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参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参

浏览次数: 845次| 发布日期:04-02 02:36:15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参,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

(4)端午节习俗

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年,长沙欧回见人自称三闾大夫,谓回曰:“见祭甚善,常苦蛟龙所窃,可以菰叶塞上,以采丝约缚之。二物蛟龙所畏。”

唐代徐坚《初学记》卷四引《续齐谐记》 中华书局出版

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所,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

宋代陈元觏《岁时广记》 《十万卷楼丛书》本

旧传屈原死于汨罗,时人伤之,竞以舟楫拯焉,因以成俗。

茂倩《乐府诗集》卷九十四刘禹锡《竞渡曲》题解 文学古籍出版社

宗懔《(荆楚)岁时记》言蛟龙畏楝,故端午以叶包粽,投江中祭屈原。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木部卷三十五“楝” 人民卫生出版社

归州重五 陆 游

斗舸红旗满急湍,船窗睡起亦闲看。屈平乡国逢重五,不比常年角黍盘。

[说明]此诗为南宋大诗人陆游在湖北秭归(古称归州)过重五(五月初五,端阳节)所作。屈平即屈原,角黍即粽子。此诗显示了秭归龙舟竞渡的悠久历史,俗称竞渡是因抢救投江的屈原而来。

 

16 孔雀东南飞(并序)

 

1.课文解读

⑴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诗前的小序,为徐陵所加。据小序所记,这首诗写成于汉末建安年间(196——219)。后来宋朝郭茂倩收进《乐府诗集》,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

这首诗属于乐府歌辞。乐府,原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间歌谣,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这些采集得来的歌辞,称为



www.350xue.com
“乐府歌辞”、“乐府诗”,或简称为“乐府”,属于古体诗中的一种。

⑵基本解读

这是一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它长达353句,1785字,被清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称为“长诗之圣”。这首诗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诗篇对这对年轻夫妻的不幸遭遇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对刘兰芝的反抗精神给予了热情的赞扬,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诗歌的末尾运用浪漫主义手法,以民歌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人民对于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的强烈追求。诗中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语言通俗朴素,结构严谨,在叙述和描写中充满浓厚的抒情色彩。这首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古代民间叙事诗中的著名诗篇,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高峰。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重要标志,与北朝的《木兰辞》合称为“乐府双璧”,明代胡应麟称之为“百代而下,当无继者”的“古今绝唱”,对后世的诗文创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成诗的经过,序中的“遣”、“逼”两字,集中地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两字展开故事情节。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这两句既是起兴,以孔雀飞离时徘徊眷恋的情景,引出故事;又为全诗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形成了缠绵凄楚的气氛。汉代一些描写夫妇离散的作品,常用双鸟分飞作为起兴。如汉乐府《艳歌何尝行》:“飞来双白鹄,乃从西北来。五里一反顾,六里一徘徊。”

下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这是全诗的开端,是刘兰芝对其夫焦仲卿的诉说。通过诉说展开矛盾:兰芝婚后夫妻分离,与仲卿“相见常日稀”;兰芝勤于劳作,“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尽管如此,仍被焦母故意刁难:“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既然不为婆婆所容,只好自请离去,“及时相遣归”。

第二部分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这是全诗的发展,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依依不舍,仲卿发誓要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为挽留兰芝而向母求情,他认为婚后才“共事二三年”,而且“女行无偏斜”,请求母亲收回成命,留下兰芝;但遭到拒绝。焦母以“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为名,要仲卿立即休妻:“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当仲卿跪告“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时,遭到母亲的训斥:“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仲卿无可奈何,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暂住:“卿但暂还家”,但仍盼望日后夫妻能再次团聚:“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第二层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示出她坚决、镇静,忍痛与婆婆、小姑话别。兰芝为人很有个性,她深知被婆婆休弃,以后不可能重回:“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她与仲卿也“于今无会因”。她离开婆家前,“新妇起严妆”,郑重打扮,形态庄重;她忍受被休弃的通苦,“上堂拜阿母”,与婆婆告别,临走还“念母劳家里”。可见她是一个知书达礼、体贴婆婆的好媳妇。兰芝又与小姑话别:“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嘱咐小姑尽心赡养婆婆。

第三层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夫妻告别,依依不舍。途中两人盟誓,永远忠于爱情。仲卿表白“誓天不相负”,兰芝表明“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这仍是全诗的发展,写兰芝回到娘家后的遭遇。这部分也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入门上家堂”到“老姥岂敢言”: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对兰芝被遣归很不理解;后来听了女儿的叙述,才体谅女儿的处境。当县令和太守遣媒来刘家求婚时,母亲以“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而婉言谢绝。

第二层从“阿兄得闻之”到“便可作婚姻”:阿兄见利忘义,逼妹改嫁。阿兄趋炎附势,认为兰芝“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逼兰芝改嫁给太守之子。在“处分适兄意”的情况下,兰芝“那得自任专”,只好违心地“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第三层从“媒人下床去”到“郁郁登郡门”:媒人得到答复,回去禀报府君。府君“心中大欢喜”,于是选定良辰吉日,为婚事大肆铺张。以“络绎如浮云”、“赍钱三百万”、“杂彩三百匹”、“从人四五百”等热闹情景来反衬兰芝的悲惨命运。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这是全诗的高潮。写兰芝、仲卿以死抗争,双双殉情。兰芝为兄所逼,即将改嫁。她悲愤欲绝,“手巾掩口啼,泪落便如泻”。她与仲卿约定,两人“黄泉下相见”。到了成婚之夜,她“举身赴清池”,投水而死。仲卿也“故作不良计”,“自挂东南枝”,自缢于庭树。两人以死殉情,对扼杀他们的封建家长制作出了强烈的控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下一页


广东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教参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高中语文  广东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