。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

4.重在使学生领会寓情于景的写法。前两句表现欣慰欢快之情;后两句表现惊喜之情──这些都可以说成是闲适之情。要着重分析后两句。

5.这也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重在培养想像力。

  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诗词略)

设题目的是向课外延伸。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需要适当地增减篇目。下面是三组诗句的出处:

1.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风吹”句写仲春之景)

2.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林花”句写暮春之景)

3.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无意”句写初春)

教学建议

这篇课文拟用两课时教读:前两首共用一课时;后三首共用一课时(如果有困难,《天净沙秋思》可以用略读方式处理或改为课外自读,但课上一定要先背下来)。具体建议如下:

一、要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的气氛。诵读的方式要灵活多变,如果班上有读得较好的,到最后也可以试作表情诵读。教师要为学生作示范背诵。

二、在初中阶段,重在读懂,不提出欣赏的要求,但又要着力培养学生再造想像的能力和联想的能力,其中已包含了欣赏的成分。这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因为在本阶段培养上述两种能力旨在加深学生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并巩固学生对诗句的记忆,而不涉及意象和意境的理论,也不要求学生认识诗的艺术风格。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这个原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使学生学得有兴味,愿意多读一些古代诗歌。

三、教师的责任是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要讲得精练,讲到点子上,使学生能有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要遵照“诗无达诂”的原则,不拿自己的见解限制学生。

四、作者生平就依注释讲,不另作介绍,但要求学生要记住每首诗的诗题及作者姓名。

五、教案示例:《西江月》教案(张必锟)

导入

词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三种,58字以内为小令,91字以上为长调,58字以上至90字为中调。其实并无根据,但习惯如此。长一点的词还可以分段,有双调、三叠、四叠之分。这首词有50字,仍属小令,但有两段,故称双调。读双调的词要注意上、下段(又称上片、下片或上阕、下阕)之间的联系。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在上饶带湖期间写的,记一次夜行的经历,比较容易读懂。

读读讲讲问问

教师领读全词一至二遍,着力培养学生的节奏感,也可让学生试读。

问:词人这次夜行的路程长不长?(长)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天气有变化: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词人找避雨地可以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路长,为什么要夜行?(白日酷热)这时是什么季节?(从蝉鸣可见,从“说丰年”可知,是丰收在望之时,即盛夏;又,雨是骤雨,也是盛夏时有的。)“说丰年”的是谁?(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村民。)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来叙述上片的内容。(深夜时分,月儿从云缝里钻了出来,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头上栖息的山鹊,清风吹拂,蝉也叫得格外欢快。此时,词人和他的同伴们正行进在黄沙道中,一路上他们都闻到了稻花的香气,田间的青蛙也不断地鸣叫,他们一边走一边谈论着今年定是一个好年成。)

问: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天空已布满乌云,仅天边尚余几颗星。)“两三点雨山前”,雨不大嘛,词人着急吗?(从下句看,他是着急的,因为这是骤雨将至的信号。)词人此刻一定是快步急行,他对这条路熟悉吗?(从下文“旧时”二字可知他是熟悉的。)再看最后两句,注释里的话跟词人的表述有什么不同?(词人用的是倒语。)为什么要用倒语?(表现词人的惊喜之情,因为他找到避雨的地方了。)补充解释:词中常常出现倒语,有的出于表达内容的需要,有的出于押韵的需要,更多的是两种需要兼而有之,这两句就是这样。

学生创造性地表述下片内容(可参照上片的表述方式)。

总结

凡双调的词,内容重点大多在下片。这首词也是如此:它上片写月明之景表达词人轻松、喜悦的心情,其实只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本意所在。在山野里夜行遇雨而能找到避雨的地方,这种乐趣只有身历其境的人才能体会到。

此外,读词也要注意词中的关键性字眼,过去叫做“炼字”。这首词中“忽见”二字就炼得好,集中地表达了词人喜出望外之情。

(有些括号里的话是提示性的,并非预设答案。)

有关资料

一、译诗示例(张必锟)

1.《观沧海》

策马东来,

登上碣石上。

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海面浩淼,

水波澹澹。

突兀耸立的山岛呀,

最先跃入眼帘。

山岛上──

百草丰美,

树木浓繁。

虽然已到秋天,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诗歌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七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