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浏览次数: 37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那么,什么是孔子所说的仁呢?在郭店竹简中,仁一般写作“
”,从身心。仁从心,说明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有关,是表达人的情感活动的概念。如孔子重视孝悌,常常把孝悌与仁联系起来,“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xlii]有若的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人人具有的一种真实情感,这种情感正是仁的根源所在,是判定一个人仁与不仁的标准所在。在与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一段讨论中,孔子从内心的“安”与“不安”点醒宰我,要他从孝悌的自然情感中发现仁,体验仁。宰我居丧期间仍然安于食稻衣锦,完全丧失了孝悌之心,所以孔子说“予之不仁也”[xliii]。孔子又常常谈到许多德目,将其看作仁的具体内容,如“刚、毅、木讷,近仁”[xliv]。“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xlv]“仁者不忧。”[xlvi]对于这些德目,以往学者往往将其理解为具体的德行,但仔细品味,不难发现,这里的“刚、毅、木讷”等主要还是指内在的心理活动而言,如“刚”指刚强的意志和心理,“毅”指坚毅的心理活动,“木讷”文字上虽是指外在行为,但孔子这里主要强调的,还是内在恭敬、真诚之情的外在表现,否则说木讷“近仁”便不好理解,“恭、宽、信、敏、惠”的情况也一样。所以,孔子所说的各种德目,往往不仅仅是就行为而言,同时也是就心理而言,可称为心理情势。侯外庐先生说:“把道德律从氏族贵族的专有形式拉下来,安置在一般人类的心理的要素里,并给以有体系的说明,这可以说是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大功绩。”“孔子讲的仁这一范畴是从普及的心理因素出发的。”[xlvii]可谓道破了仁的奥秘。
不过,孔子的仁虽是一种情感,但又不限于情感,同时又上升为一种道德理性。孔子讲仁,源于孝悌而不等于孝悌,它由孝悌出发,层层向外推广,上升为君臣间的“忠”、朋友间的“信”,最后达到“泛爱众”,上升为普遍的人类之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xlviii]“樊迟问‘仁’。子曰:‘爱人。’”[xlix]“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l]“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li]“爱人”与“孝悌”不同,孝悌针对的是特殊对象,是一种感性的具体的情感,而爱人针对的是普遍对象,是一种理性化的普遍情感;孝悌往往是自然、自发的,而爱人则需经过理性的提升,凝聚了理性的内涵,为什么要“泛爱众”?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只有靠理性自觉,靠道德理性发挥作用。由于仁具有道德理性的内涵,它往往成为主体实践的动力和原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lii]仁能辨别是非、善恶,具有理性判断能力,所以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好恶、爱憎都是合理的。“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liii]假如立志于仁,那么,一切行为都合理,不会招致人的厌恶了。可见,仁出于情感又超于情感,上升为普遍的道德理性。
孔子提出独特的、反映人精神活动的仁,与中国哲学的传统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知道,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没有对精神活动作严格的区分,知、情、意三者处于混而未分的状态。按照西方的哲学传统,人的精神活动被严格区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理智与情感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人们或者抬高理智,贬低情感,以理智为最高的善,把道德活动看作是对理智的服从,从而走向理智主义(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或者突出情感,重视快乐,以快乐、幸福为最高的善,以理智为实现善的手段而走向快乐主义(如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在这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中自然不可能有仁的位置。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同,它没有将知、情、意严格区分开来,情感与理智不是一种对立关系,二者处于合而未分的状态。一方面情感涂上理智的色彩,是为情理;另一方面,理智又带有情感的内容,是为理情。情与理合而未分,融为一体。正是由于中国哲学的这一特征,才产生了仁这一极富中国哲学特色的概念。仁不是别的,是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的混合体,是情理。
