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与鲁迅
难以想像,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果少了鲁迅,会以怎样的面目出现。鲁迅堪称现代中国的脊梁,现代中国的民族魂,他的精神不仅深刻地影响着与他同时代的人,而且经久不衰,对后人也有着巨大的影响。鲁迅富于创造力和想像力的文学创作,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影响了整整一代中国文人的创作;他的作品甚至超越了时代,即使是身处世纪末的中国,仍能感受到鲁迅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鲁迅以深刻的观察无情地解剖了旧中国的种种病态现象,对于他的时代和民族,鲁迅始终是超前的。他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的人的精神病苦,以一支犀利的笔,捅破了“瞒和骗”,逼迫读者与他小说中的人物一起正视人心、人性的卑污,承受精神的苦刑,这实际上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
在《阿Q正传》里,鲁迅不仅刻画了一个旧中国社会里的典型的农民形象,而且还揭露出了造成个人精神病态的病态的社会,由此开掘出“封建社会吃人”的主题,而封建社会对人的吞噬,不仅是肉体上的,更是精神上的,阿Q在临刑前的幻觉中看见饿狼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就暗示了这一点。
鲁迅对病态社会的反思,来源于他自身的成长经历,以及立足于中西方两种文化之上,再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做的反观。鲁迅出身于浙江绍兴的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家庭里,因为家道中落,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他自己在《〈呐喊〉自序》里回忆道:“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少年鲁迅曾随母亲到绍兴乡下皇甫庄舅父家避难,在亲眷中受到了冷遇,被视为“乞食者”。加上后来留学日本,在异域受到的白眼和轻蔑,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在这个没落的大家,从小就受到了包括儒家正统文化以及佛、道、墨、法等非正统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熏陶。以后,他前往南京求学,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文化;之后,又东渡日本,对西方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在经历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巨大变迁之后,对中国社会的认识更加透彻,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立思想。
鲁迅认识到,进入近代以来的中国之所以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同国人“宁蜷伏堕落而恶进取”的心态是分不开的。这种心态虽然与国内外统治者所造成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密不可分,但究其深层原因,则不得不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心灵的束缚和毒化。以儒道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两大特点,儒家文化倡导温柔敦厚,强调君子之志思无邪;道家文化则强调无为,强调“不撄人心”,心灵不受刺激,人自然变得心如槁木,无所追求。儒道合力下的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使中国缺少反抗之音。而潜移默化下的中国社会,则是精神受奴役而不自觉,麻木愚昧而不觉悟,甚至麻木到不以苦为苦,对别人的痛苦只报以隔膜和冷漠,甚至狠毒凶残。阿Q对于自己的生生死死一片浑浑噩噩,全然没有自己的意识,就算是杀头,他也只记起多年前遇到的一只饿狼的眼睛,未及细想,“耳朵里就嗡的一声,
觉得全身仿佛微尘似的迸散了”。全未庄在阿Q死了以后,都说阿Q坏,城里舆论则“以为枪毙并无杀头这般好看”,就连吴妈也正眼不瞧阿Q,“却只出神地看着兵们背上的洋炮”。这一幕幕凄惨隔绝而又充满恐惧的人生,构成了旧中国冷酷的生存现实。
对国民性,鲁迅已经思考良久,早在宏文学院,他就经常和许寿棠讨论这样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二)中国民族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它的病根何在?他们此时的讨论虽然还不成熟,但是已经初步认识到了国民性中的奴性和缺乏反抗性。到了写作《阿Q正传》的年代,他对国民性的认识渐趋成熟,阿Q的精神就是“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阿Q精神的核心就是精神胜利法,阿Q最爱面子,为了争面子,显示自己比别人高一点,他和人斗法宝,争豪气,比名气,发脾气,但偏偏阿Q是未庄最低一级,要权无权,要钱无钱,于是他头上那“高尚的光荣的癞头疮”也成了他的骄傲,他向人们讲他进城的见闻,企图在煎鱼、葱丝、条凳和叉麻酱上找到自己见多识广、
