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浏览次数: 37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昔夫子当行,使弟子持雨具,已而果雨。弟子问曰:‘夫子何以知之?’夫子曰:‘诗不云乎?月离于毕,俾滂沱矣。昨暮月不宿毕乎?’他日,月宿毕,竟不雨。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敢问夫子何以知此?”有若默然无以应。弟子起曰:“有子避之,此非子之座也。”

有子无法回答弟子提出的问题,因而遭到弟子的责难,其中“此非子之座也”一语表示对有子“宗师”地位的否定。这样,曾经支持有子的子夏等人可能也纷纷立派,孔门后学再一次分化。据《韩非子·显学》,“八派”中时间较早的有子张氏之儒、颜氏之儒、漆雕氏之儒。《荀子·非十二子》批评的“贱儒”有子夏氏、子张氏、子游氏,也当都曾立过派。荀子还提到子弓,常常将仲尼、子弓并举,看作是儒学的正统。如“圣人之不得势者,仲尼、子弓是也”;[vii]“仲尼长,子弓短”。[viii]说明子弓也曾立派。这位子弓一般认为是仲弓,也有认为是孔子传《易》的馯臂子弘。从这些记载来看,孔门弟子中立派较早的有有子、曾子、子夏、子游、子张、颜氏、漆雕氏、子弓等人,儒学内部的分化就是由他们开始的。
既然《论语》形成于孔门后学分化的背景之下,那么它是集体编纂,还是出于个人之手呢?有学者可能会以为,孔子去世后,儒家内部即已分化,并互有攻讦,怎么可能坐在一起“相与辑而论撰”,所以《论语》只可能是出于个别弟子之手。这是以今人眼光看问题,因而并不符合实际。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论语》显然是孔门弟子的集体编纂。首先,根据刘歆、王充等人的记载,《论语》的成书实际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最初只是弟子对孔子言行的回忆、记录,如孔子答“子张问行”,“子张书诸绅”等[ix],这些回忆、记录往往出自不同弟子,分散在个人之手。孔子去世后,孔门弟子广泛整理、记录了这些材料,在此基础上“相与辑而论纂”,编成《论语》一书。所以就《论语》的内容来说,它乃是孔门弟子共同记录、编纂的结果,而不可能是出于一两个人之手。《论语》中除了以“子曰”形式出现的内容外,还常有与弟子的问答,共涉及弟子有名姓者三十人,这些内容往往就是由这些弟子或其再传弟子记录而成。如“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宪问‘耻’。子曰:‘邦有道,榖;邦无道,榖,耻也。’”[x]“牢”是人名,姓琴,字子开;“宪”是原宪,字子思。他们二人不称姓氏只称名,这种记述方式和《论语》的一般体例不符,故有人推断这两章便是他二人自己的笔墨,编纂《论语》时“直取其所记而载之耳”。[xi]再如“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xii]孔子适卫,冉有驾车陪伴,这里的“子曰”显然最初是由冉有所传,后来被写成文字。《论语》还有一些“子曰”,往往形成于特殊的背景之下。如“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斯滥矣。’”[xiii]据《史记·孔子世家》,当时的“从者”有子贡、子路、颜回等人,故本章内容最早当由他们所记。从《论语》涉及众多弟子的内容来看,它显然是集体的编纂,如果没有弟子的广泛参与,《论语》的成书是难以想象的。
而且,《论语》的结集是当时孔门的一件大事,它不仅是对孔子思想的一种继承和传播,也关系到个人在孔门中的地位,有哪位弟子愿意置身于此事之外呢?从当时的情况看,可能孔子去世不久,《论语》的编纂便被提了出来。“以常情而论,孔子殁,‘微言’绝,而且弟子中已有不同学派,七十子在聚会治夫子之丧时,能不考虑今后大家离去,‘微言’分散,不利以传夫子之道吗?所以说这时倡议纂辑《论语》,时机最为成熟,汇集资料最为方便。”[xiv]所以《论语》的编纂实际是由孔门弟子集体发起,集体参与的,这种广泛的基础使其具有一种权威的地位,为儒家各派所尊奉。顾炎武《日知录》卷七“《孟子》引《论语》”条指出:“《孟子》书引孔子之言凡二十有九,其载于《论语》者有八。”此外,《孟子》中所记载孔门言行及所述“仲尼之意”,在今本《论语》中可以得到印证的还有十条。[xv]而荀子对《论语》的内容也多有阐述、发挥。[xvi]孟子、荀子分别属于儒家“八派”中的“孟氏之儒”和“孙氏之儒”,但二人都承认《论语》的地位。如果《论语》不是由孔门弟子集体编纂,而是出于某一派之手,它又如何能得到这种普遍的认可呢?正是基于这一点,汉代学者称“门人相与辑而论纂”、“弟子共纪孔子之言行”,应该说是符合事实的。