仁在内容上是一种情理,所表达的则是“道德地自觉向上的精神”[liv]。从孔子的一些论述来看,仁显然是一个超越性概念。“‘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lv]“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lvi]令尹子文三次被任命为令尹,三次被免职,喜怒不形于色,这可以说作到了“忠”,却未必可称作仁。陈文子每至一邦,见有坏人当政,必弃而违之,这可以说作到了“清”,却未必可说是仁。[lvii]仁包含了“忠”、“清”、“勇”等,但“忠”、“清”、“勇”等并不等同于仁。所以仁是最高的德,是不断企及的理想和目标。从这一点看,它与柏拉图的“至善”倒有某些相近之处,不过柏拉图的至善是从各种具体的善抽象出来的,是观念抽象的产物,孔子的仁却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实践超越的过程,它包括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由我不断向外施爱,由“孝悌”到“忠”、“信”,到“泛爱众”,由情及理,实现仁爱的普遍化;一是在向外施爱的基础上,自我不断完善,由道德情感上升为道德理性,实现心灵的超越。因此,仁不是一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心灵的活动和实践。它似乎没有确定的界限和范围,而只是规定了实践的过程和方向。故孔子谈仁不从定义入手,而是根据仁的特点随处指点。“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斯言也訒,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lviii]据《仲尼弟子列传》,司马牛“多言而躁”,故孔子要求他“其言也訒”,说话要谨慎。这表明克服自己的缺点便可达到仁,当然“其言也訒”本身并不等于仁。“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仁代表了道德生命实践超越的过程,要“先难而后获”,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就实践过程言仁。同样,“先难后获”本身并不等于仁。所以一定要给仁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仁表达、反映的是道德生命由情及理、实践超越的整个过程,凡属于这一过程的都可称作是仁。仁是全体,仁是过程。这是孔子仁的独特之处,也是理解孔子仁的关键所在。
李泽厚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五行、气、道、神、理、心),无论是唯物论或唯心论,其特点大都是功能性的概念,而非实体性的概念,中国哲学重视的是事物的性质、功能、作用和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元素和实体。”[lix]仁也是如此,孔子通过仁表达的正是道德生命生生不息,不断创造、发展的全体和过程,如果离开了仁的这一“功能”、“作用”,如果不能从内心去体会、理解这一“功能”、“作用”,仁便没有任何意义。正因为如此,孔子从不用概念、定义界说仁,而是从内心点拨、唤醒仁;从不轻易许与仁,而是告诉人们如何为仁。表面上看,孔子言仁零乱而缺乏联系,让人不好理解,实际上,孔子的仁包含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是有体系、有方法的。这就是为什么孔子从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任何一个阅读过《论语》的人,无不能体会仁、理解仁,而一旦把它上升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便会积极地实践仁,维护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lx]
从孔子创立的仁学来看,它与六艺之学显然属于不同的范畴。六艺之学虽然也包括了主体的解释、发挥,但主要还是以经典为对象的,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之学。孔子的仁却不同,它不是对象化的客观知识,而是心灵的自觉和活动,是主体的实践能力,是人生的最高理想,用当时的话说即是“道”。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往往认为“为道”高于“为学”,并对二者关系作出讨论。如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lxi],“为道”、“为学”是对立的,为学是一种经验认知,可以追求知识的不断增加,而为道靠的是直觉体悟,所以要贬损知识的干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最终才有可能得道。孔子虽然也承认为道与为学的差别,但并不是将其对立起来,而是力图寻求二者的统一。孔子重视“学”乃人所共知的事实,《论语》开篇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lxii]孔子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lxiii]孔子学的一个内容即是获得知识,如《论语》中提到的“学文”、“学干禄”、“学《易》”、“学《诗》”、“学礼”等等,而《诗》、《书》、《礼》、《乐》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lxiv]“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lxv]“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lxvi]
