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浏览次数: 370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i] 《柳河东集·论语辨》。
[ii] 《崔东壁遗书·论语余说》。
[iii] John Makeham:The Formation of lunyu as a
book,《华裔学志》四十四卷(一九九六年),第一~二十四页;胡志奎:《论语辩正》,台北经联出版实业公司一九七五年版。朱维铮《〈论语〉结集脞说》,《孔子研究》一九八六年创刊号。

[iv]
关于《论语》的成书,可参阅郭沂《郭店竹简与先秦学术思想》第三百三十三~三百六十九页,上海教育出版社二零零一年版;及张伯伟《环绕今本〈论语〉的诸问题——兼与朱维铮先生商榷》,《孔子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三期;王铁《试论〈论语〉的结集与版本变迁诸问题》,《孔子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三期。

[v] 吴龙辉:《“儒分为八”别解》,《文献》一九九四年第三期。
[vi]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既没,弟子思慕,有若状似孔子,弟子相与共立为师,师之如夫子时也”。认为有若是因相貌与孔子相似而得到尊奉,荒诞不可信,似应有误。

[vii] 《荀子·非十二子》。
[viii] 《荀子·非相》。
[ix] 《论语·卫灵公》。
[x]《论语·子罕》,《宪问》。
[xi] 日本学者安井息轩《论语集说》,转引自吴延环《论语研究》第四页,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二零零一年版。
[xii]《论语·子路》。
[xiii]《论语·卫灵公》。
[xiv] 黄立振:《〈论语〉的源流及其注释版本初探》,《孔子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二期。
[xv] 张伯伟:《环绕今本〈论语〉的诸问题——兼与朱维铮先生商榷》,《孔子研究》一九八七年第三期。
[xvi] 参见杨树达《论语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六年版。
[xvii]《论语·子张》。
[xviii]《论语·子张》。
[xix]《论语·子张》。
[xx](唐)陆德明:《经典释文·论语序》。
[xxi]
今本《论语》载有子言论四处,三处称子(有子),一处称名(有若)。但称名者为与鲁哀公问答,故此章为特例,并不与前者矛盾。另外,冉有、闵子骞也偶一称子,说明他们也是当时较有影响的人物。

[xxii]
《孔丛子·公仪》:“穆公问子思曰:‘子之书所记夫子之言,或者以谓子之辞。’子思曰:‘臣所记臣祖之言,或亲闻之者;有闻之于人者,虽非正其辞,然犹不失其意焉。其君之所疑者何?’”可见,子思常常祖述孔子的言论,但遭到当时人们的怀疑。武内义雄曾对《表记》与《论语》中有关仁的言论进行比较,认为前者对后者有发展;而魏启鹏则指出《坊记》礼、刑并重,不同于孔子重礼轻刑。参见武内义雄《子思子考》,载江侠庵编译《先秦经籍考》中册,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年版;魏启鹏《〈德行〉校释》,巴蜀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

[xxiii]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xxiv] 《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xxv] 马王堆帛书《要》。
[xxvi] 此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汉书·儒林传》略有不同。
[xxvii]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
[xxviii] 参见汪中《荀卿子通论》,载《诸子集成》第二卷。
[xxix] 《论语·泰伯》。
[xxx] 《论语·述而》。
[xxxi] 《论语·里仁》。
[xxxii] 《论语·宪问》。
[xxxiii] 《论语·述而》。
[xxxiv] 《论语·里仁》。
[xxxv] 金岳霖:《论道》第十六页,商务印书馆一九九四年版。
[xxxvi] 《论语·宪问》。
[xxxvii] 《论语·里仁》。
[xxxviii] 《论语·季氏》。
[xxxix] 《国风·叔于田》。
[xl] 《国风·卢令》。
[xli] 《尚书·金滕》。
[xlii] 《论语·学而》。
[xliii] 《论语·阳货》。
[xliv] 《论语·子路》。
[xlv] 《论语·阳货》。
[xlvi] 《论语·子罕》。
[xlvii]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第一百五十六页,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七年版。
[xlviii] 《论语·学而》。
[xlix] 《论语·颜渊》。
[l] 《论语·颜渊》。
[li] 《论语·雍也》。
[lii] 《论语·里仁》。
[liii] 《论语·里仁》。
[liv] 徐复观:《释〈论语〉中的仁》,《学术与政治之间》第三零三~三零五页,台湾学生书局一九八零年版。
[lv] 《论语·宪问》。
[lvi] 《论语·宪问》。
[lvii] 见《论语·公冶长》。
[lviii] 《论语·颜渊》。
[lix] 李泽厚:《孔子再评价》,《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三十三页,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七年版。
[lx] 《论语·卫灵公》。
[lxi] 《老子·四十八章》。
[lxii] 《论语·学而》。
[lxiii] 《论语·公冶长》。
[lxiv] 《论语·阳货》。
[lxv] 《论语·季氏》。
[lxvi] 《论语·述而》。
[lxvii] 《论语·阳货》。
[lxviii] 《论语·雍也》。
[lxix] 《论语·卫灵公》。
[lxx] 《论语·学而》。
[lxxi] 《论语·雍也》。
[lxxii] 《论语·宪问》。
[lxxiii] 《论语·宪问》。
[lxxiv] 朱熹:《四书集注》卷七引。
[lxxv] 《论语正义》卷十七。
[lxxvi] 有些学者根据皇侃疏,认为“上达者,达于仁义也,下达谓达于财货。”但与谈话的背景明显不符,故不可取。
[lxxvii] 《论语·子路》。
[lxxviii] 《论语·学而》。
[lxxix] 《论语·述而》。
[lxxx] 《论语·为政》。
[lxxxi] 《论语·颜渊》。
[lxxxii] 《论语·子路》。
[lxxxiii] 《五伦观念的新检讨》,《文化与人生》第五十一页,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八年版。
[lxxxiv] 《论语·颜渊》。
[lxxxv] 《论语·八佾》。
[lxxxvi] 《论语·颜渊》。
[lxxxvii] 《论语·子罕》。
[lxxxviii] 沈文倬:《略论礼典的实行和〈仪礼〉书本的撰作》上、下,载《文史》第十五、十六辑。
[lxxxix] 参阅梁涛《从古礼的传播看〈仪礼〉的时代特征》,待刊。
[xc]
据《史记·儒林传》,汉初除传《士礼》的高堂生外,还有“鲁徐生善为容.孝文帝时,徐生以容为礼官大夫.传子至孙延、徐襄.襄,其天姿善为容,不能通礼经;延颇能,未善也……是后能言礼为容者,由徐氏焉.”纯粹是礼仪的形式表演,而无须关注礼的意义、精神。

