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左翼作家联盟
左翼作家联盟,即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
“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学团体。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并先后在北平、天津等地及日本东京设立分会。领导成员有鲁迅、沈端先(夏衍)、冯雪峰、冯乃超、周起应(周扬)等。“左联”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革命文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它曾有组织有计划地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宣传和研究,批判各种错误的资产阶级文艺思想,提倡革命文学创作,进行文艺大众化的探讨,培养了一批革命文艺工作者,促进了革命文学运动的发展。它在国民党统治区内领导革命文学工作者和进步作家,对国民党的反革命文化“围剿”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在粉碎这种“围剿”中起了重大的作用。由于受到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左联”的一些领导人在工作中有过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倾向,对此,鲁迅曾进行过原则性的批评。1935年底,为了适应抗日救亡运动的新形势,“左联”自行解散。
一个美国的新闻记者
《纪念》第三部分第一自然段中说:“有一次大会时,我便带了一本德译的,一个美国的新闻记者所做的中国游记去送他,这不过以为他可以由此练习德文,另外并无深意。”这里所说的“一个美国的新闻记者”是何人?他“所做的中国游记”是怎样一本书?
关于“一个美国的新闻记者”究竟是何人的问题,曾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意见认为,“一个美国的新闻记者”是指埃德加·斯诺;另一种意见认为,是指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最近有人指出:“一个美国的新闻记者,……应指的是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9期)
究竟是三人中的哪一位呢?根据鲁迅原文及有关史实,我们认为,“一个美国的新闻记者”,应该是指安娜·路易斯·斯特朗。
鲁迅在文章中说,他托柔石送给殷夫的那本书,是在“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之后”的“一次大会”上送去的。再查《鲁迅日记》,我们知道,1931年1月25日,鲁迅曾“以strang之《China’s Reise》赠白莽”。白莽即殷夫,strang即斯特朗,也就是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由此可知,“一个美国的新闻记者“应该是指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鲁迅送给殷夫的那本“中国游记“是《China’s Reise》,“ China’s Reise”系德文,可译作“中国游记”,也可译成“中国旅行记”或“中国纪行”。有的同志认为,“一个美国的新闻记者所做的中国游记”是指《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或《大地的女儿》,这都是不对的。
“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
《为了忘却的记念》中说:“第二天,他就在一个会场上被捕了。”“有的说,他曾经被巡捕带往北新书局去,问是否是柔石……”
柔石是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被捕的。一月十七日午饭后,柔石赶到东方旅社去参加一个秘密会议。冯雪峰说,这次会议是党内一部分同志反对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一次集会(冯雪峰:《关于鲁迅“左联”等问题的谈话》)。由于叛徒唐禹告密,开会时特务包围了会场,柔石等同志不幸被捕。柔石被捕以后,曾被押到明日书店。王静在《关于柔石的一些事情》中有如下记载:巡捕指着柔石问明日书店的经理林达青认识不认识的时候,林达青见柔石用力将牙齿咬一咬,意思是叫林不要承认,林就推说不认识。巡捕接连问了好几遍,才将柔石押上囚车带走了。柔石的同乡王育和在《忆柔石》中还记叙了柔石受审的情况:王育和请张横海律师出庭为柔石辩护。在帝国主义租界法庭上,法官读了被告姓名和“罪状”后,国民党在龙华的淞沪警备司令部要求把“罪犯”引渡。当时法律规定:凡在租界内发生的案件,应由地方法院审讯处理。张律师依法提出抗议无效,帝国主义租界当局同意引渡。审讯很快宣布结束,不顾柔石等人的抗议,被拖上刑车,解往龙华警备司令部。
学德文
柔石在狱内第一封避书中说:“……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周先生……”各种教学参考书对此多有分析,说这表现了柔石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这无疑是对的,但却无人提及柔石在狱中的另一件事。万政在《不朽的共产主义战士》中说:柔石在龙华狱中和柴颖堂同关在一个牢房里。据柴回忆,柔石经常要他讲述狱中情况,及同志们狱中的斗争故事,柔石听起来十分用心,并用筷笔(把一支筷子的一头劈开,夹上一个铅笔头,扎上线做成的)记下,写成文章,编了号包起来,说等出狱后要编成一本书,公诸于世。
