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妒英才是韩非
李斯这一番话被太史公记了个正着,成为中国历史上忌贤妒能的典型。已害得韩非下狱的李斯并未作罢,带了包毒药去探监,细陈秦国监狱各种毒刑之厉害与秦王不信任韩非之坚决。可怜韩非一介书生,苦无机会辩解,又哪里知道昔日同窗的所作所为。他接过毒药,一饮而尽。
按照这种说法,韩非是因为建议先伐赵而给了被李斯故意曲解的机会,最后见疑于秦王的。在后人所著的历史演义中,也有作者认为,秦王在先伐赵还是先伐韩的问题上早已有了主意,他一直念念不忘年少时在赵国所受的耻辱,大规模伐赵的战争一直不断,因此,纯粹是李斯的陷害将韩非置于死地。《史记》载,韩非下狱后,“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录有韩非所写《说难》全文,虽以“游说之难”为题,却通篇畅谈游说君王的技巧和学问,论证有力。司马迁由此感叹,可怜韩非如此精通游说技巧,却也难逃“游说君王之祸”。
他是荀子最得意的弟子
韩非死了,他的学问却没有失传,即便没有如李斯般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单靠一本《韩非子》,法家殿堂里的最高席位也是他的。翻看这本书,里面的主要篇章如《孤愤》、《五蠹》,都是他年轻时所写,在注重舌辨的百家争鸣时代,年轻气盛的韩国公子为何不效仿张仪、苏秦纵横驰骋六国,而选择了著书这种沉闷的方式?他集大成的法家思想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新郑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刘文学说,韩非从小就与其他贵族子弟不太一样,一是聪明好学,二是性格内向,患有严重的口吃症。前者换来的渊博知识和独到见解,却要被后者憋在腹中,不能在人前侃侃而谈,上天一开始就跟韩非开了个玩笑。但求知若渴的韩非并未放弃,青年时代,他放弃舒适的贵族生活,背上行囊到楚国的上蔡拜荀子为师。在战国末年,这位活了87岁的长寿翁一直是列国中最为德高望重的大学问家,韩非跟着他读书、作文、辩论,思想和文笔都大为进步。
其时,李斯也是荀子的学生,并且与韩非结下了不错的友谊。刘文学介绍说,李斯老家就在上蔡,也很有才华,荀子有很多学生,最出色的就是他们俩。李斯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很能舌辩;韩非嘴上不行,写文章却是气势雄伟、情文并茂。相比而言,韩非之文深刻锐利的洞察力、势如破竹的说服力以及缜密的结构、挥洒的修辞、激越的情感更为老师荀子所欣赏,李斯也承认,韩非才华在己之上。
有意思的是,韩非和李斯可以说一个是法家学派的最高理论家,一个是推行法家思想的实践家,而老师荀子却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个“里程碑”。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是怎么孕育出严刑重罚与“惨礉少恩(恐怖刻薄)”的法家的呢?有学者认为,战国末年的儒家思想与孔孟时代已不一样,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就是荀子开始认为的人性本恶。这一点也成为韩非全部学说的逻辑起点,简单地讲,要阻止人性恶作乱,就要用尽严刑酷律等各种手段。韩非还学习了法家几位前辈的思想,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与慎到的“势”三者结合,既讲究法律制定和赏罚的执行,又讲究对官吏的选拔任用、监督考核,还注重保持和运用国君的权势地位,从而脱出儒家,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学习期满后,韩非就回到了新郑。据说此时的他还没有闭门著书立说的打算,看到祖国日益衰落,他多次上书韩桓惠王和继任者韩王安,要求废除任人惟亲的人治,推行法治,有几次甚至是哭谏,但昏庸的韩王始终都无动于衷。韩非一怒之下,转而著书立说,《韩非子》中55篇文章除少量系后人伪作,大部分都是韩非所著。
www.350xue.com
他著就东方的“伊索寓言”?
