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三语文同步辅导从受辱到抗争,由自在而自觉——解读《阿Q正传》

从受辱到抗争,由自在而自觉——解读《阿Q正传》

浏览次数: 86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标签: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从受辱到抗争,由自在而自觉——解读《阿Q正传》,

    提要:本文把《阿Q正传》置入到发生结构主义的“文学社会学方法”的理解结构之中。在批评庸俗社会学因离开文学文本的分析而有害于作品的理解的同时,指出鲁迅的笔法与技巧等个体行为深刻地与他所处的环境与集体行为密切相关。但“冷嘲”的风格却影响到对作品的把握与理解。尽管如此,作品仍有其深刻的复杂性而耐人寻味。本文着重分析了其中的“悖论”式所体现出的作品思想深刻的复杂层面。在此基础上,本文又着力分析了阿Q形象中的“精神胜利法”的虚妄性,指出阿Q有其“自我意识”,并有着复苏与发展的变动情形。(从而也就构成了行文的情节及理解的线索)这样,作品便在一般意义上纳入了我们比较容易接受的对小说的有关理解的理解结构之中。



在教学的互动中,积极的解读应当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造性潜能提供极大的可能性。那些在成长中有极大潜力的学生并不满足于对课文的一般了解,我们必须适当地,在提高的层次上,讲解并探究一些有关文学较深层次的东西;而并非在“文学教育”时,我们仅想到所谓的“情感”教育。

作品的深层解构对于学生的理解极其重要。本文试图渐次地从四点对《阿Q正传》进行探讨,并希望在鲁迅这篇力作的解构中有所发见。对于其中的不足,也敬希专家学者和语文同行的批评。

一、对《阿Q正传》的庸俗社会学的批评。

庸俗社会学方法对于作品内容任意的肢解与歪曲,时常十分地惊人。(当然,这种表现在文革中可谓登峰造极)如在周遐寿的《鲁迅小说中的人物》里有较多的对人物过于泥实,甚至穿凿附会的解释;而在何满子为《阿Q正传》所作的“导读”里,简直作品每句必可作社会政治、思想及伦理式的阐释。这样,文学就变成剖析社会的论文了。(好像鲁迅有过类似的表述[1])那么,作品个性上的东西还有多少呢?[2]如果解释作品不重回它应有的文学之道,现在看来,那就是失其根性了。

最突出的问题是阿Q形象的复杂性。我们看早期的如《晨报副刊》等对作品所作的批评,大都是一般阅读的受众效应代替了对作品文本的分析。而这种受众效应又是局部的、支离破碎的表达对于作品的意见,[3]其释阅的连贯性与准确性就值得相当的怀疑。并且,大多批评家所作的“泛阿Q主义”的解说,[4]又给作品的解读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这种庸俗社会学曾是二三十年代围攻鲁迅思想的“枪shou”,也是迫使鲁迅极力还击的重要原因,从而造成一种错觉:鲁迅庸俗。就是到今天,仍然有其顽固的市场。[5]

克莱夫·贝尔在《有意味的形式》的一条注释中说:“感受力很强的欧洲人……对于伟大东方艺术品中有意味的形式,不加思索的作出反映,而对那些被……津津乐道的遗闻琐事和艺术的社会批评无动于衷。”我们必须把握作品的真正内涵与意味,以同作品被赋予的外在相区别。

为此,我们有必要在一种比较合理的框架内谈讨作品。我们将根据吕西安·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方法”,具体地,将适当地进行一些心理分析与社会学分析;并把作品中的某些片段置入到一个“整体的关系网之中”,以“重建”“在社会和文化事实中看起来缺乏意义背后的客观意义。”[6]

二、社会集体行为:传统笔法和技巧的复杂与局限。

吕西安·戈德曼说:“当我们研究文化巨著时,社会学方面的研究却发现,通过把这些巨著与其结构的容易阐释的集体整体相联系,则更易发现那些必要的环节。”

“无疑地,这些整体仅仅是相互个体关系的复杂网络,而个体心理的复杂性却源自这样的事实,这些个体都隶属于多种拥有相当成员数量的不同集团(家庭的,职业的,民族的,朋友与相识者的、社会阶级的,等等),并且这些集团中每一个都作用于他的意识,从而帮助形成一种独特的、复杂和相对不连贯的结构;然而相反的,一旦我们研究那些隶属于同一社会集团的一大批数量充分的个人时,上属个体中的每一个所隶属的其他不同社会集团的行动便与归因于这种成员关系的各种心理因素相抵消,从而,我们又面临一个更简单,更连贯的结构。”[7]

下面,我们来看看鲁迅作品里有关的“社会集体行为”。

新旧派文人间论战的“新文化”时期,被称为虎虎有生气的黄金时代之一。作家自觉或不自觉的在心中存有了那一时期的思想潜在。我们看到,文化的因子正是在那种论争中有一个交流与互动的状况;[8]在矛盾的斗争、吸收与转化中,新派显示了生命力的强大,甚至显现出超乎旧派的老辣。这方面,鲁迅似乎“中毒太深”了。[9]