二月七日晚,荷枪实弹的宪兵到监狱来提人,柔石意识到屠杀要开始了,在与柴颖堂分别时,把一包文稿交给柴,并嘱咐说:“这些东西,请你给我保存好,将来是有用处的。”柴将文稿藏在地板下,后来被敌人撬开地板搜去了
第二封信就很不同
一
鲁迅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提到柔石囚禁于龙华牢狱中的两封遗书。现已查实,这两封遗书迄今仍完好地保藏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
第一封狱中遗书存在北京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原件为一张6厘米×19.5厘米的白纸,正反面都有铅笔字迹。纸色因年久已变焦黄,铅笔字迹也因年久而模糊。信纸上下端贴在一张约莫16开大小的宣纸的右边偏中地位,而左边是鲁迅亲笔端正地书录的柔石遗书的正反面内容。可以看出这张宣纸显然是经过鲁迅精心设计的。柔石原信的右半纸边,有撕去一半的痕迹,留有一些字影。
第一封狱中遗书写着:
×兄:我与三十五位同犯(七个女的)于昨日到龙华。并于昨夜上了镣,开政治犯以来上镣之纪录。此案累及太大,我一时恐难出狱,书店事望兄弟为我dai办之。现亦好,且跟殷夫兄学德文,此事可告大先生望大先生勿念,我等未受刑。捕房和公安局,几次问大先生地址,但我那里知道。诸望勿念。祝好。
赵少雄
一月二十四日
背后的原文:
洋铁饭碗,要二三只
如不能见面,可将东西
望转交赵少雄
此信写于1931年1月24日,距柔石被捕后一周。鲁迅在文中曾引录此信,但原信的三处“大先生”都由鲁迅改为“周先生”,又原信“此事可告大先生〔;〕望大先生勿念”,标点“;”也系鲁迅所加。大先生是鲁迅家里的亲切称呼,他周围的战友也习惯地用此亲密的称谓。柔石称鲁迅为“大先生”,更是充满了尊崇和敬爱的心意。
二
“可惜我没有抄下这封信”。
鲁迅在文中提到“可惜我没有抄下”的狱中的第二封信,今存于上海鲁迅纪念馆。信是柔石牺牲前二天(2月5日)从狱中托人挂号寄至“闸北横浜路景云里二十三号”一位同乡的。此信是柔石的最后绝笔,也是用铅笔写在一张32开大小的白报纸上,并未破残,字迹也比第一封信清楚。信的内容如鲁迅文中所记的,同第一封信有些不同,反映了狱中饥寒交迫的生活。信上说:“在狱中已半月,身上满生起虱来了。这里困苦不堪,饥寒交迫,冯妹脸带青肿,……”信中又提及《丹麦小说》请徐先生卖给商务”。署名“雄五日”。这本《丹麦小说》,后来查明就是柔石牺牲6年后,于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丹麦短篇小说集》,署了金桥、淡秋合译的笔名。(详见丁景唐《柔石烈士的两封狱中遗书》,1963年11月17日《人民日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着妙棋,全盘皆活—— 简介许国庆老师《...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字频改,功夫自出”——介绍鲁迅先生...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叙得扼要,议得精当——议论文训练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学习方法 积累词汇 补充注释 语言运用 读...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鲁迅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念》延伸练习
- › 《为了忘却的记念》——谈《为了忘却的记念》的类比手法
- › 《为了忘却的记念》——白莽作《孩儿塔》序
- › 《为了忘却的纪念》教后记
- › 《为了忘却的记念》——鲁迅和白莽初次相见的日期
-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作特点
tag: 参考资料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过秦论》学练导程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着妙棋,全盘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字频改,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叙得扼要,议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详细参考资料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学习方法 积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鲁迅
- ·读《伊索寓言》——风华绝代钱钟书
- ·读《伊索寓言》——以意逆志证以事理
- ·《为了忘却的记念》——《为了忘却的记
- ·读《伊索寓言》——“世界是寓言 我们
- ·读《伊索寓言》——读《伊索寓言》,得
- ·读《伊索寓言》——《记钱钟书与<围
- ·读《伊索寓言》——“管锥编”有三层意
- ·读《伊索寓言》——不读《管锥编》,无
- ·读《伊索寓言》——不仅寓“言”,更是
- ·读《伊索寓言》——上世纪文坛最高公案
- ·读《伊索寓言》——学者骂人尽谐谑——
- ·《兰亭集序》学练导程
- ·一个拜金狂的灵魂——解读巴尔扎克的《
- ·《物种起源》导言及达尔文相关素材
- ·《物种起源》导言——《物种起源》导言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必修
- ·读《伊索寓言》——缘起
- ·《为了忘却的记念》——谈《为了忘却的
- ·读《伊索寓言》——二十世纪最智慧的头
- ·读《伊索寓言》——"围城"与
- ·读《伊索寓言》——从钱钟书鲁迅往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