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考文言虚词释义及练习

高考文言虚词释义及练习

浏览次数: 81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高考文言虚词释义及练习,
9.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表示疑问语气。
10.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11.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 表示感叹语气。"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12.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
14.岂独伶人也哉!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加强语气,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15.是复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也者,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
16.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
[巩固练习]
1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2看坐儿的也只是搬张短凳在夹缝里安插。
3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4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5曹公,豺虎也。
6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7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8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11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12"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13余闻之也久。
14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15是说也,人常疑之。
16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17缚者曷为者也?
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19苟政猛于虎也!
20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21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2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3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4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5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1.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乃入见。问:"何以战?"
4.余船以次俱进。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 用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8.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10.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 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11.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1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5.作《师说》以贻之。
16.剑赀财以送其行。
★表示目的关系,译作"来"、"用来"
1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18.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19.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0.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21.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22.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23得而腊之以为饵。
24.铸以为金人十二。
★“以为”,1、把......当作或作为。2、认为。3、把......制成。
[巩固练习]
1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2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3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7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8不赂者以赂者丧。
9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10有好事者船以入。
11吾骑马挟矢以助战。
12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3属予作文以记之。
14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5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16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17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18操悉浮以沿江。
19樊哙侧其盾以撞。
20忽魂悸以魄动。
21yin侈之俗日日以长。
22各各竦立以听。
23然而隐忍以行。
24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25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26遂拔以击荆轲。
27遂自投汨罗以死。
28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29以钱覆其口。
30屠惧,投以骨。
31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32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33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34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35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3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37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38具告以事。
39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
40国胡以相恤。
41将以衅钟。
4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43皆以美于徐公。
44以我酌油知之。
45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47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48以勇气闻于诸侯。
50以攻则取。
5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5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53策之不以其道。
54今以实校之。
55余船以次俱进。
56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57贵以近知远。
58日以尽矣。
59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60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6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62以八月十三斩于市。63逆以煎我怀。
64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65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66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67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⑹撰长书以为贽。

词义例析
1.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因其无备,猝然击之。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3.因拔刀斫前奏案……
4.相如因持璧却立……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巩固练习]
1虎因喜,计之曰。
2因取刃杀之。
3因屏人曰。
4因拔刀斫前奏案。
5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6罔不因势象形。
7变法者因时而化。
8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9因其固然。
10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11我欲因之梦吴越。
12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1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15不如因而厚遇之。
16因击沛公于坐。
17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8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19后因伐木,始见此山。
20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21于今无会因。
22因遗策。
23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词义例析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得复见将军于此。(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在……方面)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中)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5.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到)
6.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从、自)
7.故燕王欲结于君。(跟、同)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对、对于)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给)
★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0.良曰:“长于臣。”
1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12.非常之谋难于猝发……
★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13.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15.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在这种情况下)/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高考文言虚词释义及练习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