不过孔子重视学,并不仅仅在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获得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于发明道德主体,培养实践能力。这样,孔子的学便与仁存在密切的联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lxvii]仁作为内在的情理,虽然表达的是心灵的自觉活动,但需要学、知的扩充、培养,否则便会产生“愚”的弊端。故在孔子看来,仁、知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知可以丰富、充实仁,转化为仁;仁也可以提高、完善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lxviii]“知之”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反映,是人的经验认知活动;而“好之”、“乐之”则是认知活动的升华,带有主观的情感和意志,是主体的自觉自愿。“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lxix]如果只是认识到了(“知及之”),还没能转化为仁,为仁所把守(“仁不能守之”),那么,还只是停留在“知”的阶段,是不能长久的;相反,认识到了,又转化为仁,并在容貌行为上表现出来(“庄以莅之”),行动也符合礼,这才称得上是善。可见,孔子的学往往是与道德实践密切相关的。“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lxx]“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lxxi]这里的“学”显然不是指获取知识,而是学习如何做人,培育道德人格。由于“学”的这一特点,孔子提出“下学上达”,将为学与为道充分统一起来。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那么,什么是孔子所说的仁呢?在郭店竹简中,仁一般写作“
”,从身心。仁从心,说明它与人的心理情感有关,是表达人的情感活动的概念。如孔子重视孝悌,常常把孝悌与仁联系起来,“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xlii]有若的这句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在孔子看来,孝悌是人人具有的一种真实情感,这种情感正是仁的根源所在,是判定一个人仁与不仁的标准所在。在与宰我关于三年之丧的一段讨论中,孔子从内心的“安”与“不安”点醒宰我,要他从孝悌的自然情感中发现仁,体验仁。宰我居丧期间仍然安于食稻衣锦,完全丧失了孝悌之心,所以孔子说“予之不仁也”[xliii]。孔子又常常谈到许多德目,将其看作仁的具体内容,如“刚、毅、木讷,近仁”[xliv]。“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信、敏、惠。”[xlv]“仁者不忧。”[xlvi]对于这些德目,以往学者往往将其理解为具体的德行,但仔细品味,不难发现,这里的“刚、毅、木讷”等主要还是指内在的心理活动而言,如“刚”指刚强的意志和心理,“毅”指坚毅的心理活动,“木讷”文字上虽是指外在行为,但孔子这里主要强调的,还是内在恭敬、真诚之情的外在表现,否则说木讷“近仁”便不好理解,“恭、宽、信、敏、惠”的情况也一样。所以,孔子所说的各种德目,往往不仅仅是就行为而言,同时也是就心理而言,可称为心理情势。侯外庐先生说:“把道德律从氏族贵族的专有形式拉下来,安置在一般人类的心理的要素里,并给以有体系的说明,这可以说是孔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大功绩。”“孔子讲的仁这一范畴是从普及的心理因素出发的。”[xlvii]可谓道破了仁的奥秘。
不过,孔子的仁虽是一种情感,但又不限于情感,同时又上升为一种道德理性。孔子讲仁,源于孝悌而不等于孝悌,它由孝悌出发,层层向外推广,上升为君臣间的“忠”、朋友间的“信”,最后达到“泛爱众”,上升为普遍的人类之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xlviii]“樊迟问‘仁’。子曰:‘爱人。’”[xlix]“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l]“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li]“爱人”与“孝悌”不同,孝悌针对的是特殊对象,是一种感性的具体的情感,而爱人针对的是普遍对象,是一种理性化的普遍情感;孝悌往往是自然、自发的,而爱人则需经过理性的提升,凝聚了理性的内涵,为什么要“泛爱众”?为什么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什么“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只有靠理性自觉,靠道德理性发挥作用。由于仁具有道德理性的内涵,它往往成为主体实践的动力和原则。“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lii]仁能辨别是非、善恶,具有理性判断能力,所以在处理人与人关系时,好恶、爱憎都是合理的。“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liii]假如立志于仁,那么,一切行为都合理,不会招致人的厌恶了。可见,仁出于情感又超于情感,上升为普遍的道德理性。
