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文章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下教案全册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下教案全册

浏览次数: 205次| 发布日期:06-12 11:01:49 | 八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下教案全册,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思考一下,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学生交流感受和见解,同学问互相补充。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二段。
  学生阅读第一、二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
(.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
(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五、小结
  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豁,i莉人类长远发展。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
  蓬蒿  咫尺  狼藉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下教案全册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附:板书设计
  
敬畏自然
 
          高科技------航天事业------相比大宇宙,空间十分狭小
人类的智慧   认识---------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
          矿坑---------可能成这人类自掘的陷阱
          
人类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大自然的智慧  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人      
            兄弟关系-----------敬畏自然=======保护、爱护自然
自然中其它事物
 
教学后记:
通过诵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初步了解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了学生人类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观念。并学习到本文运用反问、拟人的修辞手法达到表达效果的方法。
罗布泊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萧瑟(se4) 和煦(xu4) 干涸(he2) 吞喽(shi4) 
裸索(luo3) 戈壁滩(ge1)无垠(yin1) 边缘(yuan2)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二、导人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南部的罗布泊,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河,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闻名于世。昔日的罗布泊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生命绿洲,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收集的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图片。 
图片1: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罗布泊的地理位置。 
图片2:“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 
图片3:“青海湖”“月牙泉”。 
资料投影:“昔日碧波荡漾,如今举国荒凉罗布泊变故谁能评说”(新华社乌鲁木齐1月4日电。) 
资料投影:“探险乐园罗布泊”(摘自1998年1月5日《南方日报》)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记在学习笔记本上。 
四、学习课文内容 
(一)提问:在文中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的句子。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下一页


人教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下教案全册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八年级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