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浏览次数: 73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杜甫草堂,
正门匾额所书"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帝十七子、雍正帝之弟果亲王允礼手笔。门两侧还悬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本是杜诗《怀锦水居止》中的句子,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礻韦 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礻韦 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得名。清代曾重修。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绝非今天百花谭公园一带的江面(今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听信当地人之言所误指,应予澄清)。杜甫所营建之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古百花潭的北边,两句诗十分精当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与今天草堂的位置完全吻合,据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身临其地的这座闻名海内外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当年诗人故居的遗址上重建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五代至清十几次重葺草堂的历史记载可以确认),称其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是恰如其分、当之无愧的。
2)大廨:步入正门,碧水一泓,小桥一座。桥头,两株三、四人合抱的古老黄桷树分立左右,枝繁叶茂,洒下一片浓荫,在其掩蔽之下,一座敞厅式的建筑依稀露出它的身影。这便是大廨。
大廨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所谓"廨",即宫署,古代官吏办公之所。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草堂后,将这重建筑作了如是的命名。为何名之为"廨"呢?杜甫一生胸怀大志,抱负不凡,但却始终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虽做过肃宗的左拾遗,然而未等他一展宏图,便因疏求房琯而得罪了皇帝,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便辞去官职。后来他流寓成都,靠好朋友严武的举荐,获得了一个"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但说穿了,也只不过是严武的幕燎而已。由此可见,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象样的"官署"了。
虽然杜甫始终不得显达,但他却始终是"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其爱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后人为此深受感动。清代重修草堂时,大概考虑到纪念建筑应当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既然杜甫做过几天官,那么就应有其办公之处,便将这重建筑命名 为"大廨",此中也明显寄托着人们对这位生前不得志的诗人的良好祝愿。另外,如同称杜甫为"拾遣"或"工部"一样,确有对诗圣表示尊崇和景仰的意味。
大廨为象征性的名称,里面当然没有桌椅几案、文房四宝之类陈设。今日我们在此所见,是塑于大厅中央的一尊杜甫铜像。此像是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塑像那单薄赢弱的身姿,概括地表现出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那低首捋须,深思苦吟的神态,把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透过那永恒的神情姿态,我们仿佛感觉到诗人胸中仍在激荡着不平的浪潮,仍在向苍天悲怆地发问:"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又仿佛看到,诗人那一腔孤愤正化作行行诗句,从心底喷涌而出!这尊塑像内涵厚重,感人至深!
大廨内的几幅对联也值得一提。其中清代大学者顾复初撰联最为脍炙人口,分别有现代人邵章和于立群补书者,轮流悬挂,现有专文详细介绍,此不赘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撰书联"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忄宗 薄斗牛",张爱萍书集杜句联"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都高度评价了杜甫的爱国忧民思想情怀及其诗歌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大廨建筑也别具一格。除东、西山墙外,前后均完全敞开亮柱,为使整个建筑平衡而不至产生头重脚轻之感,又在前后两排檐柱下部,分别设平盘飞来椅,造成了稳重匀称的艺术效果,同时也给游人提供了憩息之处。两山墙还各开月洞门一个,与回廊相通。在廨内环顾四周,前可见碧水绿树,后能观庭院花草,左右圆门洞开,廊柱林立,建筑的简朴别致与庭院的幽雅深邃交融在一起,使人陶醉于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
