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浏览次数: 790次| 发布日期:06-28 01:48:05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柔石在狱中给友人的第二封信

请将此信挂号转寄至闸北横浜路景云里23号王清溪兄收。
清溪兄:
    在狱已半月,身上满生起虱来了。这里困苦不堪,饥寒交迫,冯妹脸带青肿,使我每见心酸。望你们极力为我俩设法。
    大先生能转托得蔡先生的信否?如需赎款,可与家兄商量。总之,望设法使我俩早日脱离苦海。下星期三再来看我们一次。借钱给我们,丹麦小说请徐先生卖给商务。
祝你们好!
                                                        雄
            &nb



www.350xue.com
sp;                                           5日

                                          三

关于柔石的第二封遗书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果然,第二封信就很不同,措辞非常惨苦,且说冯女士的面目都浮肿了,可惜我没有抄下这封信。”
    原先人们以为柔石的第二封狱中遗书已遗失。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七日《人民日报》上登了丁景唐的一篇文章:《柔石烈士的两封狱中遗书》,才知道遗书被保存了下来,现藏上海鲁迅纪念馆。今将该文摘录于下:
    “……信是柔石烈士牺牲前二天(二月五日)从狱中托人挂号寄至‘闸北横浜路景云里’一位同乡的(据林浩的《鲁迅传》说,收信人姓名是‘清溪’,即柔石的同乡王育和,当时他们同住景云里二十三号——笔者),这封信是柔石烈士的绝笔,也是用铅笔写在一张三十二开大小的白报纸上,并未破残,字迹也比第一封信清楚。信的内容如鲁迅所说的,和第一封信有些不同,反映了狱中的饥寒交迫生活。信上说:在狱中已半月,身上满生起虱来了。这里困苦不堪,饥寒交迫,冯妹脸带青肿……’信末又提及‘《丹麦小说》请徐先生卖给商务’,署名‘雄五日’。这本《丹麦小说》,后来查明就是烈士牺牲六年后,于一九三七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丹麦短篇小说集》,署了金桥、淡秋合译的笔名。”(据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合编的《鲁迅年谱》说,“信中还请鲁迅找蔡元培设法营救。”——笔者)
    这篇文章虽未录下遗书全文,但遗书的主要内容已经很清楚了。
 

“忽然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他的身上中了十弹。”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但忽得到一个可靠的消息,说柔石和其他二十三人,已于二月七日夜或八日晨,在龙华警备司令部被枪毙了,他的身上中了十弹。”另外有的参考资料说,左联五烈士是被活埋的,实际情况究竟怎样?
    由于国民党严密封锁消息,烈士们遇难信息是通过各种渠道传出来的,有的说法不尽一致是可以理解的。一九三一年四月十九日《新华月报》上刊登了左联的《为纪念被中国的当政者——国民党屠杀的大批中国革命作家而发出的呼吁书》,文中说:在刑场上,国民党士兵让烈士们挖坑,左联的李伟森和其他一些烈士被活埋,当时同志们群起斗争,国民党士兵十分惊慌,急忙开枪,将烈士们全部杀害。笔者就这一问题曾向上海龙华烈士陵园请教,陵园的同志说:一九五○年挖掘烈士遗骨时,挖出一件羊毛衫,是冯铿的,上面弹洞依稀可见,看来《呼吁书》的说法是可信的。
    烈士就义前的场面是十分悲壮的。据当时左联机关刊物《前哨》中介绍:“……据狱中的其他囚犯说,这二十四个人是七日深夜不久之前被提出去的。当士兵们来到的时候,男女同志就一起唱起《国际歌》来。歌声透过了墙壁,不断地传到监狱里面来。过了一会之后,就响起了枪声,歌声也减少了几分,大约还有五六个人的声音在唱着。接着又响起了枪声,于是就只剩下一个人的声音了。这个人似乎受了重伤,因为他的歌声时断时续的,在六发枪的最后一声响过之后,这声音也沉默下去了……”
 

    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

    《纪念》第四部分第十自然段中说:“我记得柔石在年底曾回故乡,住了好些时,到上海后很受朋友的责备。他悲愤地对我说,他的母亲双眼已经失明了,要他多住几天,他怎么能够走呢?”
关于柔石母亲的眼睛,据柔石的妹妹赵文雄回忆,其时还未失明。赵文雄说:“小哥(柔石)到上海后,只回家一次,还是一九二九年嫂嫂在上海住了两个月后,送嫂嫂回家,顺便住几天。……这年冬天,母亲做六十大寿,吉期定在十一月初三,小哥还没有回来。母亲望儿心切,连眼睛也看不清了(据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记述,我的母亲的眼睛在一九三○年底就瞎了。其实不然,母亲患沙眼,直到临死前几天,眼睛才全瞎了)。终于,十一月初四,他回来了。”
 

牺 牲

                                         一

关于凯绥·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

    鲁迅为悼念柔石,选取了德国女艺术家凯绥·珂勒惠支的木刻《牺牲》,发表出1931年9月20日“左联”机关刊物《北斗》创刊号上。
    《牺牲》是凯绥·珂勒惠支的版画介绍进中国来的第一幅。《北斗》创刊号扉面刊登此画时,附有对凯绥·珂勒惠支的简单介绍和对此幅木刻的说明:
    《牺牲》德国珂勒维支木刻《战争》中之一。
    珂勒维支(Kathe KollWitz),一八六七年生于东普鲁士之区匿培克( Koenigsberg)在本乡,柏林,明辛学画,后与医生 Kollwitz结婚。其夫住贫民区域,常为贫民治病,故K.Kollwitz的画材,也多为贫病与辛苦。
    最有名的是四种连续画。《牺牲》即木刻《战争》七幅中之一,刻一母亲含悲献她的儿子去做无谓的牺牲。这时正值欧洲大战,她的两个幼子都死在战线上。
    然而她的画不仅是“悲哀”和“愤怒”,到晚年时,已从悲剧的,英雄的,暗淡的形式化蜕了。
    所以,那盖勒(Otto Nagel)评价她说:K.kollwitz之所以于我们这样接近的,是在她那强有力的,无不包罗的母性。这漂泛于她的艺术之上,如一种善的征兆。这使我们希望离开人间。然而这也是对于更新和更好的“将来”的督促和信仰。
    据丁景唐先生1957年的考证,这篇关于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牺牲》的说明,系鲁迅所作。

                                         二

〖凯绥·珂勒惠支木刻《牺牲》说明〗
    本篇最初发表于1931年9月20日上海《北斗》月刊创刊号,原题《牺牲——德国珂勒惠支木刻〈战争〉中之一》,没有署名。后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时,改为现在的题名。
    凯绥·珂勒惠支(1867—1945) 是德国版画家。她的第二个儿子彼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了。《牺牲》是她的著名组画《战争》(共七幅)中的第一幅,画一位母亲,闭着双眼,满含悲痛地献出自己的儿子。这是介绍给中国的第一幅珂勒惠支的作品。这篇短文是鲁迅推荐给《北斗》刊登《牺牲》时写的,文与画同时发表。文中简介了画家的生平与创作,强调她的画材“多为贫病与辛苦”;说明《牺牲》是《战争》组画七幅中之一及《牺牲》的画面及内涵;介绍了德国画家、美术批评家那盖勒(通译纳格尔,1994—1967)对珂勒惠支的评价:“K.Kollwitz之所以于我们这样接近的,是在她那强有力的,无不包罗的母性。这漂泛于她的艺术之上,如一种善的征兆。这使我们希望离开人间。然而这也是对于更新和更好的‘将来’的督促和信仰。”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参考资料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