极具特色的是,鲁迅掌握了传统小说的技法。[10][11][12]在他,尤精化了“冷嘲”的风格,常于冷峻之中给人以“寒噤”的措手不及。[13][14]当然,这也给解读作品带来不小的负面作用。如,作品因《晨报副刊》“开心话”栏目所请而作,其冷嘲中“油滑”与“影射”的笔调好像很合商业炒作的味道。因而作品一出,便陷入了种种的怀疑与猜测之中,成为攻击与争斗的把戏;[15]这与《药》等作品的严肃主题不同。

这样问题就出现了。阿Q身上究竟有多少属于人物自身的东西?在文学个性上,是不是附加的东西越多,就越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容载与丰富性?[16]显然,其杂文式的议论内容使人物的心理、思想与行为呈现极其庞杂的特性,使阿Q很难于归类,如雇农与流浪汉什么的。阿Q的形象与文学的具象的要求实际上相差很远。所以,阿Q的形象屡屡引发疑问,尽管有作者的回答,[17]仍然是相当地模糊。鲁迅后来归因于写作取材本身的庞杂和写作的难以连贯上。[18]但其时髦的“冷嘲”却是一个恶的征兆,而后来《故事新编》之不耐读似乎也是不言而明的。[19]

当然,形象塑造的背后仍有许多问题。如作品的创作倾向,文明尺度的选择等都使作品呈现出复杂的层面。[20][21]

三、作品中“悖论”式的表述方式。

尽管如此,一般认为,鲁迅这篇力作仍有许多有待深掘的地方。如采用漫画式,以本质代形象而取胜。它凸出所变特征,而有意造成不谐调的效果。在不谐调的形变中,让人可见其创作的“裂痕”,(所谓“硬伤”)与作品能量的释放。[22]在作品中,强烈的对比、尖锐的冲突,都相当醒目地展示了极其复杂的矛盾性。我们谓之“悖论”。[23][24][25]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其内在的痛苦,阿Q的“革命”与其被“革命”,阿Q的地位与其思想的非简单化……简而言之,这不是一个逻辑上提供争论的混杂,而是深刻的反映了作品在思想内涵上所达到的不以作家的意志左右的深度与复杂性。那么如何解释这些悖谬的现象呢?

帕斯卡说:“我们惟有调协了自身的一切对立性,才能形成一副美好的本质,而不调协这些对立的东西就无法追循一系列相调协的品质,要理解一个作家的意义,就必须调谐好一切对立的章节。”[26]

在本作中,作品所要描写的对象与我们的直觉印象及其把握之间,作品中人物内在的情感与所描述的外在形象之间,以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冷嘲、愤懑、深寓、怜惜的感情与众多读者的肤浅、直露、游戏之间,都给人以强烈的触动。正如“矛盾”修辞格所表述的,“先以其意义不协调却内容真实的字眼使人吃惊,后以其生动而微妙的潜隐描述,牵动读者的感情”。[27]

例如“革命”,鲁迅说,“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阿Q先前也无由的厌恶革命,而风潮兴起使他感觉到对于他的人生的有用性,他便热切地向往起来;并有“革命”的真实的理想与热切的憧憬。问题是,他真的革命吗?从经验的情形看,真正的革命必在高度自动化、绝对服从的组织架构里不计“私我”的运作着,而阿Q便相形见绌了。当然,无数的“革命”在胜利后,为财富、权力、地位、嗜欲,又进行着惨烈的较量,又足见阿Q自私的诚实。

阿Q确是“可笑”的,但也有着掩饰不住的可爱。[28]并且,从人性看,他长期的受着压迫而不得解脱;他生性麻木,“革命”而成了“革命”的牺牲品;而他活着时虽有些“偷混”,却大体上是依靠着自己而生存,并没有顽赖的恶习,[29]他的被杀,自然具有深广的社会悲剧性。[30]

对于他因沉重的压力而变得麻木的嘴在最后喊出“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的清醒而富有哲理的话,却实在也振聋发聩!他,阿Q,曾高兴地看着革命者被杀,最后却又成了看客的材料,在别人摄魂般的眼睛里死去,[31]作品要透漏出的荒谬感与沉重感就在这里。

再者,阿Q被别人“轻松”,尚且可以动物般(下文将分析)地活着;而他的“自我意识”逐渐复苏时,“胆子”越来越大,则死期也就渐渐地近了。(临死之前想喊“救命”的时候,已无济于事了)作品并把这种意识到的“意识”置于广大仍未觉悟的那些“眼睛”及一个女人(吴妈)的好奇上,(出神的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其悲剧的意味则更浓了。

四、阿Q形象分析:“精神胜利法”的虚幻存在。

“精神胜利法”,在阿Q的身上,一般赋予了它以自私、保守、自贱与健忘等含义。[32]它因此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标志而广招评论。但林毓生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仅只是他的表面特征,而更为基本的特征则是他缺乏内在的自我……如果我们把阿Q通过社会所获得的传统社会文化体系的因素,也包括进去作为他的本性的部分,那么,阿Q便可以称为几乎全靠本能生活和行动的动物了。”[33]的确,鲁迅惯于从生物学意义上揭示社会与人可能演化的情形。[34][35]在作品中,“精神胜利法”只是一个表征,作者要揭示的是阿Q在生物层面上的一种存在状况。

[1] [2] [3]  下一页


从受辱到抗争,由自在而自觉——解读《阿Q正传》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阿Q正传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