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浏览次数: 790次| 发布日期:06-28 01:48:05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二

    《纪念》第二部分第五自然段中说:“不过朝花社不久就倒闭了,我也不想说清其中的原因,总之是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力气固然白化,此外还得去借一百块钱来付纸帐。”
在这段话当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其一是朝花社为什么会“倒闭”,其二是鲁迅为什么“不想说清”朝花社倒闭的原因。
    我们知道,朝花社是鲁迅与柔石等几位青年于1918年11月设立的一个文艺团体。创办这个文艺团体的目的,鲁迅在《纪念》一文中说得很清楚:主要“是在介绍东欧和北欧的文学,输入外国的版画”,“扶植一点刚健质朴的文艺”。在筹办这个文艺团体之初,朝花社同人们首先碰到的是资金问题。朝花社所需的资金,名义上是由鲁迅、柔石、王方仁、崔真吾四人集资而成的。但柔石当时没有钱,他入朝花社的资金是由鲁迅预先垫付的。而鲁迅除了给柔石垫付,并自己入了一股之外,他还以许广平的名义加入了一股。因此,朝花社的资本有五分之三是由鲁迅垫出的。朝花社所需的纸张的来源,是由朝花社同人之一的王方仁介绍他哥哥开的教育用品社卖给的,这个教育用品社不仅卖给朝花社纸张,而且还代为销售朝花社所出的书刊。但是,王方仁哥哥开的教育用品社卖给朝花社的纸张,是极坏的劣质纸,不但不利于印朝花社编选的外国名家版画,而且连一般的书籍也较难印制。而代为销售书刊的书店,除收取大量的代售费之外,竟不付朝花社代售的书费,因此,朝花社不仅蚀光了本钱,而且还欠了债,只好倒闭。朝花社倒闭了,而王方仁哥哥开的教育用品社却日见其兴旺,王方仁也忙着为他家建立祠堂,后来还到德国留了学。总之朝花社从筹办到开张,鲁迅出钱出力,柔石含辛茹苦地工作,可从中渔利的却是王方仁兄弟。鲁迅在1930年1月9日《致霁野》的信中说:“朝花社之不行,我早已写信通知。这是一部分人上了一个人的当,现在将社停止了。”这“一部分人上了一个人的当”,就是指鲁迅、柔石他们上了王方仁的当。朝花社的倒闭,给“柔石的理想的头,先碰了一个大钉子”。然而,事实也教育了他,使他对别人有了更深的认识。当鲁迅最初向柔石提到“人会怎样的骗人 ,怎样的卖友,怎样的吮血”时,他还有所“抗议”,经过朝花社的波折之后,柔石“对于我那‘人心危惟’说的怀疑减少了,有时也叹息道,‘真会这样的么?……’”
    那么,鲁迅为什么“不想说清”朝花社倒闭的原因呢?原来,这是有他的难言之处的。朝花社同人之一的王方仁原是厦门大学来到上海的,与鲁迅认识较早。在厦门期间,他与鲁迅有过一定的交往,到了上海之后,他又与柔石住在一起,鲁迅和柔石的交往,也是由于他的介绍而熟识的。所有这一切,鲁迅是不便明说的。因此,鲁迅在《纪念》一文中,只能以曲折的笔法说他“不想说清 ”朝花社倒闭的原因。
 

  冯 铿

                                            一

    冯铿:女,1907年生,又名岭梅,广东潮洲人。1925年初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五卅”时期即参加潮州革命活动。大革命失败后,她从农村逃亡到上海读书,并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加入“左联”。作品有:中篇小说《最后的出路》、《重新起来》,短篇小说《乐园的幻灭》、《红的日记》等。

                                            二

    冯铿,一名岭梅,一九○七年生于广东省潮州。学生时代,对于压迫者就极富于反抗精神,五卅运动时,她十八岁,代表潮州学生联合会参加各革命团体活动。从此,开始了革命生活。参加左联后,被派参加中央苏维埃准备会工作,她把全部精力交给了革命,废寝忘食,但从未表示丝毫疲倦。一九三一年二月七日被秘密枪杀于龙华。她自被捕至遇害,虽备受牢狱之苦,然态度镇定,意志坚决。临刑时激昂壮烈,与同志们高呼革命口号。遗著有《重新起来》(中篇小说)、《红的日记》(短篇)、《春宵》(诗集)、《婴儿》(戏曲集)等十三种。

                                     