如果将先秦诸子的著作译成白话文作比较,《韩非子》一定最受普通读者欢迎。抛却韩非气势磅礴的文风与丝丝入扣的逻辑,单是说理的过程中掺入的大量生动翔实的故事就非常吸引人。据后人统计,韩非著作中的寓言故事有323则之多,不少经典篇章都演绎成为后世常用的成语。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深知官场腐败。他想在官吏中倡导廉洁之风,就在《喻老》篇中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宋国有个人偶然得到一块玉,想献给宋国的大臣子罕,却被拒绝了。献宝人说:“这可是宝贝呀。”子罕说:“你把这块玉看作珍宝,而我把不接受别人的珍宝看作自己的珍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那么你的珍宝和我的珍宝都没有了。”从此以后,人们就将“子罕辞宝”作为典故流传下来。
韩非一生都在钻研如何废止人治,推行法治,但他的思想在韩国却不被重视。《和氏》一文就是他对自己不幸经历和主上不能慧眼识才的映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山中凿到一块玉,未雕琢而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来鉴别,玉工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后来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命人鉴别,又说这是块石头,卞和的右脚因此被砍去。当文王即位时,卞和不再献玉,他抱着这块“石头”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流出血来。文王派人去问,卞和说,我不是为失足而悲痛,我悲痛的是有人把宝玉当作石头,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骗子,这是最让人伤心的呀!文王命人将璞玉剥开,果是一块至纯美玉,遂命名为“和氏璧”。
除此之外,韩非在《说林》中作“老马识途”说明经验之功用,在《五蠹》中又以“守株待兔”反对固守经验;在《外储说左上》中,他用“买椟还珠”辛辣讽刺郑国的形式主义者,又将韩国宫廷因循守旧的做派讽喻为“郑人买履”;另外还有扁鹊治病、滥竽充数、宋人疑邻、画鬼最易、击鼓戏民、鲁人搬迁、心不在马、曾子杀猪、自相矛盾、螳螂捕蝉,等等,这些寓言充满哲理,发人深思,不可不谓作者构思之精妙,用心之良苦。
韩非所作寓言之丰,很容易使人想起古希腊杰出寓言家伊索,只是与那位老奴隶相比,韩非的寓言故事没有以动物为主人公的“童话”面目,而都逼近于活生生的生活事实。游历并不丰富的他,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这么多奇思妙想呢?在《管锥编》中,钱钟书先生把这种口吃而善著书的现象解释为心理学上的“补偿反应”,也许,这正是老天给予韩非的补偿吧。
先秦诸子中惟一贵族子弟
查遍先秦诸子,似乎除韩非外,没有人是贵族富室出身。
孔子的父亲是鲁国的一名武士,且在他3岁时就去世了,孔子曾回忆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小时候家里穷,所以能屈尊做一些卑贱的工作)”。孟子也是3岁丧父,由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想见孟家的清苦境况;庄子年轻时做过宋国蒙地的漆园小吏,还曾以编草鞋为生,十分穷窘;墨子是“贱民”,地位之卑微就更不用说了。
天妒英才是韩非
- › 天妒英才是韩非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在大堰河墓前
- ·评韩军的《大堰河》并《登高》两堂课
- ·生命伦理的激情召唤——读史怀哲的演讲
- ·戴望舒的墓穴就是他的诗
- ·《邵公谏厉王弭谤》译文
- ·中华民居:海南传统民居化
- ·史怀哲与诺贝尔和平奖
- ·马克思生平
- ·马克思是英国最受尊敬的哲人(图)
- ·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马克思
- ·“如”字成语误用例析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
- ·高一年级一册名句
- ·《荷塘月色》
- ·热烈而健康的青春歌吟——读《六月 我
- ·《江水·三峡》译文
- ·《郑伯克段于鄢》双导提纲
- ·天妒英才是韩非
-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 ·谏太宗十思疏
- ·劝学
- ·引进源头水 解读大堰河(《大堰河--我
-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
- ·黄河石林
- ·宁静的史铁生
- ·读《我与地坛》有感
- ·静夜随思(我与地坛|史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