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浏览次数: 790次| 发布日期:06-28 01:48:05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1930年3月2日下午,左联成立大会在上海窦乐安路233号(即今多伦路201弄2号)中华艺术大学召开。这里离鲁迅和柔石住的景云里不远。为了保护鲁迅的安全,当时文委书记潘汉年指示让柔石、冯雪峰专职保护鲁迅,要他们在一旦发生危险的情况下,从后门撤退。柔石当时还不是党员,从这些安排,可以看出党组织对他的信任及他与党的密切关系。
    1930年5月,经冯雪峰介绍,柔石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给自己的秘密工作作掩护,他请友人王育和与明日书店接洽,在书店挂个编辑的名称。由于安全的需要,他不断地搬家,最后搬到静安寺泰利巷,这是一个秘密的地点,柔石与同志们的联系也不断改用化名。在鲁迅的日记中,从7月开始柔石的名字就改用“平复”或“平甫”了。

狱中狱外

    柔石被捕的当天下午,巡捕押他到明日书店,问经理是否认识。经理看到柔石咬牙示意,就回答说不认识,又见柔石带着手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待巡捕一走,慌忙跑去告诉王肓和,当晚,冯雪峰就从这里得到消息,第二天,鲁迅也从朋友处得到了这一不幸的消息。
    柔石被捕之后,明友们急忙托人找律师打听消息,刚打听到老闸捕房有一个叫赵少雄的共产党嫌犯,很快又移交到市公安局。
    在龙华狱中,柔石先后给冯雪峰、王育和传出两封信,一个星期后,曾让人带出一个纸条,说是狱中的水泥地很冷,要朋友送被头和衣服去。由于无法送去,一周后,他又递出一个纸条,这次没有提天冷的话,只是要朋友们将自己被捕的消息瞒住他的老母,说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让老人知道。就在一个多月前,柔石风尘仆仆地从上海回到家乡,庆祝年迈的母亲六十寿辰,母亲盼望儿子已经双目失明,但是柔石只能在家陪伴一个星期,为了党的事业,他辞亲别子,又回到战斗的黄浦江畔。
    十几年后,柔石的好友林淡秋深情忆念:……这位《旧时代之死》的作者的音容笑貌,一直活在我的心里:那天然的卷曲的头发,那躲在细边眼镜后边的近视眼,那微驼的背,那浓重的乡音。……他的生与死,我一直默默地咀嚼着,嚼出火、嚼出光,有时也嚼出一点悲凉。
 

“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怎么来往起来”

    柔石在上海是怎么和鲁迅先生来往起来的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我也忘记了在上海是怎么来往起来,总之,他那时住在景云里,离我的寓所不过四五家门面,不知怎么一来,就来往起来了。”
    一九二八年柔石从家乡到上海不久,就住进景云里二十三号。这儿原是鲁迅居住,许广平在《景云深处是吾家》中说:“于是我们就在一九二七年的十月八日,从共和旅店迁入景云里第二弄的最末一家二十三号居住了(后来让给柔石等人居住)。”鲁迅一九二八年九月九日《日记》说:从景云里二十三号“移居里内十八号屋”,可见柔石搬进景云里的时间,应在九月九日以后。当时柔石非常敬仰鲁迅,一九二三年还在北京大学听过鲁迅先生讲课,但二人并不熟悉。柔石埋头写作,却苦于无处发表,象他这样一个不出名的新作家,没有名人介绍,其作品是很难发表的,于是想到了鲁迅先生。林淡秋在《忆柔石》中曾谈及此事:他问柔石“稿子出路找好了吗”?柔石回答说:“还没有,打算去找鲁迅先生。”于是鼓起勇气去找鲁迅先生帮忙。鲁迅先生热情支持,使他喜出望外,他在一九二八年九月十三日给他哥哥赵平西的信中写道:“福已将小说三册,交鲁迅先生批阅,鲁迅先生乃当今有名之文人,如能称誉,代为序刊印行,则福前途之命运,不愁蹇促矣!……”
    根据柔石搬进景云里的时间(九月九日以后)和柔石写家信时间(九月十三),柔石和鲁迅先生在景云里的第一次来往,应在一九二八年九月九日至九月十三日之间,是柔石送小说求鲁迅先生批阅。
 