                                      早凋的才女:冯铿
十月先开岭上梅

    在南国的岭东地带,韩江之滨、潮州城下,有座冯公馆,馆主是一位原籍杭州的小盐官,因为资助一位外地的寒士上京赴闱而惹官司,弄得门庭冷落。后来那位寒士金榜题名,贵为广东巡按,出巡潮州,拜访冯公馆。于是,冯家又由败落而中兴。
    公元1907年即近代女杰秋瑾就义的那年11月5日,冯公馆诞生了一个女婴——这就是左联五烈士中的唯一的一位女性作家——冯铿。冯铿出生在阴历10月,大哥据唐代樊晃的诗《南中感怀》:“南路蹉跎客未回,常嗟物候暗相催,四时不变江头草,十月先开岭上梅”句,给妹妹起了一个颇为文雅的名字:岭梅。
    冯铿的父母都是官宦之家的子女,母亲幼年曾从学于潮州著名的藏书家丁日昌,又任教过汕头友联中学。冯铿的兄姐的名字都别具深意,是他父亲为怀念杭州而起:如大哥印月、三姐素秋、四哥瘦菊等。家里排行最小的女儿冯铿,自幼受到书香世家的熏陶,酷爱文学。她的三姐有反抗意识又富有才华,尤其那场轰动潮州的自由恋爱对冯铿的影响很大,三姐是她的启蒙老师。
    小冯铿生得浓眉巨眼,貌似男子,又不喜修饰,爱好辩论,一望而知是个个性刚强、性格鲜明的人。从小,冯铿就有一股不妥协的精神,对社会上的不平现象深恶痛绝,自己曾自豪地说过“从不把自己当女人”的话。
    1921年春天,冯铿进入了潮州著名的友联中学,这是一所在“五四”运动中建立的具有战斗传统的学校,当时活跃在学校中的有著名的社团“友中月刊社”,冯铿很快成为社团的骨干力量。《友中月刊》曾寄赠过鲁迅并得到鼓励和赞许。其实,冯铿在15岁时便开始在父亲的高足许美勋主编的汕头《时报》副刊上发表文艺作品。大哥冯印月将她取名为先开的岭梅的预言实现了。

被称为“大作家、女演员、女革命者”

    1925年春天,是冯铿人生道路的一个新的起点,她进入了友联中学高中部学习,此时正值第一次大革命风暴兴起,而作为大革命策源地的广东更是首当其冲。韩江卷起了怒涛,潮汕咆哮起来,往日平静有序的学校生活被如火如荼的学生运动所取代,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给了冯铿以极大的鼓舞和锻炼,也使她的热情和才智如火一样迸发出来。冯铿被选进汕头学生联合会,她像一只海燕,带着青春的热力鼓振起刚刚长成的翅膀,勇敢地冲进革命的风浪。
    革命军第一次东征潮汕,冯铿和同学们组织慰劳小队到近郊农村乡下慰劳驻军;“五卅”惨案发生后,她立即组织演剧队筹款支援罢工工人。1925年,革命军第二次东征 ,部队进入汕头的第三天正是十月革命纪念日,汕头军民召开纪念大会,周恩来和几位苏联顾问包括加伦将军莅临会场,冯铿参加了这次大会,见到了周恩来和加伦将军,她异常激动。
    那时冯铿带领学生演剧队,自己集编、导、演于一身,加上她出色的社会活动,文学创作,所以当时冯铿有了“大作家、女演员、女革命者”的称号。她当时的作品除了发表在友联中学的《友联期刊》外,主要的阵地就是《岭东民国日报》副刊,这份报纸是时任东江行政委员的周恩来委派李春涛主办的。
 

阳光是七彩的,生活也是七彩的。
    

    中学时代的冯铿是一位有血有肉、刚强而又不乏温柔的南国少女。对外,她如男儿一样豪气和刚强;而在内,她一样有着丰富的少女的情怀。正处于青春期的冯铿,虽然有火热的外面世界在吸引着她,但是来自家庭的压力又时时使她陷入苦闷的深渊。原来,冯铿早恋上了她父亲的学生穷青年许美勋,最初两人是编辑与作者的关系,在文学的道路上,许美勋给了她很多的帮助,两人由谈文学、社会、人生进而到了互相的爱慕,可是,冯铿的父母却要将女儿许配给一个有钱的人家。同时,在革命的浪潮中,一些不良的现象给缺乏判断力的冯铿也带来矛盾和苦闷,她厌倦了家庭,也厌倦城市的喧嚣。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参考资料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