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论宋玉的人格——自司马迁对宋玉评介的客观依据与主观倾向谈起

论宋玉的人格——自司马迁对宋玉评介的客观依据与主观倾向谈起

浏览次数: 128次| 发布日期:07-07 01:54:07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论宋玉的人格——自司马迁对宋玉评介的客观依据与主观倾向谈起,

摘 要: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宋玉有“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的评介,学术界有人曲解太史公的本意,认为宋玉是没有气节的文人,我们对司马迁的宋玉评介,从客观依据和主观倾向两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司马迁对宋玉基本是肯定的,“从容辞令”,肯定了宋玉的文学才能,“终莫敢直谏”,则是在肯定宋玉微谏的同时,对其没有达到直谏程度表示了遗憾。因而,以司马迁宋玉评介为据来否定宋玉人格的说法,事实上是没有根据的。
关键词:司马迁; 宋玉;评介

    《史记·屈原传》后有一段关于屈原后学宋玉等人的评介,其文曰: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这里司马迁对宋玉等人“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的评介,成为后人评论宋玉的最可靠的依据,然而有些宋玉评论者,曲解了司马迁的话,据此断言宋玉是没有气节的文人,甚或将宋主丑化为背叛师门、谄媚权贵的小人,致使被古人看做与屈原并列、人称“屈宋”的战国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宋玉蒙受了不白之冤,更以错误的导向,误导了解许多不明真象的读者。有见于此,本文拟就司马迁对宋玉评介的客观依据和主观倾向进行梳理与分析,旨在正确理解司马迁对宋玉的评介,使人们公正地了解宋玉,拨乱反正,以正视听。

    一、司马迁对宋玉评介的客观依据
    据史料记载,司马迁是古往今来第一个评介宋玉的人,宋玉之人赖以传世,司马迁功不可没。众所周知,太史公著史,多有所本,鲜有妄言,态度谨慎,可谓信史,班固于《汉书·司马迁传》赞之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又知司马迁去宋玉之世不远,更曾亲历楚地采风,“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汉书·司马迁传》),他对宋玉事迹必有所了解。故知司马氏评介宋玉定有其所本,当非凭空作论。玩味司马迁评介宋玉“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语,其意有二,一是行为上“终莫敢直谏”,一是作品中“终莫敢直谏”。考《史记》之前之历史资料,已无有宋玉事迹的只言片语,司马迁之所据已无从可考。然有汉一代有宋玉作品传世,《汉书·艺文志》记有“宋玉赋十六篇”,《汉书》研究者认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本于刘向父子的《七略》,刘向,西汉末期人,据此可知宋玉赋在西汉必流传于世,这当是可知的司马迁评介宋玉的重要依据。
