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初中语文初中同步辅导七年级上同步辅导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浏览次数: 362次| 发布日期:12-29 13:46:31 |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
标签:七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http://www.350xue.com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它们仍生意盎然。

看大海──

在萧瑟秋风中,

汹涌起伏着

不尽的洪波巨澜!

太阳和月亮,

昼夜不停运转,

都是大海吐纳的

小小弹丸;

天上的银河啊,

星光璀璨,

它们也都出生于

大海广阔的胸间。

啊!

今日我观赏大海,

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

倾吐宏伟的心愿。

2.《次北固山下》

旅客要走的道路呀,

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

江上碧波荡漾,

我正好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

江面变得开阔无边。

和风吹拂,风向不偏,

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红日从东海上诞生了,

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

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

春天提早进入了旧年。

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

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

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

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

(选自《初中古诗文导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二、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196)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建安五年(200),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207)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遗著有《魏武帝集》,已佚,明人有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先天进士,官洛阳尉。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与綦毋潜友善。其诗流传不多。《河岳英灵集》称:“湾词翰早著,为天下所称最者不过一二。游吴中作《江南意》诗云:‘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宋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早期生活优裕,跟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后,流离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伤感,有时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常用白描,语言清丽。有《漱玉词》集。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下(今陕西渭南),曾官太子少傅。一生写了很多诗,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都很有名,其中尤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现在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即归南宋。他力主抗金,屡受打击,隐居上饶带湖几达20年。曾短期被起用,但不受重视,抱恨而终。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代著名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不久即跳出宦海,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岳阳楼》《马丹阳》《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代杂剧四大家。并写有小令、套数二百余首,经后人辑入《东篱乐府》。他在元代散曲作家群中,位居第一。在他的作品中,更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元人周德清誉之为“秋思之祖”,王国维称赞其“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是“小令之最佳者”。这些评价,并非溢美之辞。

三、关于《观沧海》一诗

1.《观沧海》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摘自董德松《诗中有画画中含情》,《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第二册)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胸怀。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2.关于“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袁行霈)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碣石”,据《汉书·地理志》载,在丽城(现在河北乐亭)西南,六朝时沉入海里。“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头两句起得很平稳,“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说明自己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原来的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乐亭县的西南,面对着渤海。

(摘自袁行霈《曹操诗〈观沧海〉》,同上)

3.关于“水何澹澹”六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澹澹”,是形容海水摇摇晃晃的样子;“何”,这里当“多么”讲。“水何澹澹”,形容大海波澜壮阔,其中有惊讶,有赞美,正是刚刚登上山顶的第一个印象。“竦峙”,是高耸屹立的样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我们都知道,同样是观海,站在岸边,坐在船头,或者是登上山顶,我们的感受是很不相同的。曹操这时候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自然是大海的全景。所以他从大处落墨,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浑然的气势,给人一种坚定倔强的感觉。山岛巍然,一下子就夺去了诗人的注意,所以紧接着就写岛上的景色:“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充满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仿佛其中有无限的生趣等待我们去发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随着一阵萧瑟的风声,突然涌起了滔天的波澜,使人觉得惊叹都有点来不及呢!可是等我们掉转视线,去看那涌起的洪波的时候,诗人却不再描写下去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七年级上教参:古代诗歌五首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诗歌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七年级上同步学习,初中语文学习,语文教学 - 初中语文 - 初中同步辅导 - 七年级上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