孔子提出独特的、反映人精神活动的仁,与中国哲学的传统是密切相关的。我们知道,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没有对精神活动作严格的区分,知、情、意三者处于混而未分的状态。按照西方的哲学传统,人的精神活动被严格区分为知、情、意三个方面,理智与情感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人们或者抬高理智,贬低情感,以理智为最高的善,把道德活动看作是对理智的服从,从而走向理智主义(如苏格拉底、柏拉图等);或者突出情感,重视快乐,以快乐、幸福为最高的善,以理智为实现善的手段而走向快乐主义(如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在这种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中自然不可能有仁的位置。而中国的情况则不同,它没有将知、情、意严格区分开来,情感与理智不是一种对立关系,二者处于合而未分的状态。一方面情感涂上理智的色彩,是为情理;另一方面,理智又带有情感的内容,是为理情。情与理合而未分,融为一体。正是由于中国哲学的这一特征,才产生了仁这一极富中国哲学特色的概念。仁不是别的,是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的混合体,是情理。
仁在内容上是一种情理,所表达的则是“道德地自觉向上的精神”[liv]。从孔子的一些论述来看,仁显然是一个超越性概念。“‘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lv]“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lvi]令尹子文三次被任命为令尹,三次被免职,喜怒不形于色,这可以说作到了“忠”,却未必可称作仁。陈文子每至一邦,见有坏人当政,必弃而违之,这可以说作到了“清”,却未必可说是仁。[lvii]仁包含了“忠”、“清”、“勇”等,但“忠”、“清”、“勇”等并不等同于仁。所以仁是最高的德,是不断企及的理想和目标。从这一点看,它与柏拉图的“至善”倒有某些相近之处,不过柏拉图的至善是从各种具体的善抽象出来的,是观念抽象的产物,孔子的仁却不是抽象的,而是一实践超越的过程,它包括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由我不断向外施爱,由“孝悌”到“忠”、“信”,到“泛爱众”,由情及理,实现仁爱的普遍化;一是在向外施爱的基础上,自我不断完善,由道德情感上升为道德理性,实现心灵的超越。因此,仁不是一抽象的概念,而是一心灵的活动和实践。它似乎没有确定的界限和范围,而只是规定了实践的过程和方向。故孔子谈仁不从定义入手,而是根据仁的特点随处指点。“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斯言也訒,其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訒乎?’”[lviii]据《仲尼弟子列传》,司马牛“多言而躁”,故孔子要求他“其言也訒”,说话要谨慎。这表明克服自己的缺点便可达到仁,当然“其言也訒”本身并不等于仁。“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雍也》)仁代表了道德生命实践超越的过程,要“先难而后获”,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就实践过程言仁。同样,“先难后获”本身并不等于仁。所以一定要给仁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仁表达、反映的是道德生命由情及理、实践超越的整个过程,凡属于这一过程的都可称作是仁。仁是全体,仁是过程。这是孔子仁的独特之处,也是理解孔子仁的关键所在。
李泽厚先生指出:“中国古代哲学范畴(阴阳、五行、气、道、神、理、心),无论是唯物论或唯心论,其特点大都是功能性的概念,而非实体性的概念,中国哲学重视的是事物的性质、功能、作用和关系,而不是事物构成的元素和实体。”[lix]仁也是如此,孔子通过仁表达的正是道德生命生生不息,不断创造、发展的全体和过程,如果离开了仁的这一“功能”、“作用”,如果不能从内心去体会、理解这一“功能”、“作用”,仁便没有任何意义。正因为如此,孔子从不用概念、定义界说仁,而是从内心点拨、唤醒仁;从不轻易许与仁,而是告诉人们如何为仁。表面上看,孔子言仁零乱而缺乏联系,让人不好理解,实际上,孔子的仁包含了一套完整的思想,是有体系、有方法的。这就是为什么孔子从没有给仁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任何一个阅读过《论语》的人,无不能体会仁、理解仁,而一旦把它上升为人生的最高理想,便会积极地实践仁,维护仁,“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lx]