因而比未庄人优胜的证据,而同时,以同样的原因说城里人的可笑;虽然见了赵太爷等战战兢兢,挨了耳光还得意洋洋,但是见了王胡等和他差不多的人却下意识地去欺负他,摆出自己高出一等的样子。
阿Q的自卑过了头,便成了自高自大,面对不如意的现实,阿Q索性一头扎进由怯懦、羞耻、嫉恨、矜夸等等得过且过地建构起来的梦幻式的自我感觉中,在常性的惰性和自欺中麻木地过着,嘴里嚷着“我过去比你阔多了”、“儿子打老子”等来安慰自己;在这样的心理中,“人上人”和“人下人”是同时存在的,而这种由自轻自贱养育的混沌和狂妄,正是中国人普遍的、与生俱来的精神存在。而且,鲁迅的独特性还在于,他虽然残酷地剥去了精神胜利式的欺和瞒,断掉自我逃遁的退路,但他的目的并不仅仅在此。他的最终指向是“绝望的反抗”,反抗社会,更是反抗自身。
所以,他对阿Q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他的呐喊,是“铁屋中的呐喊”,希望以觉醒的先驱的声音,唤醒现代人的生存意识,唤醒“铁屋子”里“许多熟睡的人们”,并且解放现实中活生生的个人的生命能量,真实地传达他们的心声,从而打破“无声的中国”千年如斯的沉寂,虽然鲁迅也知道,这种反抗不过是“绝望的反抗”,但这仍是对国民性中的惰性和奴性的反抗,具有可贵的现实战斗精神和现代反抗意识。
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将阿Q精神做一番人类学内涵的探讨,则阿Q的存在有了更加普遍的意义,阿Q作为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几乎面临人的一切生存困境:在《生计问题》里反映出基本生存欲求不能满足的困惑;《恋爱的悲剧》里无家可归的惶惑,《大团圆》里面对死亡的恐惧,而他的一切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最后都不免陷入失望的深渊,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精神胜利法”,是他借以维持自身生存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在这种前提下,“精神胜利法”的选择几乎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这样的选择又确实丝毫没有改变那失败的屈辱的生存状态,只会使人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而获得满足,进而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这样,为了摆脱绝望的生存环境而做出的“精神胜利”的选择,只会是坠入更加绝望的深渊,于是人的生存困境就如同一个每况愈下的恶性循环,永远无法摆脱。在这个意义上,鲁迅的阿Q超越了时代,揭示了人类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侧面。
《阿Q正传》与鲁迅
-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 《阿Q正传》与鲁迅
- › 《鹿鼎记》与《阿Q正传》
- › 《阿Q正传》备课笔记
- › 论《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
- › 20世纪中国文学关键词:鲁迅、《阿Q正传》
- › 《阿Q正传》中的心理描写
- › 从《阿Q正传》看鲁迅先生对“群众”之态度
- › “人学”小说——《阿Q正传》
- › 拯救沉默的国民魂灵 ——《阿Q正传》研究性学习方案
- › 从受辱到抗争,由自在而自觉——解读《阿Q正传》
- › 漫画《阿Q正传》问世一段往事
- › 《阿Q正传》简介
- › 中国现代文学史 第三节:《阿Q正传》
tag: 鲁迅 阿Q正传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三语文同步辅导
栏目导航
- ·人生的境界教学目标
- ·勾引是一种幸福的沉醉——赵鑫珊所说的
- ·戈多·等待·戈多|贝克特|等待戈多|
- ·杜甫简介
- ·也谈阿Q
- ·“精神胜利法”是阿Q寻找精神家园的方
- ·以变说变[《变形记》教学札记]
- ·说“木叶”探究活动
- ·杜甫律诗五首
- ·冯友兰境界说的方法论评析(节选)
- ·《杜甫律师五首》教学设计示例(一)
- ·《语言与文学》教案设计
- ·李白书生气
- ·美学与艺术略谈|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
- ·替阿Q挽回点面子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
- ·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
-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教参——
- ·守护月亮的树__忆庄子
- ·晚年冯友兰
- ·我读寒山寺|重新创造的艺术天地|谢冕
- ·林庚
- ·《阿Q正传》何以跑进了《彷徨》
- ·波羅蜜忍辱研究---阿Q型忍辱
- ·这个阿Q令人作呕——评电视剧《阿Q的
- ·鉴赏《阿Q正传》展示阿Q心理的手法
- ·《阿Q正传》.“鲁迅人学”.阶级论
- ·屈原列传(词句疏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