3)诗史堂:穿过大廨,徐行数十步,就来到了草堂的主厅--诗史堂。堂名"诗史",源于唐人孟棨。他在《本事诗》中说:"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杜甫生逢乱世,颠沛流离,他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所感所叹的民怨国恨,所思所想的辅君中兴,完完全全用诗歌把它们记载了下来,表现了出来,读其诗,如同读一部反映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微的历史巨著。这就是"诗史"二字的含义。可见,将杜甫诗称"诗史",是后人对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的极高评价。
诗史堂占地百余平方米,是草堂建筑中面积最大的。其建筑体式虽为过厅式,但与大廨不同之处在于,此厅前后除中部留为进出口外,其余部分均以砖砌成半桩台,其上再安装花窗来作装饰性封闭,故与大廨有明显区别,这是建筑师采用"同中求异"之法造成的变化效果。至清代,诗史堂仍是骚人墨客凭吊杜甫、吟诗唱和的讠燕 集之所,如今厅内还陈列着两台古色古香的圆桌,使人回想起当时文人们挥洒笔墨,口占唱吟的情景。
今日的诗史堂,堂前悬有清人沈寿榕、彭毓崧合撰的一幅名联(《杜甫草堂匾联》有专文详述),正中陈放着一尊杜甫胸像,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通过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炼地刻划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两侧楹柱上,悬有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联文中,朱老总对诗圣杜甫的崇敬以及对草堂胜迹的热爱与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在堂内东、西两侧,分别立放着民间艺人所塑的杜甫(东)、李白(西)泥像。李、杜同为唐代诗坛成就最为突出的大诗人,被郭沫若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虽然两人所走的创作道路不同--杜甫注重现实,李白则极其浪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很长,后来又各自东西,再未见面,但都深深地系挂着对方,特别是杜甫,始终对李白充满敬意,在其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怀念李白的就有十几首,首首都表达了对这位挚友的钦佩和思念。李杜交谊,可以说是文坛上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鉴于这个原因,李白的塑像出现在纪念杜甫的地方,也就毫不足怪了。
堂的东、西两壁,还分别有陈毅同志书集杜句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以及郭沫若同志撰书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前者表达了陈老总大无畏的气概和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后者则对杜诗忧国忧民的思想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论两联的书法,一豪爽,一潇洒,鲜明地表现出两位书者独有的风格。
诗史堂前,有宽敞的门廊,可与从左右包抄过来的回廊相通。这样,就与大廨连结在一起,形成一个较敞亮的庭院,院内遍植梅树,冬末初春时节,满院流霞溢彩,暗香浮动,漫步其间,缅怀诗圣,定会使你对其人其诗有更深刻的了解。
4)柴门:诗史堂之后,便是第四重建筑--柴门。柴门的体量,是几重主体建筑中最小的,占地仅20多平方米,高也不过三、四米。门前,清溪碧水流淌而过,一座别具情趣的小小石拱桥横跨溪上,颇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味。清溪两旁,笼笼慈竹拔地而起,悠悠凉意油然而生。再循着溪流向西张望,跨水而建的水槛在竹影树荫中似隐似现。如此景致,令整座祠宇更增幽趣,更添情韵。
"柴门",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其简朴低矮,故诗人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此外,如同称其居处为"草堂"一样,还有表明其布衣幽栖生活的意味。在杜甫的草堂诗作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与"柴门"有关的句子。如"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野老》)这是说,当年诗人修造的柴门,不是正面浣花溪,而是顺着江流的方向所开。再如"花径 不曾缘客扫,蓬门(即柴门)今始为君开。"(《客至》)可知诗人平时闭门幽居,有了知己或至亲相访,方打开柴门迎客。还有"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南邻》则写出了与邻居交往互访,宾主相得,气氛融洽,送别于柴门而依依不舍的情意。这里,柴门又是诗人送客的相别之处。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到,柴门虽简朴,却给诗人平添了许多生活乐趣。缘于此,清代的重建才有意营造出这座别致、简朴而又风景绝佳、充满清幽之气的建筑并作了如此的命名。
