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浏览次数: 736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杜甫草堂,
5)水槛:
柴门之西建有一阁,其凌跨溪上南北相通如桥,而东西临水,上面开敞,下面设飞来椅为栏槛。此阁即谓水槛。杜甫笔下的水槛为草堂水亭上由木板搭成的简陋木栏,是诗人很喜欢的去处,他常到那里或凭栏远眺,或坐而垂钓。故而在其诗中多次咏及。他的《水槛遣心二首》之一,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在水槛眺望所见的清幽迷人的自然景色:"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今日水槛,为清嘉庆十六年所建。其两旁有清溪碧水,四周有翠竹绿荫,环境十分幽雅。由南而北过水槛,即可达梅园。水槛东楹,有清人谭光祜所撰的楹联:"此地经过春未老,伊人宛在水中央。"上联所言"春未老",意谓诗圣遗宅为后世所景仰、保护,风物依然,当永存天地,春色常驻。下联"伊人",指杜甫,表达了作者对诗人深切的追怀。

6)花径:杜甫当年营建草堂,为美化环境,曾在堂前屋后遍植花果树木。据其诗中名句"花径不曾缘客扫"(《客至》)推想,其时定有一条两旁栽满花木的小路通向杜甫所居的草堂,此路即被诗人称为花径。今天草堂的柴门之东,有一为竹、树掩映红墙相夹的幽径被命名为花径。花径与毗邻的草堂寺相通,人们如从今天的杜甫草堂博物馆南大门进入,游览草堂寺后,可经此径西行到达草堂。在花径的东端入口,上挂一匾,匾上有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所书"花径"。而门楹两旁,有郭沫若先生撰书的对联:"花学红绸舞,径开锦里春"。此联巧妙地将花径二字分别嵌入联首。上联意指草堂内迎风摇曳的似锦繁花,有如人们在欢跳红绸舞,下联则谓此花径可通向春色满园的草堂。

一进花径,映入眼帘的便是正面影壁上用青花碎瓷镶嵌的"草堂"二大字。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曾在草堂寺通草堂内墙上大书"草堂"二字,以碎瓷砌就,但以后被毁。今花径照壁上所嵌"草堂"二字,为其弟周竺君所书。作为草堂的标志之一,此处被称为"草堂影壁",来往游人常在这里摄影留念。

漫步花径,其右侧有盆景园、浣花祠两景点。盆景园里有多姿多彩的盆景花卉供人观赏,浣花祠内有雕塑家赵树同先生一九八二年精心雕塑的浣花夫人像供人瞻仰。至花径西端道口,亦悬一匾,上有书法家、画家冯建吴先生所书"花径"。其门两旁楹柱上挂有明人何宇度所撰的对联:"背郭堂成,锦里溪山千古在;缘江路熟,青郊草木四时新。"此联上下联的起句均用杜甫诗句。上联意指杜甫营建的草堂与锦城的山山水水仍千载同存,下联则说沿着杜甫当年常走的江边小路来游草堂,举目四望,郊野的景物清秀,花草树木季季常新。

7)工部祠:步入柴门,即可见草堂主体建筑的最后一重--工部祠。杜甫在蜀,曾入严武幕,朝廷任其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之职,故而后世尊称其为杜工部,将纪念他的祠宇称为工部祠。今之工部祠为清嘉庆十六年所建,后虽有修葺,却大体保留了当时的原貌。清人培建草堂的规模不凡。工部祠,作为祭祀之用的飨殿,本应有华丽的雕饰,恢宏的气派,但现存工部祠为风格朴实的平房,以其青瓦突檐、素面无饰的建筑特色,给人一种朴素庄严的感觉。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杜甫并非王侯将相,而是以其道德文章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一位诗人,故其纪念性建筑符合他的身份。二是因为草堂虽自宋代后逐渐具有了纪念性祠宇的性质,但它毕竟曾是诗人故居,与纯粹作祭祀之用的祠堂有别,故尔清人培建时侧重于保持其民居建筑的古朴、简洁格调。

在工部祠前之东西两侧,有水竹居、恰受航轩两室相配。水竹居因杜诗"懒性从来水竹居"(《奉酬严公寄题野亭》)而得名,恰受航轩因杜诗"野航恰受两三人"(《南邻》)而得名。两室与工部祠形成一品字形小院,突出了工部祠作为祭祀飨殿的主体地位,整个小院显得素雅、肃穆。

工部祠门前及门两侧悬有楹联三幅。一幅为清人何绍基撰书,联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另一幅是清人王闿运所撰,联日:"自许诗成风雨惊,将平生硬语愁吟,开得宋贤两派;莫言地僻经过少,看今日寒泉配食,远同吴郡三高。"另一幅是清人严岳莲所撰,联日:"歌吟成史乘,忠君爱国,每饭不忘,诗卷遂为唐变雅;仕隐好溪山,迁客骚人,多聚于此,草堂应作鲁灵光。"此联的上联意指: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衷的社会现实,有如史册,他时时刻刻不忘忠君爱国,吟就了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成为反映唐时社会动乱的变雅之作。变雅是《诗经》中《小雅》、《大雅》的部分内容,原指反映周朝政治衰乱的一些作品。下联则谓:杜甫营建草堂的浣花溪畔风光秀美,是隐居的好地方,失意官宦、风雅文士多来此凭吊、瞻拜,草堂应如鲁灵光殿一样千载永存。灵光,宫殿名,为汉景帝子鲁恭王馀所建,故址在今山东曲阜。汉室中微,汉西京未央、建章殿皆毁于战火,而灵光殿独存。