[xci] 见《汉书卷三十·艺文志》及《卷二·惠帝纪》。
[xcii] 《两汉博士家法考》,《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第二百页,商务印书馆二零零一年版。
[xciii] 《定孔》,梁涛《〈訄书〉评注》第二十一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xciv]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
[xcv]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
[xcvi] 《汉书卷三十六·刘歆传》。
[xcvii] 《史记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
[xcviii]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
[xcix]
历史上对董仲舒进天人三策的时间存在不同的记录,班固《武帝纪》系于元光元年(武帝七年,公元前一百三十四年)五月,司马光《资治通鉴》则列于建元元年(武帝元年,公元前一百四十年)冬十月。当代学者也有主张在元朔五年(武帝十三年,公元前一百二十四年)的,见苏诚鉴《董仲舒对策在元朔五年议》,《中国史研究》一九八四年第三期。建元元年不可信,故董氏对策当在武帝六年之后。

[c] 《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ci]
如孙景坛认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没有得到真正实行,见《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虚乌有》,载《南京社会科学》,一九九三年第六期;《新华文摘》一九九四年第三期转摘。刘桂生认为汉代始终不曾在社会上禁止百家,班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特指不能通过修习百家之术做官。见《近代学人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误解及成因》,《北大史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又见《刘桂生学术文化随笔》,北京青年出版社二零零零年版。王葆玹则认为“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具体说来就是将博士七十余人的建置加以削减,将其中传习诸子书的博士罢黜”。并认为“这种削减或罢黜,并不象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发生于汉武帝时期,而是发生于汉成帝时期”。见《中国学术从百家争鸣时期向独尊儒术时期的转变》,《哲学研究》一九九零年第一期;又见氏著《今古文经学新论》第四章《汉承秦制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乃是司马光对《汉书》有关记载的概括,《汉书·武帝纪》称“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董仲舒传》称“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皆自仲舒发之”。这里的“发之”当指“发挥”之,而非“发明”之。

[cii] 《春秋繁露·玉杯》。
[ciii] 《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
[civ] 见上引氏著第六十六页。
[cv] 《论衡·本性篇》。
[cvi] 《汉书卷八十七·扬雄



www.350xue.com
传》。
[cvii]
鲁恭王坏孔子宅时间史籍记载有异,《艺文志》说是“武帝末”,《论衡·案书篇》说“孝武皇帝时”,而《正说篇》却说是“至孝景帝时”。王先谦《汉书补注》说:“《鲁恭王传》以孝景前三年徙王鲁,好治宫室,二十八年薨,不得至武帝末。《论衡》以为孝景时,是也。”郭沂对此也有考证,参见上引氏著第三百四十~三百四十一页。

[cviii] 见何晏《论语集解叙》。
[cix] 《论衡·正说》。
[cx] 皇侃《论语疏叙》引《别录》。
[cxi] 郭沂考订《鲁论》、《齐论》是在宣帝时才出现的,并认为《鲁论》为《古论》的今文本。其观点颇值得重视。见上引氏著第三百三十九~三百四十七页。

[cxii] 《汉书卷七十二·王吉传》。
[cxiii] 《汉书卷八十一·张禹传》。
[cxiv] 《定州汉墓竹简〈论语〉》第二页,文物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
[cxv] 见《论衡·正说》。
[cxvi] 何晏《论语集解》;《隋书·经籍志》说是“以《张侯论》为本”。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论语》的结集与早期儒学的价值观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论语  价值观   高一同步辅导,高一册同步教学,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一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