还有,孔子死后,儒家学派内部确实发生分化,但这种分化更多的是基于思想的分歧,而不是出于派性,并非水火不容、无法调和。《论语》中常有孔门弟子互相攻讦的言论:“子游曰:吾友张也,为难能也;然而未仁。”“曾子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xvii]孔门以仁为最高理想,“未仁”应该是较严厉的批评,但这并不妨碍子游继续以子张为“吾友”也。子游、子张都是孔门中曾经立派的人物,但他们仍能以朋友相处,为什么不可以对导师的言行“相与辑而论纂”呢?其实,可能正是孔门后学的分化和分歧,才使“共纪孔子之言行”变得紧迫和必要。《论语》中有弟子互相辩驳、争论的内容:
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xviii]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xix]

子游与子夏、子夏与子张对本末、交友等问题的理解互不相同,而指责对方“异乎吾所闻”的情况,正反映了《论语》是在“取舍各不同”,而皆认为真孔子的背景下形成的。孔子的思想本来就博大、丰富,包含着向不同方面发展的可能,加之其“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自然会使弟子的认识产生分歧。随着孔子去世,这种分歧不断加剧,并演变为彼此间的争论。“弟子恐离居已后,各生异见,而圣言永灭。”[xx]于是通过“相与辑而论撰”,编纂一部各派都认可的著作,以结集的形式确立孔子的基本思想。这样的著作显然只能是由集体编纂,而不可能是出于一两个人之手。
当然,说《论语》是集体编纂,并不否认个别弟子所起的作用。《论语》的结集是一个庞大的工程,涉及到对孔子言行收集整理、回忆记录,以及对众多材料——据王充说有“数十百篇”——的辨别、选择等一系列工作,进行这样一项活动自然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者,要设立几位总编式的人物,这些组织领导者的地位和作用显然要大于其他弟子,他们是《论语》的实际编纂者;而能成为组织领导者的,自然是孔门弟子中已经立派或影响较大的人物。自宋代以来已有学者提出,《论语》一书实成于有子、曾子门人之手,朱熹《论语集注序说》引“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门人之手,故此书独二子以子称”。这一说法虽不完全准确,但也道出一部分事实。前面说过,有子是孔门弟子中较早立派者,曾被子夏、子张等人推为孔子的接班人,在儒家内部一度具有重要地位,由于《论语》的编纂开始较早,那么,很有可能,有子就是其最早的主持者。至于曾子,也是孔门中颇有影响人物,由于他在孔门弟子中年龄较轻,去世较晚,曾在编纂的后期起过重要作用,《论语》一书可能就是完成于其弟子之手。《论语》中孔门弟子一般称名或字,而他二人称子,[xxi]可作为其特殊身份的证明。今本《论语·学而》开篇第一章载孔子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第二章载有子言:“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第四章载曾子言:“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二人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不过,二程将《论语》的结集完全归于有子、曾子之门人,也失之片面。有子虽一度被立为孔门传人,但时间较短,而《论语》的结集则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时期,其间发挥作用的显然不会只有子、曾子二人,其他立派者如子游、子夏、仲弓等可能也参与其中,并发挥过作用。从这一点看,汉代学者认为《论语》成于仲弓、子游、子夏等人的说法,也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只是他们只注意到少数组织者,而忽略了多数参与者,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而已。
根据以上所论,《论语》的成书乃是孔门内部有统一组织、有专门领导、弟子广泛参与、时间跨度较长(从孔子去世到其再传弟子)的集体结集活动。这一活动决定了《论语》的特殊性质和地位。首先,《论语》虽然成书于儒学分化的背景之下,但由于是集体结集,当时的各派都参与其中,故其所反映的乃是众多弟子(包括再传弟子)眼中的孔子,而不是某一人或几人所理解的孔子。这种理解代表了孔门弟子的共同看法,反映了早期儒学的基本价值观。其次,《论语》是由孔门弟子集体结集,得到孔门后学各派的认可,在孔门内部具有权威的地位。历史上虽然以后不断有人继续记录孔子的言论,如子思的《缁衣》、《表记》、《坊记》以及河北定县竹简《儒家者言》、《哀公问五义》等等,但影响和地位均不能与《论语》相比,甚至受到当时人们的质疑。[xxii]这虽然一定程度上与结集时间的早晚有关,但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因为没有经过“相与辑而论纂”的过程,因而难以得到人们的普遍赞同和认可吧。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论语  价值观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