工部祠内,正中设杜甫神龛,东西两侧设宋代诗人陆游、黄庭坚神龛配飨。在工部祠内塑陆游像配飨杜甫为清嘉庆十七年初重修草堂时所为。时有乾隆贡杨芳灿所撰《重修少陵草堂以渭南伯陆子配飨记》述其原由。据其记,可知提出以陆游配杜甫之议的即是杨芳灿;而这样做的主要理由是陆游与杜甫"其心迹之同也。"即陆游与杜甫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一脉相承;陆游在诗歌创作上十分推崇杜甫,学杜成就卓著,形成剑南诗派,写下了许多爱国忧民的优秀现实主义诗篇;二人都曾流寓蜀中,"去蜀而不忘蜀"。清光绪十年培修草堂时,又根据杨芳灿所言的"心迹之同"的原则,增塑黄庭坚像配飨杜甫。黄庭坚忠君爱国的思想感情与杜甫亦相一致,是以杜诗为宗的江西诗派领袖,亦曾寓居蜀中。据文献记载,这次培修时,移陆游神龛于正面之西,添黄庭坚神龛于正面之东。今工部祠杜甫神龛两侧悬挂的清人钱保塘所撰对联:"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对黄、陆配祀杜甫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工部祠除供奉有杜甫、陆游、黄庭坚的神龛外,还陈列有明清两代镌刻的三位诗人的石刻、木刻像,清乾隆和嘉庆重修时镌刻的草堂石刻图,以及有关陆、黄配祀的碑记刻石文物。
在工部祠前的院子内,种有腊梅、罗汉松、桂花、茶花、紫薇等花木。这些花木配置得当,疏落有致,春夏秋冬,花开不断,为工部祠肃穆静谧的氛围,增添了几分幽雅的意趣。而这里尤为惹人喜爱的是那隆冬时节怒放的腊梅,玉洁冰清,散溢着泌人欲醉的清香。分立于祠前阶下的两株罗汉松,据传已有二百多年树龄。这两株盘曲参天、苍翠的古松有如巨伞,其浓荫蔽日,亦十分引人注目。从古到今,寒梅青松都被用来象征圣贤之士的高风亮节,诗圣杜甫,一生忧国忧民,至死不渝,其节操正有如那寒梅青松。

8)少陵碑亭:工部祠东侧,有一座以茅草作顶的碑亭,内树一大石碑,上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其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此即前已述及的果亲王允礼所题。杜甫草堂何以叫"少陵草堂"呢?这是因为杜甫曾居于京兆(长安)杜陵。杜陵在长安城东南,古为杜伯国,本我杜原,秦置杜县,汉宣帝在此筑陵,才改名杜陵,在杜陵东南十余里有小陵,亦称少陵,为汉许皇后葬处。杜甫在诗中常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因此后人亦称杜甫为杜少陵,杜甫草堂为少陵草堂。碑亭背靠荷花池,周围为生机盎然的花草竹木所环抱、掩映,景色秀雅宜人。明嘉靖末年,明人曾在工部祠院内修建草亭,题名为"乾坤--草堂",其用意在于象征当年杜甫草堂的茅屋,以纪念诗圣。此举前已述及。今之碑亭亦用茅草作顶,故人们将其作为当年草堂茅屋的象征,常在那儿顶礼膜拜,摄影留念。

9)茅屋景区:由"少陵草堂"碑亭向北,过一座横跨溪流的小木桥,但见竹树丛中,隐约露出一座竹篱围护,茅草覆顶,黄泥涂壁的典型农居建筑,这就是于1997年2月重建落成的茅屋景区。

整个景区内,溪流潆回环绕,这就是依杜诗"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江村》)、"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等句意工凿而成的写意景点--浣花溪(即清江),溪流以卵石铺底,水中点缀沙注洲,岸边种植芭茅、芦竹、迎春花等,充满自然气息。

沿溪流向东数十步,有一低矮柴扉顺流而开,此即根据杜诗"柴门不正逐江开"、"柴门古道旁"的描写建造的"柴门",突出了简朴的幽居氛围。步入柴门,院内左边植四棵小松,右边栽五株桃树,此景依据杜诗"入门四松在"、"四松初移时,大抵三尺强。别来忽三岁,离立如人长"以及"小径升堂旧不斜,五株桃树亦从遮"等句意营造。四松五桃的栽植,使茅屋庭院充满生机。杜甫另有"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的诗句,其"新松"即指此,可见诗人对这四棵小松树的特别关怀与呵护,诗也表现了杜甫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的性格。

通过四棵松、五株桃夹道的小径,展现眼前的,就是重建的茅屋了。茅屋为典型的穿逗结构。竹笆墙、茅草顶,呈"一"字型而两端略有扩展变化的川西农居建筑,其布局体现了传统的做法,即居中为堂屋,左右为卧室,东头为厨房(杜诗有"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可资印证),整座建筑力图体现杜诗"敢谋土木丽,自觉面势坚。亭台随高下,敞豁当清川"(《寄题江外草堂》)。"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水楹遣心》)的描写,并力求把握风格简朴而不简陋,结构明快而略作变化,体量适中而不失偏颇,使之既能较好反映出杜甫的真实生活情景,又将历史信息与现代审美结合了起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杜甫草堂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杜甫草堂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