今日草堂柴门,较之其它建筑,的确可谓简朴,但其比起当年诗人所建,却又堂皇得多。门上匾额为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所书,门前楹柱上悬有明人何宇度用杜句所撰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此联由杜诗"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宾至》)点化而来。上联改"岂"为"信",下联以"犹"易"漫",将诗人的自谦之语变成了后人的赞誉之辞,十分精巧而绝妙。确实,正因为杜甫给我们留下了成就极高、震动海内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来,才会赢得无数后人的尊崇与倾慕,到此凭吊其故居草堂胜迹。柴门,不会再紧闭不开,而是敞开它的胸怀,迎纳着千千万万的瞻仰者。
杜甫草堂
正门匾额所书"草堂"二字,系清代康熙帝十七子、雍正帝之弟果亲王允礼手笔。门两侧还悬有一副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本是杜诗《怀锦水居止》中的句子,万里桥即今成都的南门大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在此桥头送费礻韦 出使东吴,因感于费礻韦 此行联吴抗魏,任重道远,遂云"万里之行始于此",桥由此得名。清代曾重修。古百花潭在浣花溪上游今龙爪堰一带,绝非今天百花谭公园一带的江面(今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听信当地人之言所误指,应予澄清)。杜甫所营建之茅屋,正好位于万里桥的西边,古百花潭的北边,两句诗十分精当地点明了当年草堂的地理方位,也与今天草堂的位置完全吻合,据此,可以肯定地说,我们今天身临其地的这座闻名海内外的杜甫草堂,就是在当年诗人故居的遗址上重建并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五代至清十几次重葺草堂的历史记载可以确认),称其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是恰如其分、当之无愧的。
2)大廨:步入正门,碧水一泓,小桥一座。桥头,两株三、四人合抱的古老黄桷树分立左右,枝繁叶茂,洒下一片浓荫,在其掩蔽之下,一座敞厅式的建筑依稀露出它的身影。这便是大廨。
大廨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所谓"廨",即宫署,古代官吏办公之所。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草堂后,将这重建筑作了如是的命名。为何名之为"廨"呢?杜甫一生胸怀大志,抱负不凡,但却始终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虽做过肃宗的左拾遗,然而未等他一展宏图,便因疏求房琯而得罪了皇帝,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便辞去官职。后来他流寓成都,靠好朋友严武的举荐,获得了一个"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但说穿了,也只不过是严武的幕燎而已。由此可见,杜甫一生仕途坎坷,当然也谈不上有什么象样的"官署"了。
虽然杜甫始终不得显达,但他却始终是"每饭不忘君","穷年忧黎元",其爱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后人为此深受感动。清代重修草堂时,大概考虑到纪念建筑应当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既然杜甫做过几天官,那么就应有其办公之处,便将这重建筑命名 为"大廨",此中也明显寄托着人们对这位生前不得志的诗人的良好祝愿。另外,如同称杜甫为"拾遣"或"工部"一样,确有对诗圣表示尊崇和景仰的意味。
大廨为象征性的名称,里面当然没有桌椅几案、文房四宝之类陈设。今日我们在此所见,是塑于大厅中央的一尊杜甫铜像。此像是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作品。塑像那单薄赢弱的身姿,概括地表现出杜甫一生饱经忧患、贫病交困、郁郁不得志的不幸经历;那低首捋须,深思苦吟的神态,把诗人忧国忧民的博大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透过那永恒的神情姿态,我们仿佛感觉到诗人胸中仍在激荡着不平的浪潮,仍在向苍天悲怆地发问:"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北征》)又仿佛看到,诗人那一腔孤愤正化作行行诗句,从心底喷涌而出!这尊塑像内涵厚重,感人至深!
大廨内的几幅对联也值得一提。其中清代大学者顾复初撰联最为脍炙人口,分别有现代人邵章和于立群补书者,轮流悬挂,现有专文详细介绍,此不赘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撰书联"杜陵落笔伤豺虎;爱国孤忄宗 薄斗牛",张爱萍书集杜句联"挺身艰难际;张目视寇仇",都高度评价了杜甫的爱国忧民思想情怀及其诗歌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
大廨建筑也别具一格。除东、西山墙外,前后均完全敞开亮柱,为使整个建筑平衡而不至产生头重脚轻之感,又在前后两排檐柱下部,分别设平盘飞来椅,造成了稳重匀称的艺术效果,同时也给游人提供了憩息之处。两山墙还各开月洞门一个,与回廊相通。在廨内环顾四周,前可见碧水绿树,后能观庭院花草,左右圆门洞开,廊柱林立,建筑的简朴别致与庭院的幽雅深邃交融在一起,使人陶醉于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
3)诗史堂:穿过大廨,徐行数十步,就来到了草堂的主厅--诗史堂。堂名"诗史",源于唐人孟棨。他在《本事诗》中说:"杜(甫)逢(安)禄山之难,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拿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杜甫生逢乱世,颠沛流离,他将自己所见所闻的万方多难的社会现实,所感所叹的民怨国恨,所思所想的辅君中兴,完完全全用诗歌把它们记载了下来,表现了出来,读其诗,如同读一部反映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微的历史巨著。这就是"诗史"二字的含义。可见,将杜甫诗称"诗史",是后人对这位伟大诗人及其作品的极高评价。