方孝孺

                                           一

    方孝孺(1357—1402) 明代浙江宁海人,字希直,又字希古,人称正学先生。明惠帝(失允炆)时任侍讲学士,文学博士。1402年,燕王朱棣(dī),即后来的明成祖,兵入京师(今江苏南京)后,他不肯为成祖起草登极诏书,被杀,灭十族(九族及方的学生),死者达870余人。著有《逊志斋集》。

                                           二

    方孝孺(1357—1402) 字希直,又字希古,明浙江宁海(今浙江省象山县)人。宋濂弟子。洪武二十五年任汉中府教授。蜀献王聘为世子师,名其室曰正学,人称正学先生。建文时,任翰林侍讲学士。燕王朱棣起兵,当时朝廷诏檄多出其手。燕兵入京师(今南京),称帝(成祖),命孝孺起草即位诏书,不从。成祖顾左右授笔札曰:“诏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掷笔于地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遂被杀,宗族亲友连坐死者凡十族,达八百四十七人。福王时追赠文成。著



www.350xue.com
有《逊志斋集》二十四卷。孝孺论文强调作家的独特风貌,不可强求一律。他说:“人之为文,岂故为尔不同哉?其形人人殊,声音笑貌人人殊,其言固不得而强同也”(《张彦辉文集序》)。他认为好的文章都是艺术性的创造,不能靠模仿古人。他说:“庄周之著书,李白之诗歌,放荡纵恣,惟其所欲,而无不如意。彼岂学而为之哉?其心默会乎神,故无所用其智巧,而举天下之智巧莫能加焉……庄周、李白、神于文者也。……当二子之为文也,不自知其出于心而应于手,况自知其神乎?……效古人之文者,非能文者也,惟心会于神者能之”(《苏太史文集序》)。所以他的文章雄健豪放,时有新意。散文《越巫》,通过以“治鬼”术骗人的越巫终为装鬼者吓死的故事,嘲笑巫祝欺人自欺的可恶和可悲;同时讽刺社会上那些招摇撞骗、欺世盗名的人。《吴士》一篇,写张士诚任用的“吴士”,平时“好夸言,自高其能……尤喜谈兵,谈必推孙吴”,实际并没有“将兵”的本领,每一临阵,就“遁去不敢少格”。作者借此讽刺世之夸夸其谈而无实学的人。作者于篇后说:“右《越巫》《吴士》二篇,余见世人之好诞者死于诞,好夸者死于夸,而终身不自知其非者众矣,岂不惑哉?游吴越间,客谈二事,类之,书以为世戒”。为文宗旨,于此可见。在《蚊对》篇中,作者通过童子的议论,运用形象的比喻,把人类社会中的剥削者,压迫者和动物中的蚊子对比,指出前者比后者更为残酷,更加卑鄙无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叶灵风

叶灵风:当时一个庸俗无聊的文人。有一个时期常为刊物和文艺书籍设计封面或作插图,大都是模仿甚至剽窃蕗谷虹儿的作品。他曾恶意地攻击鲁迅为“阴阳脸的老人”挂着他已往的战迹,躲在酒缸的后面,挥着他‘艺术的武器’,在抵御着纷然而来的外侮。”(见《戈壁》(半月刊)(上海)第二期,1928年5月15日。
    她与周毓英之流,曾经伪装革命,混入“左联”。后来,充当国民党反动派“民族主义文学”运动的走卒。
 

“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

                                         一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对于我那‘人心惟危’说的怀疑减少了……”
    南开大学附中编写的《鲁迅作品教学》中说:“朝花社是由鲁迅、柔石、王方仁、崔真吾集资成立的。柔石的钱由鲁迅垫付,鲁迅又以许广平的名义再入一股,所以朝花社的资本五分之三由鲁迅出。王方仁说自己的哥哥开的教育用品社可以赊纸给朝花社,并答应代售书刊。结果纸很坏,印出的画很不好,卖出的书刊收不回钱,王方仁又为家里盖祠堂奔忙,结果朝花社赔了钱,只好结束。朝花社的倒闭,鲁迅、柔石出钱出力结果赔了钱,王方仁赚了便宜跑到外国留洋去了,对鲁迅的‘人心惟危’说减少了。他在给家属的信中说:‘社会是黑暗的,有时候做坏人的得到便宜,做好人反而吃亏’。”许广平在《鲁迅回忆录·为革命文化事业而奋斗》中也谈及此事,内容和《鲁迅作品教学》所讲是一致的,并提到:“朝花社赔钱停办,但是王方仁家的教育用品社开得更昌盛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参考资料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