    考传世的宋玉作品,《楚辞章句》存有《九辩》、《招魂》两篇,《文选》存有《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对楚王问》五篇,《古文苑》存有《笛赋》、《大言赋》、《小言赋》、《讽赋》、《钓赋》、《舞赋》六篇,《文选补遗》存有《微咏赋》,《历代文纪》存有《报友人书》,明无名氏抄本《宋玉集》存有《高唐对》、《郢中对》,总计十七篇,其中辞二篇,赋十一篇,对问三篇,文一篇。关于宋玉的作品,前人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多有所怀疑,自1972年《唐勒赋》出士后,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散体赋在战国末期的存在,学者才重新审视宋玉的作品,认为对传世的宋玉作品,在拿不出可靠证据的情况下,应承认宋玉的著作权,于是将《楚辞章句》中的二篇和《文选》中的五篇视为宋玉所作,我们认为除此以外,《古文苑》中的六篇与《文选补遗》中的《微咏赋》也当是宋玉所作。
    纵观宋玉的作品,从内容的角度说,有取悦于君王的,如《大言赋》、《小言赋》、《舞赋》;有于取悦君王中略带微讽的,如《高唐赋》、《神女赋》、《微咏赋》;有全篇讽谕君王的,如《风赋》、《钓赋》;有自我辩解的,如《登徒子好色赋》、《讽赋》、《对楚王问》;有应用型的,如《招魂》;有抒情型的,如《九辩》、《笛赋》。其中具有讽谏内容的作品,若《高唐赋》、《神女赋》、《微咏赋》,暗讽楚王的yin乐生活;若《风赋》,借物为说,喻指君王与贫民的贫富悬殊的阶级差别;若《钓赋》,托事明理,倡扬儒家的治国之术;若《九辩》,则抒写贫士失职,众小当道,怀才不遇的愤懑;若《笛赋》,则抒写亡国之痛,有昭示楚人“安心隐志”再图复国之意。这些作品,除《九辩》讽谕较为直白外,余皆迂曲其说,从宋玉作品的内容看,司马迁说宋玉“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基本符合事实。从宋玉作品编年的角度说,《大言赋》、《小言赋》、《舞赋》、《高唐赋》、《神女赋》、《微咏赋》、《讽赋》、《风赋》、《钓赋》等当是楚襄王时的作品,《登徒子好色赋》、《招魂》当是楚考烈王时的作品,《九辩》是考烈王死后宋玉失职后的作品,《笛赋》是楚国灭亡后的作品。以此为线索,我们可以看出,宋玉的作品内容是在不断变化的,是随着楚国形势的变化而变化的,是随着作者思想的日益成熟而变化的。其早期的作品以取悦君王为主,逐渐开始有了“劝百讽一”的倾向,直至托物讽谏,到了宋玉晚年,《九辩》中的讽谕方显直接,而《笛赋》则又迂曲其说,委婉写意。司马迁当注意到了宋玉作品的这种变化,他的评语“终莫敢直谏”中的“终”字便透露了个中的寓义,然而司马迁对宋玉作品的变化过程并未记叙,只是说出了“终莫敢直谏”的结论。这里提请大家注意,司马迁说宋玉“莫敢直谏”是与屈原比较而言的,是指出宋玉不如屈原的地方,是陈述了一个事实,并没有彻底否定,或恶意贬低宋玉之意。其实,从发展变化的眼光看,从人生主流思想来看问题,成熟后的宋玉,经历了楚国沧桑变化的宋玉,是应该肯定的,他心系国家,即使失职落拓,仍关注楚国兴亡。尽管他只是个文学侍从,但并未只作“倡优”之事,尽管他“终莫敢直谏”,但必竟是有所谏,尽管他不如屈原刚直,但仍有屈原精神。后人将屈宋并称,当不是只着眼于二人的文学贡献,也是对他们人格精神的称许。司马迁能在《屈原贾谊列传》中提及宋玉,也是将宋玉视为屈贾的同道,这表现了司马迁对宋玉“莫敢直谏”的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只是略感宋玉尚有所不足而已。