诗史堂占地百余平方米,是草堂建筑中面积最大的。其建筑体式虽为过厅式,但与大廨不同之处在于,此厅前后除中部留为进出口外,其余部分均以砖砌成半桩台,其上再安装花窗来作装饰性封闭,故与大廨有明显区别,这是建筑师采用"同中求异"之法造成的变化效果。至清代,诗史堂仍是骚人墨客凭吊杜甫、吟诗唱和的讠燕 集之所,如今厅内还陈列着两台古色古香的圆桌,使人回想起当时文人们挥洒笔墨,口占唱吟的情景。
今日的诗史堂,堂前悬有清人沈寿榕、彭毓崧合撰的一幅名联(《杜甫草堂匾联》有专文详述),正中陈放着一尊杜甫胸像,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以写实手法,通过塑像微蹙的眉宇,深沉的目光,以及冷峻的嘴角,准确而凝炼地刻划出诗人忧虑国家民族命运前途的拳拳赤子之心。塑像两侧楹柱上,悬有朱德同志1957年参观草堂时撰书的一副对联: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联文中,朱老总对诗圣杜甫的崇敬以及对草堂胜迹的热爱与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在堂内东、西两侧,分别立放着民间艺人所塑的杜甫(东)、李白(西)泥像。李、杜同为唐代诗坛成就最为突出的大诗人,被郭沫若誉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虽然两人所走的创作道路不同--杜甫注重现实,李白则极其浪漫,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感情真挚的好朋友。虽然他们相处的时间并不很长,后来又各自东西,再未见面,但都深深地系挂着对方,特别是杜甫,始终对李白充满敬意,在其流传下来的诗篇中,怀念李白的就有十几首,首首都表达了对这位挚友的钦佩和思念。李杜交谊,可以说是文坛上千古传颂的一段佳话。鉴于这个原因,李白的塑像出现在纪念杜甫的地方,也就毫不足怪了。
堂的东、西两壁,还分别有陈毅同志书集杜句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以及郭沫若同志撰书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前者表达了陈老总大无畏的气概和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性格,后者则对杜诗忧国忧民的思想内容进行了高度的概括,给予了极高的赞誉。论两联的书法,一豪爽,一潇洒,鲜明地表现出两位书者独有的风格。
诗史堂前,有宽敞的门廊,可与从左右包抄过来的回廊相通。这样,就与大廨连结在一起,形成一个较敞亮的庭院,院内遍植梅树,冬末初春时节,满院流霞溢彩,暗香浮动,漫步其间,缅怀诗圣,定会使你对其人其诗有更深刻的了解。
4)柴门:诗史堂之后,便是第四重建筑--柴门。柴门的体量,是几重主体建筑中最小的,占地仅20多平方米,高也不过三、四米。门前,清溪碧水流淌而过,一座别具情趣的小小石拱桥横跨溪上,颇有一种"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味。清溪两旁,笼笼慈竹拔地而起,悠悠凉意油然而生。再循着溪流向西张望,跨水而建的水槛在竹影树荫中似隐似现。如此景致,令整座祠宇更增幽趣,更添情韵。
"柴门",原本是杜甫营建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因其简朴低矮,故诗人给它取了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名字。此外,如同称其居处为"草堂"一样,还有表明其布衣幽栖生活的意味。在杜甫的草堂诗作中,我们常常可以读到与"柴门"有关的句子。如"野老篱边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野老》)这是说,当年诗人修造的柴门,不是正面浣花溪,而是顺着江流的方向所开。再如"花径 不曾缘客扫,蓬门(即柴门)今始为君开。"(《客至》)可知诗人平时闭门幽居,有了知己或至亲相访,方打开柴门迎客。还有"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南邻》则写出了与邻居交往互访,宾主相得,气氛融洽,送别于柴门而依依不舍的情意。这里,柴门又是诗人送客的相别之处。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难看到,柴门虽简朴,却给诗人平添了许多生活乐趣。缘于此,清代的重建才有意营造出这座别致、简朴而又风景绝佳、充满清幽之气的建筑并作了如此的命名。
今日草堂柴门,较之其它建筑,的确可谓简朴,但其比起当年诗人所建,却又堂皇得多。门上匾额为著名画家潘天寿先生所书,门前楹柱上悬有明人何宇度用杜句所撰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此联由杜诗"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宾至》)点化而来。上联改"岂"为"信",下联以"犹"易"漫",将诗人的自谦之语变成了后人的赞誉之辞,十分精巧而绝妙。确实,正因为杜甫给我们留下了成就极高、震动海内外的不朽篇章,千百年来,才会赢得无数后人的尊崇与倾慕,到此凭吊其故居草堂胜迹。柴门,不会再紧闭不开,而是敞开它的胸怀,迎纳着千千万万的瞻仰者。
杜甫草堂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 › 谁能成为杜甫草堂形象大使
- › 古代诗词中的杜甫草堂
- › 杜甫草堂
tag: 杜甫草堂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推荐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