从孔子创立的仁学来看,它与六艺之学显然属于不同的范畴。六艺之学虽然也包括了主体的解释、发挥,但主要还是以经典为对象的,是一种客观的知识之学。孔子的仁却不同,它不是对象化的客观知识,而是心灵的自觉和活动,是主体的实践能力,是人生的最高理想,用当时的话说即是“道”。在孔子生活的时代,人们往往认为“为道”高于“为学”,并对二者关系作出讨论。如老子认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lxi],“为道”、“为学”是对立的,为学是一种经验认知,可以追求知识的不断增加,而为道靠的是直觉体悟,所以要贬损知识的干扰,“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最终才有可能得道。孔子虽然也承认为道与为学的差别,但并不是将其对立起来,而是力图寻求二者的统一。孔子重视“学”乃人所共知的事实,《论语》开篇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lxii]孔子自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lxiii]孔子学的一个内容即是获得知识,如《论语》中提到的“学文”、“学干禄”、“学《易》”、“学《诗》”、“学礼”等等,而《诗》、《书》、《礼》、《乐》无疑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lxiv]“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lxv]“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lxvi]
不过孔子重视学,并不仅仅在于“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获得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于发明道德主体,培养实践能力。这样,孔子的学便与仁存在密切的联系。“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lxvii]仁作为内在的情理,虽然表达的是心灵的自觉活动,但需要学、知的扩充、培养,否则便会产生“愚”的弊端。故在孔子看来,仁、知是可以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知可以丰富、充实仁,转化为仁;仁也可以提高、完善知。“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lxviii]“知之”是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反映,是人的经验认知活动;而“好之”、“乐之”则是认知活动的升华,带有主观的情感和意志,是主体的自觉自愿。“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lxix]如果只是认识到了(“知及之”),还没能转化为仁,为仁所把守(“仁不能守之”),那么,还只是停留在“知”的阶段,是不能长久的;相反,认识到了,又转化为仁,并在容貌行为上表现出来(“庄以莅之”),行动也符合礼,这才称得上是善。可见,孔子的学往往是与道德实践密切相关的。“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lxx]“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lxxi]这里的“学”显然不是指获取知识,而是学习如何做人,培育道德人格。由于“学”的这一特点,孔子提出“下学上达”,将为学与为道充分统一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背诵《论语》名句
- › 道不远人我读《论语》(人教版高三必修)
- › 诵读《论语》的感悟
- › 《论语》七则(教案)
- ›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 › 程子论读《论语》、《孟子》法
- › 《论语》 的学习名言 学习的格言
- › 《论语》 的读书名言 读书的格言
- › 《论语》经典立志名言
- › 七年级上教参:《论语》十则
- › 《论语》之子罕篇解析
- › 2017中考语文复习资料:《论语》
- › 《论语》著名人生格言
tag: 论语 价值观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一同步辅导 推荐
- ·《闻一多名作欣赏》·谢罪以后
- ·徐志摩<爱眉小札>:爱的全体验
- ·快速筛选文章信息
- ·徐志摩名作欣赏《泰戈尔》
- ·读《伊索寓言》——启发学生认识生活真
- ·《我愿意是急流》教学参考
- ·试论《呐喊》、《彷徨》的艺术风格
- ·《物种起源》导言——达尔文
- ·由对《荷塘月色》的问题整合谈高中语文
- ·《滕王阁序》同步素材—— 初唐四杰研
- ·悼志摩(林徽因)|再别康桥|徐志摩
- ·《鸿门宴》通假字(全)
- ·《闻一多名作欣赏》·纳履歌
- ·神话诗人——海子
- ·论语做人格言
- ·情和理(庄子)
- ·侧看庄子:古老阅读的现代体验
-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同志答路透社记者问
- ·毛泽东诗词选
- ·读《毛泽东诗词集》杂想之六
- ·毛泽东的诗|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
- ·感怀《大堰河——我的保姆》
- ·花未眠板书设计
- ·高一(上)语文期中试题
- ·里尔克传——第三章 萨洛美和俄国
- ·论语别裁
- ·微子篇第十八(论语)
- ·《我有一个梦想》指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