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学习网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考文言虚词释义及练习

高考文言虚词释义及练习

浏览次数: 811次| 发布日期:12-29 13:48:22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
标签: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http://www.350xue.com 高考文言虚词释义及练习,
(三)表时间,在这时。例: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四)对此。例:于是余有叹焉。
(五)从此。例: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六)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巩固练习]
1贫者语于富者曰。
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4乃设九宾礼于庭。
5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6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7燕王欲结于君。
8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9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10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12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13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14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15青,取之于蓝,而青而蓝。(本义项是指后一个"于"。)
16君幸于赵王。
17受制于人。
18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9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前一个"于"。)
20不拘于时,学于余。(本义项指后一个"于"。)
21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22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

[词义例释]
☆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1.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2.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3.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4.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6.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7.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8.入则孝,出则弟。
★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10.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死则徙尔。
☆则则,赞叹的声音。例:连呼则则。
[巩固练习]
1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3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4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5及日中则如盘盂。
6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7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
8《论语》六则。
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1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1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14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16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1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18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
19临视,则虫集冠上。
20则被这枷纽的我左侧右偏。
21不依公道则爱钞。
22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23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词义例释]
★者,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
☆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1.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2.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
☆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 "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
3.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4.古之让天之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
☆有时放在时间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5.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
6.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者”常见的意项
⑴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⑵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⑶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⑷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
⑸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⑹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⑺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
⑻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
⑼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⑽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
(11)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巩固练习]
1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2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3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4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5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
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7客何为者?
8大率用根者,若有宿根,须取无茎叶时采。
9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10言之,貌若甚戚者。
1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12陈胜者,阳城人也。
13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15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16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
17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18而安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在也。
1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2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2何者?上下之分也。
23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24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26有郭四者,凡四杀人。
27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28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29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30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31近者奉辞伐罪。
32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3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词义例释]
★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1. 作《师说》以贻之。(代人,作宾语。)
2.輮使之然也。(代物,作兼语。)
3.人非生而知之者。(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4.均之二策。
★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5.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
6.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7.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



www.350xue.com
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8.宋何罪之有?(即"宋有何罪")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9.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10.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11.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12.顷之,烟炎张天。
13.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巩固练习]
1以刀劈狼首,数刀毙之。
2彼竭我盈,故克之。
3我见相如,必辱之。
4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
5遽扑之,入石穴中。
6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7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马》)
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9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10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11如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12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13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本义项指后一个 "之"。)
14以君之力,曾不能损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本义项指后一个"之"。)
15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16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7郯子之,其贤不及孔子。
18何陋之有?
19宋何罪之有?
20句读之不知。
21何功之有哉?
22君将哀而生之乎?
23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4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25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2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27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28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29云之崔嵬。
30然后驱而之善。


上一页  [1] [2] [3] [4] 


高考文言虚词释义及练习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高中其他素材,高中语文知识,语文教学 - 高中语文 - 高中同步辅导 - 高中语文综合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