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三人行学习网知识频道免费教案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全集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全集

浏览次数: 359次| 发布日期:12-29 13:42:24 | 九年级语文教案
标签: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http://www.350xue.com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全集,
  讨论、明确: 
四、小结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一首优秀短诗,自1949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首诗的生命力如此强盛,究其原因应该是它对一个革命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普遍意义。是呀。人为什么活着?不同人生观,立场不同,就有两种看法。以鲁迅为代表的人生观,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俯首甘为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革命者的人生观。与此相反,一切为自己,以别人——特别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作牺牲的人生观,都应当是为我们所唾弃的人生观。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有的人
文章的主题:
深刻的揭露了为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结构:
第一部分(1节)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2-4节)把两种人对人民的不同态度作具体形象的对比,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斗争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5-7节)写人民对两种人的态度,深入地为两种人作小结。
七、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单元要点分析·
  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需要了解多种多样的生活,这样在人生际遇中会作出正确的选择。这一单元的课文全是散文,但有的重叙事,有的重抒情,应该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我们在学习这一单元课文时应当重视作者们在反映各自不同的生活时,很注意他们优秀品质形成,这对我们学会做人,学会选择生活,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很有帮助。
·教学设计·
            6.藤野先生
              鲁 迅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是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本文难点较多: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第二部分第三层是难点,因两件事促成作者弃医从文,中国医学界少了一个良医,中国文坛却多了一名大文豪。
(3)结尾部分也是难点,它总结全文,深化中心,加强了文章的战斗性。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二、导入
1.作者回顾:
2.导语:
三、正课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讨论、明确。
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2.第二部分条理清楚,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德,根据事件,这一部分可分为四层,请划分并归纳层意。 
讨论、明确:
第一层:从开头到“难以下咽的芋梗汤。”
  写往仙台途中所见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写日本人民的友好感情,为藤野先生出场作铺垫。
第二层:从“从此就看见”到“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记与藤野先生相识和相处的几件事,写出膝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第三层:从“有一天”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写弃医从文的原因。学医为救国,此路不通,决定弃医,另寻救国之路。
第四层:从“到第二学年的终结”到完。
  写与藤野先生告别。
3、阅读第一部分,思考回答作者用怎样的笔法写在东京见到什么?闻到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4、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全集由www.350xue.com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www.350xue.com
www.350xue.com 5、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6.提问:论一论下几句运用的修辞方法。
(1)上野的樱花烂慢的时节,望去确也绯红的云。
(2)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
富士山。
(3)实在标致极了。
讨论、明确:(1)比较(2)夸张、比喻(3)反语
7.提问:“形成一座富士山。”这个比喻: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这句话抓住了部分中国留学生外部特征是什么?揭示了他们什么心理和政治倾向?
8.读一读文章,想一想文章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位置的转换作者写了哪些地点?叙事线索是什么?感情线索又是什么?
9.提问:读一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想一想“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
的优待”这句话的内涵。
10.提问:笑着面对生活窘境,敢于自嘲,敢于调侃自己,是一种心理健康的表现,选文哪个地方表现了这一点?
11.提问:根据第二部分第二层作者与藤野相识相处的几件事,其中包含了藤野怎样的高尚品质
四、小结
  课文的开头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见到的部分状况不满、失望、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作铺垫。在仙台受优待衬托藤野先生以及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与藤野相识、相交、相处、离别、 怀念这是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其实文章内在还有一条线索,这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东京”“仙台”“弃医从文”这些在下节课中同学们应予理解。
五、作业
六、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细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课后练习二。
2.就课文不明处大胆质疑。
二、导人
三、正课
1.读第二部分第二层,想一想“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的含义。
2.提问:“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3.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4.提问:作者两次写到无聊的看客,写看客的喝采,这又表现了什么?
5.分析:“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那”是相对于“这”而言,作者在一个什么样的时空位置上说“那时那地”?这个词语表明了文章什么特点?
(2)“我的意见却变化了。”那么,原来“我的意见’”是什么?变化了以后又如何?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6.细读第三部分,想一想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最后一段写作者以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
  讨论、明确。①装订收藏讲义。②悬挂先生照片。③多写文章,把怀念之情化为斗争勇气和力量。
(2)课文结尾中“良心发现”“增加勇气”“正人君子”各指什么?
7.体会全文,思考一下鲁迅热爱自己的祖国,却对日本“爱国青年”表示愤怒.这是什么道理?
8.归纳课文大意。
  讨论、明确。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四、小结
  这篇课文依据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移和事件的发生的先后顺序来记叙,全文结构明白,材料虽多但安排得井然有序。在描写方面,本文极有特色,写人抓特征,用白描手法入木三分表现了人物。如藤野先生如德国留学生为日本所谓“爱国青年”。在记事上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的品质,如“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匿名信“”“看电影”等事件。同时我们也要注意这篇课文语言方面富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有感激教师之情的如对日本“爱国青年”。总之,文中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是统摄全文的中心。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6.藤野先生
              鲁 迅
中心:这篇回忆录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赞扬了他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作者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课文据地点的转移可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七、教学后记:


























7.白杨礼赞
茅 盾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文形敬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重点难点
1、 托物喻义散文的特点是重点之一。
2.象征主义的写作手法是重点之二。
3.难点是理解、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全集
[审核:三人行学习网]

tag: 暂无联系方式 九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初中语文教案,免费教案 - 语文教案 - 九年级语文教案

九年级语文教案 推荐