    二、司马迁对宋玉评介的主观倾向
    中国古代的史家,自孔子作《春秋》以一字为褒贬以来,在著史中就带有各自的主观倾向,无论官修者、私修者,莫不如此。司马迁著《史记》更是具有鲜明的独特的史学观,他在《报任安书》中声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就是他向世人公示的他著《史记》的创作目的,其中“成一家之言”则是公然宣布他的《史记》是“一家”即个人的史学观的实践。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之下,我们可以推知,司马迁笔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莫不渗透着他的喜恶褒贬,他的主观倾向。
    关于司马迁的史学观,是一个大题目,我们这里不准备展开去谈,而只欲说一说与其对宋玉评介相关的问题。司马迁关于宋玉的评介是附于《屈原贾谊列传》之中的,按照《史记》的体例,凡合传者,合传之两个或几个人物都有着明显的相关性,就《屈原贾谊列传》而言,屈原、贾谊二人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后者又是前者的追随者、崇拜者,而二人的人生经历都是有志难成、怀才不遇、愤懑一生,二人之死更都是悲惨的,屈原之沉江辞世,贾谊之积郁亡命,均令人痛悼,可谓悲剧人生。我们知道司马迁对这两个人是充分肯定的。就附于《屈原贾谊列传》中的宋玉、唐勒、景差来说,司马迁记叙这三个屈原后学,决不只是因为他们“从容辞令”,是屈原辞赋的承继者,应该说,他们的生活遭际也有与屈原、贾谊的类似之处,他们的人格精神也应与屈原、贾谊相近。我们这里只谈宋玉,一者因为唐勒、景差于史料中资料太少,流传的作品也微乎其微,难以描述其一生经历,二者因为本文所谈的问题是关乎宋玉的。上文我们已经介绍了宋玉的作品,从中可知:宋玉曾三次被谗,一次是说他“有遗行”(见《对楚王问》),两次是说他“好色”(见《讽赋》、《好色赋》),从宋玉的作品分析,宋玉并非是好色之徒,只不过是因其风流倜傥,而成为小人攻击他的口实,看来宋玉为官也并不顺利;宋玉最终被楚王遗弃,失职后漂泊南楚(见《九辩》),也是一个怀才不遇的人;宋玉虽“莫敢直谏”,但也屡有讽谏(见《钓赋》、《风赋》等),尤其在楚亡后,他“歌壮士之必往,悲猛勇乎飘疾”,亡国之痛溢于言表,“嘉乐悠长,俟贤士兮”,“鹿鸣萋萋,思我友兮”,“安心隐志,可长久兮”(见《笛赋》),期待贤士复国之心拳拳切切,可以说算得上是正直的有良心的文人。尽管司马迁对宋玉还略存不满,批评宋玉“莫敢直谏”,但又不失时机地点评了他,事实说明司马迁对宋玉即使从主观倾向上说,也是基本肯定的,他起码把宋玉看作一个可以入史的历史人物,并且是可以在《屈原贾谊列传》中写上一笔的历史人物。
    尽管司马迁对宋玉是基本肯定的,但他只用简短的话语评介宋玉,且对其有“终莫敢直谏”的批评,这说明在司马迁心目中宋玉还不能与屈原,甚或贾谊相提并论。这是为什么呢?大家知道,司马迁曾为李陵降匈奴事在朝廷上直言申辩,因而触怒了权贵,于是蒙受了宫刑之辱(从《汉书·苏武传》中关于李陵的记载看,司马迁的申辩是正确的。)正所谓“茸以蚕室,重为天下笑。悲夫!悲夫!”(见《报任安书》)由于他的这种人生遭遇,在他内心中本能地产生了一种倾向,即对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寄于深切的同情,对历史中直言敢谏的正直人物情有独钟。例如: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不仅把只行过帝王之令而从未做过帝王的项羽列在本纪之中,而且在撰文中,突出描写项羽的丰功伟绩、壮烈人生,然而对项羽的一些暴虐之事,如坑秦卒、屠咸阳、烹说者等仅略笔带过,而在其他人的传纪中再去详述,以刻画项羽这位失败了的英雄的形象。这无疑是对悲剧人物项羽的深切同情。又如:在《滑稽列传》中,司马迁把历史上地位极底的倡优收入列传之中,齐之淳于髡,楚之优孟,秦之优旃都成为他的描写对象,极力突写他们直谏、智谏的事迹,笔端含情,不无褒奖。这无疑是对他们敢于进言,谏君之过的首肯。由于司马迁同情悲剧人物,钟情敢谏之士,这便自然地形成了他衡量历史人物的一个标准,奠定了他撰写《史记》,遴选历史人物入史的一个基调。用司马迁自己的话说,就是“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述“明圣盛德”,记“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太史公自序》)。在这种标准、这种基调的作用下,追求美政、直言敢谏、上下求索、九死不悔、以死相谏的屈原,理所当然是司马迁要大写特写的,追随屈原、上书劝政、无辜被贬、才高盖世、英年早逝的贾谊,理所当然是司马迁要充分肯定的。正如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声明的,“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议,《离骚》有之。作《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而宋玉与屈原、贾谊相比,尤其是与屈原相比,毫无疑问,他是略逊一筹的。因而,司马迁对宋玉作了降格处理,没有用大篇幅去记叙他,更表示了一定的缺憾。可见,司马迁用简短的话语评介宋玉,用“终莫敢直谏”批评宋玉,是他的史学观所决定的。如果按司马迁的撰史准则来分析,在篇幅上这样处理,在人格上这样评介,我们是完全可以理解的。王充在《论衡·超奇》中说:“唐勒、宋玉,亦楚文人也,竹帛不纪者,屈原在其上也。”看来,司马迁对宋玉的评介,《史记》中对宋玉的篇幅处理,也代表了有汉一代一些文人学士的某种共识。然而重要的是,我们要清楚,司马迁对宋玉是基本肯定的,首先,“从容辞令”,是司马迁对宋玉文学才能的肯定,其次,“终莫敢直谏”,也是肯定了宋玉微谏或者说智谏楚王的行为,只是对其没有达到直谏的程度表示了遗憾。

[1] [2]  下一页


论宋玉的人格——自司马迁对宋玉评介的客观依据与主观倾向谈起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